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锡伯族人历史源自哪一民族

导语:锡伯族的历史起源于哪个民族,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锡伯族”就是我们民族自称的。中国人有犀牛;不同的音译和写法如释比、鲜卑、比亚、白希、锡比、锡伯。关于京西伯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一种

锡伯族的历史起源于哪个民族,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锡伯族”就是我们民族自称的。

中国人有犀牛;不同的音译和写法如释比、鲜卑、比亚、白希、锡比、锡伯。

关于京西伯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一种是它是兽或者是钩,叫做“Xi皮”;作为地名说。

海拉尔沂南房巍山周围地区,以锡伯著称,居住在此地区的人以此命名;这个民族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鲜卑遗民,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

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的沈阳、开远、义县、北镇、新民、丰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伊犁流域的霍城、公刘县,以及吉林省的虞姬分散在扶余、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北京。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锡伯族人口为188,824人。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普遍使用汉蒙古文;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语。

西伯利亚人来了。

锡伯族和鲜卑在古代的起源和变迁是相关的。

原为大兴安岭东麓游牧,至十六国。

慕容等部南迁到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后并入汉族。

少数鲜卑人仍生活在嫩江、楚儿河、松花江流域,保持着原有的生产方式。

这部分鲜卑人是今天锡伯族的祖先。

也有说锡伯族来自匈奴,或者是石韦,或者是女真。

清朝以前,它们在以博都内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繁盛起来,如东部的吉林,西部的呼伦贝尔,北部的嫩江,南部的辽河流域。

几代人靠打猎和捕鱼为生,渔获基本均匀分布,人人有份。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并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

在过去的100年里,锡伯族从他们长期居住的地区分散到了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军和调整,他们不仅搬到了东北三省,还被派往云南和新疆。

1764年,征兵1016人,转移到新疆边境,随军家属2000多人。从此以后,锡伯族在东北和西北两个地方分崩离析。

年轻人充当“盔甲”,当警察,而闲散工人及其家属则从事农副产品生产。

在清朝的直接统治下,锡伯族处于八旗制度下,其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流动性很大的渔猎经济转变为稳定的农业经济。

社会经济学

早期生活在兴安盟山区和呼伦贝尔草原的锡伯族,迁居嫩江、松花江流域。

过着渔猎生产的生活方式。

清初纳入八旗,形成并发展了封建生产关系。

旗地是“公”的,按旗官和甲的等级分配,数量不一。

本来“薪”和“薪”的性质。

乾隆三十二年,新疆锡伯族也被编为八牛记录,驻扎在伊犁河流域。

嘉庆七年,在锡伯族大营总管图尔根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从悬崖上挖了一条大渠,最终吸引伊犁河灌溉良田,因此得名“察布查尔渠”,意为“粮仓”。锡伯族陆续在大运河南北定居。

后来和八旗兵一起在伊犁、博尔塔拉、塔城等地挖了一些水渠,开垦了10多万亩良田,让一些当地的兄弟学到了不少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

为边疆的发展和防御做出了贡献。

80年代,旗制开始瓦解,旗地逐渐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锡伯族越来越穷,成了雇工和佃户。

以察布查尔三区、四区为例,只占总人口5%的地主富农占有总土地面积的30%,占有全部牧场和大量牲畜;而占总人口58%的贫困农场劳动者,只占总土地的148%,几乎没有牲畜。

锡!世代以来,白族人民要求废除丁制,开垦土地,授予土地所有权,合理利用草原,并为此而斗争,但遭到残酷镇压。

解放后,锡伯族人民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在政治上享有与各民族平等的权利。

1954年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成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工农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农业仍然是支柱,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科学和柑橘种植业的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

工矿企业进一步发展。

一切社会事业都充满活力。

锡伯族人口超过17万。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和辽宁、吉林两省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族支系,与满族非常接近。

锡伯族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族1936年由满族改为锡伯族,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期迁到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在大多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公刘等县,分散在东北的沈阳、开元、义县、北镇、新民、丰城、扶余、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

锡伯族喜欢骑马和射箭。

因此,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唱歌跳舞都很好。“多姆弹”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在锡伯族早期,狩猎和捕鱼是他们几代人的产业,而察尔察尔主要通过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畜牧业相对发达。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古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骑射不错的人。他们有时赛马,有时射箭,有时三五成群摔跤,有时兴致勃勃地练几次举重……他们是锡伯族人。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县和公刘县的锡伯族人口超过172万。

沈阳、开元、易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锡伯族和满族很接近。

新疆察布查尔、霍城、公刘、塔城等地的锡伯族仍然保持自己的语言,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东北锡伯族在语言、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与汉族、满族基本相同。

锡伯族在1947年由满语略改,至今仍在使用。

早期锡伯族以狩猎和捕鱼为业。

目前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人经营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相对发达,很多年轻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我们国家的干部队伍在不断壮大,有了各种专业人才,医院和学校都建立起来了。

过去锡伯族大多是在它家族里跑的,多达四五代。

锡伯族人很讲究礼仪,晚辈要给长辈送上千份礼物。

由男性户主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庭内部的重要事务,并执行家庭规则。

目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仍在代代相传,而“哈拉会议”已逐渐淡化,农村法规、人民协议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措施已由各级党政部门制定实施。

国家内部以及与周围其他国家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锡伯族以米饭和面条为主食,也吃奶茶、酥油、牛肉和羊肉。

服饰与满族基本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族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变化和不同。

清代锡伯族男性服饰与满族服饰大致相同,长袍马褂左侧开衩,圆屋顶,白袜子绣花鞋,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春夏秋戴白色头巾,冬季戴棉帽,帽檐缝上海豹皮,称为“昆丘帽”。

女孩只有一根长辫子,从背中间垂下来。

婚后梳双辫子,绑在头上。

清末,服饰逐渐与汉族一致,只有伊犁的锡伯族妇女还保留着穿长袍的习惯。

锡伯族非常讲究礼仪,有一些禁忌。

比如裤子,鞋子,袜子等。睡觉时脱掉的衣服不能放在高处;不能躺在炕上;木头可以从衣服、被子、枕头上穿过;吃饭时,不能坐在门槛上,也不能站着走路。严禁敲打桌子和碗;媳妇不能和公公同桌吃饭,也不能同桌;把刀递给别人,把刀对准自己,把刀对准对方,避免吃狗肉,禁止同姓通婚。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是“敦拜扎昆节”,又称“四月十八日节”。

它的起源是历史上锡伯族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3 275名锡伯族官兵及其亲属被朝廷派遣到新疆定居,保卫边疆。

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我来到伊犁河建立了新家。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赶上庙会,唱民歌,举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欢的拔毛乐器叫“不动尔”。弹奏时,将钢琴抱在手臂上,用右手手指拨弹。

音色类似于东不拉,用于独奏、合奏、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族人最喜欢使用的吹奏乐器,又叫口琴、口簧、小号,锡伯族语言称之为“Maken”。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放在唇间,右手拨动舌尖,随着空气振动而发展。

曲调通常是即兴创作,音域狭窄,音色优美。它们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最喜爱的乐器。

古代神秘传说:根据锡伯族民间传说,锡伯族的祖先鲜卑,在古代南移时,在鲜卑山上迷了路,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来到南方的小泽一郎之前带路上山。

这种野兽,像一只五爪老虎,看起来像一只绿色的貉,走路像狗一样快。

锡伯族保留了祭祀鲜卑兽的习俗。

把画好的动物造型图案挂在客厅的西墙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锡伯族的象征图案。

鲜卑兽——像牛一样的马,吻上长角,背上长翅膀。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带领他们出了大兴安岭,安全到达了南方的大泽国。

因此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祖先以此为标准绘制图案。

1956年,包尔汉和冯家生发表论文,认为鲜卑果洛是一种兽,相当于蒙古动物,即一种特殊的五爪虎。

后来又说鲜卑果洛是飞马的一种。

西迁节是锡伯族一个难忘的民族节日。

16世纪以前,锡伯族祖先世代居住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从盛京等地招募了1018名锡伯族官兵,并连同家属,共3275人,在满清官员带领下,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定居和边防。

今年农历4月18日,西迁新疆的锡伯族和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庙太平寺祭祖,聚餐道别。

第二天一早,锡伯族军官和他们的家人告别了家乡的乡亲,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旅。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我来到了新疆伊犁。

现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他们的旧居,锡伯族是他们的后裔。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将在农历四月十八日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将这一天定为他们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锡伯族人、男人、女人、小孩都要盛装欢聚一堂,演奏“顿挫”,演奏“莫调”,跳“贝伦”,舞蹈轰轰烈烈,节奏明快。

女生的“抖肩”,男生的“鸭步”,生动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憧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另一个有趣而独特的传统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五谷之神”下凡访世,人们互相抹脸,为的是祈祷五谷不要把黑粉传播到人间,让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很早就起床,拿着晚上准备好的抹好的布或毡,到街上等着抹好的物件。

情不自禁的年轻人结伙挨家挨户抹黑闹事。

遇到老人,你不会放手,但你要低头和他们打招呼,然后在老人额头上擦一个小黑点表示尊重。

尤其是女生,很少有人能逃过被抹黑。这时候姑娘们就不怕用同样的手段抹黑小伙子了。

参考文献:锡伯族简介

《乔普集》有一段关于锡伯族的描写/汪曾祺:

察布查尔位于伊犁河南岸。

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族人擅长射击。在他们干旱的岁月里,他们从东北的呼伦贝尔搬到这里保卫边境。

我来的时候,有1000名驻军士兵,还有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朋友愿意互相跟上。一共有5000人在路上走了一年多——原定三年,提前到了。

朝廷发来的差旅费,是由总承包商给领导的。如果你早到,领导可以得到一些白钱。

一路上,这个团队生了300个孩子!

这是一个多么宏伟、浪漫和人性化的团队。

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所有的家当,骑着马,骆驼,马车,牛车,浩浩荡荡,告别了东北的大草原,向着西北的大戈壁出发了。

日落,雾,晨星,北斗,帐篷,饮兽,营地。

火,烟,茶,奶子。

唱歌,谈笑,帐篷或者兜帽里传来一声“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一个未来的战士。

一年多了。

三百个孩子。

锡伯族人骄傲。

他们已经在这里驻扎了200多年,没有后退一步。没有人跑过边境,也没有人逃回东北。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锡伯族人依然擅长射击,他们的运动员经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获奖。

锡伯族人很聪明。他们通常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他们还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汉语。

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能识别古代满语

紫禁城里翻译整理满清旧档案的,有一部分是从察布查尔调过来的。

一个英雄民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戊申年是哪一年 戊申是什么意思 戊申年是哪一年下一篇:楚威王在位期间有何作为 关于楚威王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