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于一位帝王: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导语: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一个皇帝:时来运转,天地同功,英雄不自由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梁武帝 萧衍 一、萧衍的出身与其早年 「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本为唐代诗人罗隐《筹笔驿》一诗中的点睛之笔,后来被

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一个皇帝:时来运转,天地同功,英雄不自由运。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梁武帝 萧衍 一、萧衍的出身与其早年 「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本为唐代诗人罗隐《筹笔驿》一诗中的点睛之笔,后来被酷爱读史、用史的毛主席用来评价了一位南朝帝王——梁武帝萧衍。 年轻时萧衍的才干便为人所识,据《梁书·武帝纪上》记载,当时以「 ”识人”着称的王融曾每每于众人面前夸赞过他,说将来: 「 ”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后果如所言。 但其前半生才华横溢、顺风顺水以至于成为「 ”开国之君”与其后半生成为「 ”亡国之君”的巨大反差与人生经历,却令人甚为惊叹,并为此唏嘘不已。 南朝梁在萧衍死后还苟延残喘的存在了近10年,照理来讲他算不得「 ”亡国之君”。其实殊不知,萧衍死后的南朝梁早已三魂丢了七魄、七魄没了三魂,说他是「 ”亡国之君”他是受之无愧的。 这一点他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也是承认的,《梁书·邵陵王纶传》有载: 「 ”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这里的高祖不是别人,正是梁武帝萧衍。 萧衍传为西汉开国功臣萧何的后人,是时南朝距西汉何其远哉。西汉功臣之后多已泯然众人矣。正所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萧氏一族传至南朝竟还得享富贵,其分支兰陵萧氏更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 ”世家大族”确实是不多见的。 而萧衍正是出自兰陵萧氏这一脉上,说到底萧衍似乎是个膏粱子弟。 可是膏粱亦有两般话,萧衍并不是平常公子哥儿可比的。他不喜斗鹰走马也不留恋风尘只是酷爱读书且为人极其聪慧,时不时还和几个文坛老友办几个「 ”诗社”、「 ”文社”什么的,为时人所称的「 ”竟陵八友”之一。 如此看来,萧氏一族从西汉以来长盛不衰确乎是有道理的。若说只靠祖先荫蔽,那往上追溯谁还没个着鲜衣怒马的祖宗不是。观历代开国之君之后,自打其家所创王朝土崩瓦解之后,又有几个重振门楣以至于其后世家族千年不衰的呢? 萧衍出身显赫其文友又多为朝中显贵,如此天时地利人和,想要默默无闻都难,也注定他这一生与权力结下不解之缘。 想当年,萧道成与萧衍祖父萧道赐同仕于南朝宋。公元479年,萧道成发动政变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创建了南朝齐是为齐高帝。 由于南朝齐的创建者齐高帝萧道成与萧衍祖父萧道赐曾同朝为官且又同是西汉功臣萧何之后又同属于兰陵萧氏这一脉可谓同宗同源的关系,所以总体来说萧衍他们一家与当时皇族的关系还算是比较不错的。 二、曾经的为求「 ”自保”到最后的「 ”取彼而代之” 可每个朝代快到末期的时候几乎都会出现昏聩、残暴之君,南朝齐自然也不能例外。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得好: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前面也说到了,萧衍家族与当时的皇室有着族亲之谊,萧衍家族因此获益良多。但《老子》中有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但自打齐武帝萧赜上台以后,萧衍家族与皇室的关系便有所变化,据唐李延寿《南史》卷六《梁本纪》记载齐武帝对于萧衍的父亲萧顺之的态度可见一斑: 「 ”及即位,深相忌惮,故不居台辅” 齐武帝萧赜对于萧衍父亲萧顺之的态度发展到最后不仅仅是「 ”忌惮”那么简单,而是最后间接的逼死了他的父亲萧顺之。 正是这件事使得萧衍对于当时的皇族产生了深深地忌恨,也使他明白了当时「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可怕境地,为了避免将来悲剧在自己身上「 ”重演”而自己却毫无还手之力,他开始着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隆昌元年他参与了西昌侯萧鸾所发动的宫廷政变,随后齐高帝与齐武帝的子孙在这次政变中被屠戮殆尽。 萧鸾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 萧衍对于齐明帝的这次政治投靠,使他逐渐获取了萧鸾的信任。但萧衍不敢大意,齐明帝是一个比齐武帝更加狠辣、多疑的角色,一不小心他会比他的父亲死的更惨。 于是他每每于明处示意解散部曲、向往田园生活之意。 到了永泰元年萧衍更被授予了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雍州刺史等职位,这为其以后形成以他为中心的「 ”雍荆军事集团”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出任雍州刺史的萧衍可谓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毕竟他离开了严密监视下的京城成为了一方诸侯,天高皇帝远的。即使是以后齐明帝对其疑心想要加罪于他,他也有了缓冲的时间和准备。 到任以后,萧衍开始大批培养武士,结交各路英雄人士,如张弘策、吕僧珍、王茂、柳庆远、郑绍叔、韦睿、韦爱等「 ”雍荆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大都是在这一时期结交的。 据《南史》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六记载 「 ”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 齐东昏侯 萧宝卷 南朝齐的皇位传来传去,最后传到了齐东昏侯萧宝卷的手中。 萧宝卷为人残暴、多疑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位不惜滥杀宗室、顾命大臣。右仆射江祏、司空徐孝嗣、右将军萧坦之等皆遭其屠戮。 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直逼得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平西将军崔慧景等人先后起兵叛乱。不过也许是那时萧宝卷还未到恶贯满盈的地步,以上几人所发起的针对他的所谓叛乱皆被其所次第平定。 直到永元二年萧衍的大哥尚书令萧懿也被其杀害,接着中兴元年萧衍的弟弟江夏王主簿萧融又被处死。 这时连萧衍也不能自安了。 于是同年,萧衍扶持了南康王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并领军东下直抵京城建康诛杀了萧宝卷。 萧衍自此掌握了南朝齐的军政大权并被封为大司马、录尚书事 、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等要职,此外封梁王,增益十郡。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齐东昏侯萧宝卷的残暴使其自陷于众叛亲离的悲惨境地而萧衍却因此成了最大的坐收渔翁之利者。 当然了,世界上没有那么美的事儿。 假若萧衍没有之前的未雨绸缪其本身能力又不够的话,任凭齐东昏侯萧宝卷再怎么作死也轮不到他上台舞刀弄枪的。难道说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平西将军崔慧景他们都是无能之辈么? 终于在天监元年四月初八这天萧衍正式接受了齐和帝的「 ”禅位”,建立了南朝梁,是为梁武帝。 纵观历代王朝更迭之际都不免带有血腥,这次也不例外。两天后齐和帝意外身死,年仅15岁。 三、从建国伊始的「 ”励精图治”到最后的「 ”一败涂地” 梁武帝萧衍所建立的南朝梁 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初,还是比较着调的。 据姚察、姚思廉所着《梁书》记载: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冬天的时候甚至手都被冻裂了,也从不停止。他不喜欢喝酒,平时不举行大型君臣宴会或宗庙祭祀也从不擅起音乐、歌舞。 其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其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 我们都知道从三国两晋以至于南北朝以来「 ”门阀制度”盛行,做官掌权者几乎都是出身于「 ”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儿,「 ”寒门子弟”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当时的情况也可称为「 ”寒门难再出贵子”。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个从「 ”世家大族”出身的「 ”贵族”子弟在其获得国家大权后,竟然下令「 ”设官分职,不论出身,惟才是务”这在当时是殊为难得的。 据《隋书》记载: 「 ”梁用人殊重,简以才能,不限资地” 也就是说在萧衍统治时期特别是前期的时候不论你出身低贱还是高贵与否,只要你有才能,就都能够获得任用。 此外,他还开设五馆,建国学,由国家提供食宿,供及寒门学子求学,一旦学有所成即给予官职。 毋庸置疑这极大的维护了当时社会的「 ”公平性”也激发了下层读书人的拳拳报国之心。 对于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欺压良善等不法行径,他也是较为关注的,并派遣「 ”工作小组”深入各个地方予以查实、上报,据《南史·梁本纪上第六》记述: 「 ”可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贤举滞。其有田野不辟,狱讼无章,忘公徇私,侵渔是务者,悉随事以闻” 当然了萧衍统治前期所造就的「 ”善政”不止于此,只是限于篇幅,说了几处。 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能看出萧衍统治前期的政绩殊为可圈可点。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说明了萧衍是一个「 ”好皇帝”,也似乎都预示了在他的统治下人们最后都能过上「 ”好的、宁静的生活”。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 而转折点就在大通元年这一年,这一年之中发生了很多事,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几件事就是: 1.梁武帝创同泰寺并开始搞什么「 ”晨夕讲义”,并在同年三月第一次「 ”舍身”同泰寺。2.贤相徐勉去世 ,奸臣朱异独揽朝政。3.大通元年沙门僧强自立为帝而土豪蔡伯龙应之 ,且各地起义有愈演愈烈之势。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梁武帝萧衍开始一反往常之作为,开始变得昏聩起来。 据《梁书·列传第三十二》描绘当时的状况,是这样说的: 「 ”是时,高祖任职者,皆缘饰奸谄,深害时政。” 也就是说萧衍开始由最初的善于察言纳谏变为了喜听奉承奸邪之言。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奸臣朱异登上了梁朝的政治舞台。 毛主席对于此时的梁武帝及其朝政是这样评价的: 「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梁武帝拜佛图 此外梁武帝晚年过于沉迷于佛教之中,以至于有废政害民之象。 佛教本是外来宗教的一种,有劝善救人的教义,其所提倡的「 ”生死轮回”说也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作为一个皇帝偶尔读读佛经、信奉一下也未尝不可,可万事过犹不及,过分沉湎于其中就不对了。 据姚思廉所着《梁书》记载,他一生曾四次「 ”舍身”同泰寺。 大通元年,「 ”三月辛未,舆驾幸同泰寺舍身,或为布施,自加苦行”。 中大通元年九月,「 ”癸巳,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 中大同元年三月,「 ”庚戌,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赎”。 太清元年,「 ”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 痴迷于佛教竟连皇帝也不想做了,可见梁武帝入戏有多深,可仔细去想想又未必尽然。 他萧衍屡次于同泰寺「 ”出家”却又屡次被臣下以「 ”亿万钱”赎买回来,倘若其真想皈依三宝,何能屡屡「 ”出家”而不可得? 况且如果其真想出家的话为何不把皇位传于皇太子自己净身出户倒也干净,既无尘世之叨扰又不至于「 ”祸国殃民”? 晚年的梁武帝作为一个皇帝不思勤政爱民却每日思想着去佛寺「 ”出家”,想出家却又舍不得抛弃权位,每每令臣下以亿万民脂民膏赎买于他,朝政也在他一次次出家过程中逐渐废弛,任谁都晓得此种情况蔓延下去会是个什么结果...... 梁武帝晚年不仅于国事上面摆弄不清,连家事上面也是如此。 萧衍早年没有子嗣遂过继了弟弟萧宏的三儿子萧正德为子。后来有了长子萧统后,萧衍便改立养子萧正德为西封县侯,立自己的亲生儿子萧统为皇太子。 其实说来这本没有错,符合人之常情,谁不想把自己这竭尽半生打下的江山交到自己亲儿子手上呢,况且从以后的政局稳定上来讲这也是大有好处的。 只是萧衍错就错在后续没有处理好养子萧正德的问题,即便对于养子萧正德他不忍杀之也要想办法将其控制起来,毕竟从未来的「 ”帝国继承人”一下跌落到「 ”俯首称臣者”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人心里变得极其扭曲与失衡的,从而做出一些丧失理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而从后续萧衍对待养子萧正德的一系列态度来看,他只顾及到了自己对于这位养子的愧疚、亏欠之情,而丝毫没有对其采取必要的防范、反而是放任其自流。 自打萧正德未来的皇帝梦落空了以后,他是极其憎恨梁武帝及其长子萧统的,当然了这一切梁武帝并非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只是越是如此他就越觉得自己亏欠自己这位养子的,以至于屡屡对他加官进爵、不吝赏赐,特封养子萧正德为临贺郡王,任丹阳尹、南兖州刺史等。 可话又说回来了,什么赏赐能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杀予夺的皇位相比呢,萧衍越是觉得亏欠养子萧正德、越是尽力的去补偿他,萧正德就越觉得自己的养父梁武帝萧衍可恨以至于到了食其肉、扒其骨的地步。 这似乎也符合我们俗话所说的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吧! 一切的一切到了最后终于因此结出了恶果。 太清二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发动「 ”叛乱”史称「 ”侯景之乱”。 在这次叛乱中萧正德暗中勾结侯景叛军作为「 ”内应”把叛军放入城中,在江北岸,又利用早已准备好的空船把叛军偷运过江 ,并在最后配合叛军攻打台城,最终叛军于太清三年顺利攻下台城,最终梁武帝饥饿、忧愤而死。 关于梁武帝的死,李延寿在其《南史》中是这样描写的: 「 ”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就是说,一向颇为自负的梁武帝,到了那时也因接受不了现实,而身染重病,以至于临死之前想喝一口蜂蜜水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其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他所崇拜、提倡的佛学不也讲究个「 ”因果论”吗?那他今日之果,又是何日何人所造之因呢? 所谓「 ”业精于勤,荒于嬉”,假如他晚年不陷于「 ”昏聩”之中,还能像早年那样兢兢业业,纵使是一百个、一千个侯景、萧正德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毛主席评价他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既肯定了他以往的功绩承认了他曾经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他深深地惋惜之情。本可垂英名于青史,却不料最后竟成了「 ”亡国之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老照片:图二是最后一位皇姑 图6是沦为苦力的皇妃下一篇:中国近代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