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乔家大院乔家富了几代

导语:乔家院的乔家富了好几代。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乔致庸对我的生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记录。”吴典说:“他生于1818年,死于1907年,活了89岁。乔致庸是整个乔家前几代人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乔致庸

乔家院的乔家富了好几代。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乔致庸对我的生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记录。”吴典说:“他生于1818年,死于1907年,活了89岁。

乔致庸是整个乔家前几代人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乔致庸出生的时候,乔家的家庭已经比较富裕了。

乔致庸年轻时就被录取为学者。《乔家大院》的作者兼编剧朱秀海说,他的人生应该与商业无关。

“那时候,乔家有三扇门。

一门不旺,二门已经出了五个举人,家里竖起了五根石板。生意主要在乔致庸所在的三门做,但三门从来没有举人。

乔致庸大哥有个愿望,就是希望乔致庸能为三门挣个举人,竖起一根旗杆。

如果以后能再考个进士,这辈子的任务就提前完成了。"

山西历史名人云集。

根据无间道理论,单在祁县,元朝以前的正史有几十个官员,元朝以后的祁县没有大官。

这样的变化,除了祁县不是北方的政治中心,更重要。明朝中叶,朝廷为了对付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边境修建了九个边城,称为九边。

大量的驻军物资消耗惊人,给了山西人很大的经商机会。

无间道理论是从明代山西人以经商为荣的风气开始形成的。

“以祁县为例,气候不太好。无霜期每年170多天。土地不是很肥沃,没有特产和矿产。做生意被称为唯一的办法。

好在祁县地处山西交通中心,信息灵通,贸易条件便利。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调查。当时祁县一大半家庭都有经商史。

当时祁县人口刚刚十几万。按照这个计算,祁县外做生意的有两万多人。

做生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做生意,一种是买股票或者成为员工。

道光年间,北京有300多家粮店,其中100多家归祁县人所有。

最后晋商主要在阜南县发展,即太原以南的榆次、太古城、平遥、介休。当时的传统叫齐、泰、平,即祁县、太谷、平遥。"

祁县乔家堡的乔致庸,虽然生活在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地方,却从小失去父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受到大哥的极大照顾。

朱秀海说,因为大哥对他照顾的很好但没有父亲严格,乔致庸的生活可以说很安逸。“乔致庸年轻时是个有钱无所事事的人,对当官不感兴趣。

当时一个县长年薪只有五十两银子,加起来也就几百两银子。

当时乔家最年轻的大掌柜也是一年1000两银子的工资,四年一次的会计期不算分红。

朱秀海说。

但咸丰初年,北方捻军、南方太平军起义,南北茶道断绝。当时祁县乔大德兴茶馆的主业是丝茶。

“当时,世界上有六种商业:谷物、石油、丝绸、茶叶、盐和铁。

盐铁一直都是朝廷控制,乔家齐没有参与。

粮油生意主要是乔家在包头做的。

我在电视剧里描述的对高粱的争夺,是建立在粮油这种大生意没了的背景下,所以就连高粱这种小生意也要竞争。"

做粮油生意的时候主要是平遥、津南的商人。

乔家虽然主要经营丝茶,但在当时的晋商中并不是最大的。

乔致庸的大哥被战争摧残,乔致庸这个以儒生收场的人,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

“从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乔致庸的一生经历了整个晚清。

接管家族生意后,他把乔的生意,尤其是乔的银行生意,推到了清末的巅峰。朱秀海说:“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道和丝绸之路。”

当时,祁县卢纯茶叶市场在山西非常大,是茶叶到达南方的主要中转市场。

之后传统的茶道会分两路:一条是经西出口去新疆塔城、茶图;二是通过张家口去东北旅游。

漫长的茶道,从南方的武夷山到蒙古腹地,关系到无数茶农、船工、驼队、晋商的生计。

朱秀海说,乔家只是一家丝茶生意,直接间接影响着几万人的生计。

丝绸之路就是把湖州的丝绸运到山西泸州,做泸丝。

商旅的艰辛和危险开始让乔致庸逐渐意识到票号的重要作用。

“那时候,乔家还没有涉及银行业务。

当时平遥已经有了日昌生票号,现在发现的最早证据是1823年日昌生的户口划分记录,每五年一次。

但公认的是,平遥在日商盛之前就已经有了商名的交换。

票号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是平遥人而不是祁县人创造的。朱秀海说当时银行很少,全国只有5家,其中最大的日升昌只有7家分号,不与中小商人打交道,影响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小商人必须用钱做生意。

当乔致庸意识到银行的广阔前景时,他的抱负是有一天能够与世界交流。“这个想法有多高级,他的理想有多大!”这不是和现在的银联差不多吗?一百多年前的晋商,在那个时代有着如此完美的思想和宽广的气魄。

不仅如此,乔致庸虽然试图将银行号发展到全国,但并不想垄断银行号业务。

他的想法、困难和风险一目了然——比如你要银行汇20两银子到南方,那时候连路费都不够。

你想想,如果你在新疆有银行号,让你汇一两银子,一定要办。成本和风险惊人!但是乔致庸就是这样的唯心主义。".

乔致庸之所以如此看重银行的未来,有他自己的经历。

当时的商路上有土匪和乱军,商人携带大量白银非常危险和不方便。

银行兑换的票据即使被土匪截获,没有秘密记录也不可能在银行兑换白银。

令人惊讶的是,后世已经考证出,在山西银行的整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次记载翔实的假汇兑。

乔致庸以乔家的资本开了大德通和大德丰两家银行。

《大德通》是电视剧里的大德行改成的。

大德行,创建于咸丰年间,起初主要经营茶叶,也经营外汇。

后来乔致庸发现票号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于是改为以交易所为主,茶叶为辅。”吴典说,“光绪十年,乔致庸把大德兴改为大德通。同年,大德丰银行成立,专门从事汇兑业务。

在乔致庸的管理下,大德通、大德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大银行。"吴用这样的数据来说明乔致庸经营银行的发展速度."光绪十年建都时大德峰的都城是6.2万,没几年就变成了12.2万。到光绪十年的时候,首都已经增加到35.2万。"

原因其实很简单。

乔致庸继续将其年度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资本投入,用行话来说就是“双资”。

通常晋商会在每个会计期间分配利润,一般是3年、4年或5年。

吴典说,乔致庸的分红几乎全部投在资本上,他的资本在当时的银行里是首屈一指的。

“当时,据估计乔家的资本有4500万两银子。

建国后,乔的营运资金估计在800万到1000万左右,不包括票号和房产。”吴也承认,这个数字是大家估计出来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主要是根据乔家当时有多少店铺名来计算的。

但在当时的山西,乔致庸作为代表人物,成为明代开始兴盛的晋商中的后起之秀。

吴和朱秀海都认为,乔致庸在经营时,除了人才之外,还把儒家的慷慨和仁爱带入了商业。

现在能看到的最确凿的证据就是乔致庸死后竖立的墓表。

按照吴典的理论,乔致庸的墓还在乔家堡村,墓表立在墓前,墓志铭埋在墓中。到目前为止,乔致庸的墓志铭还没有找到。

墓桌上的字是民国文化名人乔致庸的女婿常赞春写的。

他描述了乔致庸童年时的家庭情况,他想通过科举考试时被迫接手家族生意,并以儒家思想为商业指导取得了成功。

作为一个商人,乔致庸手头上还保存着四书五经、史记等书籍,他会在社会上为救灾挺身而出。

朱秀海说:“‘民为贵,君为贱。

乔致庸的内心就是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朱秀海认为,这种精神可以延伸到乔家祖身上。

乔贵发是草根,30岁还不能娶媳妇。

然而他最后还是娶了一个有孩子的寡妇,可以说是深情。

“你去山西乔家看看,他们有一个报馆的第一代祖先,旁边的泥塑是一个乞丐篮子和一根狗棍。

他们不隐瞒祖先的贫困史,而是希望家人记住这些贫困史。

不仅是乔致庸,乔致庸的孙子乔这一代人,在过年的时候总是用自己的车拉米粉,给贫困家庭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度过新年。

他们家有很好的家教,其中不忘出身贫寒。

乔家的教育有多严格可以举个例子。

山西有很多大家族有舞台,乔家没有。他们害怕后代丧失斗志。

乔家也有一个规矩,用中年妇女代替小丫鬟,以避免年轻男主的不雅之事。"

乔致庸之所以能有充裕的资金实现他的银行号与世界一致的理想,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包头发扬了乔的复名业务,复名也成为乔致庸发家的起点。

按照吴典的理论,乔致庸当东家的时候,傅子豪已经是包头最大的商号,几乎垄断了整个包头市场。

“有句话说,先攻,后攻包头。

当时,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乔家在包头有11家企业,海关有几家商店,共计17家。

广府有三大号,十几家店,几百个伙计。”朱秀海说道。

包头在当时是一个新兴的地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除了马,很多东西都是缺乏的。

乔致庸以包头为根据地,把商业触角伸向蒙古,直到来到京津。

乔致庸还在审时度势。

当时左西征,乔家出了几百万两银子,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军队到了新疆以后,乔家可以派一个票号跟着后勤作战,给军队准备粮草,负责交换朝廷的军饷。

吴提到了乔致庸在商业交往中的精明投资。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山西。

8月,巧家大德通店主高煜收到内阁学士桂春的密函,随慈禧、光绪西行。

桂春在信中写道:“栾玉定于八日八日起程,到达祁县。我在此听说它计划是无止境的。”高煜接到信后,立即把乔大德通装饰成慈禧、光绪的临时行宫。

“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后,缺钱。山西官员在太原召集山西律所讨论‘借钱’,要求大家了解朝廷的难处,大家都不敢答应。

当时,乔氏大德丰银行的银行家、行货经纪人贾同意借给法院10.2万银元。《吴典论》中,他虽然是一个跑腿的经纪人,但有自作主张的权力。

太后很高兴。

贾会告诉大掌柜颜,这个人物也在电视剧里。

颜范伟问你为什么同意。贾说,国家死了,我们也就死了,国家还存在,钱还能还。

燕大掌柜夸他说:‘五百年有君,一千年无贾。“还有”慈禧太后之后给晋商人情,一个是省长给中央的,都是山西银行经营的;另一种是带息转让庚子赔款,约10亿两白银交给山西银行经营。".

1906年乔致庸去世前,乔的事业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按照吴典的理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显得很奇怪,因为当时入侵中国的是八国联军,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而山西票号的业务却很赚钱。

那是因为朝廷和西太后解除了对山西银行的禁令。过去,银行是绝对不允许兑换公款的。然而,战争使南方的公共资金无法到达朝廷,所以他们不得不解除对私人银行的禁令。

但该国危机一过去,法院立即再次禁止。

庚子事变后,国家又一次放开了民间公共资金的兑换,山西各银行大获全胜。

“当时乔氏大德通银行的每股股息光绪十年是850两,光绪十四年增加到3040两,光绪三十四年达到17000两!根据当时财政部的记录,到光绪三十二年,财政部三分之一的白银存在于山西各银行。

这些都证明,1900年以后,山西票号的迅速发展和乔致庸的经营达到了顶峰,这也是山西票号崩溃的开始。

辛亥革命初期,山西大部分银行迅速崩溃。

只有祁县的大德同和大德峰,曲家的三金院和大生川是经营时间最长的银行,其中乔家的大德同和大德峰直到1951年才关闭。

按照吴典的理论,乔致庸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把这个乔家大院留给后人,除了盘活包头复名,让银行号成为天下第一。

乔致庸在世时,乔的家庭从未分离过,家庭是统一管理的,所以每人每年花多少钱都有明确的规定。

朱秀海说,乔的大院最早只有一栋乔贵发建的筒子楼,后来乔致庸的父亲在旁边建了一个院子,所以乔致庸自己也没兴趣盖家宅。

“他相信晋商计然的理论。计然说,货币的流通应该像流水一样,越快越广,可以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更多的人带来好处。

乔致庸一生致力于商业,对买房买地不感兴趣。

然而,乔夏颖,这个后来从他手中接过家族生意的孙子,却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人。他当时反对他爷爷的观点,说你忙了一辈子,什么都留不住。"

“我这么说,是中国面临崩溃,向外国支付4.5亿两银子的时候了。”朱秀海说:“当时乔家最大的生意就是通过乔家的大德通和大德亨交换朝廷的赋税。

第二个业务是英国人控制中国天津海关时,直接提取赔款后,剩下的税款由乔家这样的银行征收。

在1904年和1905年的会计期间,乔家的分红是17000两银子,而原来的股份可能只有100两银子。

电视剧里,乔家高兴的等着老东家分钱,老东家乔致庸却很伤心,很生气。他说,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生意吗?你做的是帮外国人拿走中国人的钱。

我要这么多银子干什么?我挣的钱越多,中国的银子就越被外国人抢走。"

国家要灭亡了,乔致庸自然知道自己生意的前景。

这时候大家族的人口也增加了,乔致庸晚年终于开始翻老房子了。

乔家大院在乔致庸手里开始成为一个封闭的大院,具体事务都交给了孙子乔。

乔家大院虽然不是晋商民居中最大的,但却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晋商民居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从未被拆除过,一直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

吴典说:“一进门右边第一个院子。

我们叫东北,他们家是老院,建于龙王朝。

后来他爸爸又修了一个,后来自己修了两个。

乔致庸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年军义和团爆发后,他觉得不能依靠政府,于是买下了四个院子——正好在市内的一个十字路口——并把它们变成一个封闭的院子永久使用。

后来发现了乔致庸买下这个街角的证据,后来在乔家堡村的关公寺发现了这个纪念碑,上面记载了乔致庸用450两银子买下这些地上产权。朱秀海说,他后来参与帮助山西商人赎回英国人手中的阳泉煤矿。

因为用了大量的银子,乔家大院一个角落没盖,成了所谓的“花园”。

朱秀海说,乔家大院能保留到最后,直接关系到乔致庸的恩情。

当时八国联军侵华,山西巡抚虞县在山西杀洋人。

七名意大利尼姑逃出太原,逃到祁县,受到乔致庸的保护。他们被藏在自己的银库里,最后被一辆载着柴草的大车拉到河北救场。

后来意大利政府为了表彰给乔家一面意大利国旗,实际上是日本侵华时用到了山西。

乔家门口挂着意大利国旗。日本人见是盟友,也没灭乔家。

相比之下,山西的其他大房子都被日本人破坏了。

但乔家后来觉得这里还是不安全,最后他们都离开了乔家大院。

20世纪40年代初,乔的家人回来了一段时间,但最终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朱秀海说,解放后,乔家大院成了祁县政府的办公室,后来做了人民医院和粮库。最后,因为是晋中区委党校,在乔家老家人的保护下,安然度过了文革。

“乔家大院能完整保存到今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907年,乔致庸逝世,享年89岁。

从儒生到晋商领袖,经历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乔致庸的一生浓缩了晋商的传奇。

-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这位国务院副总理勤俭节约 曾被晚辈认成了看门大爷下一篇:到底有哪些中国人见过列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