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冷战时 苏联与美国1次成功人质交换 两国是否双赢 都是输家

导语: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成功交换人质,两国赢了吗?都是失败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上世纪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不亚于一场「 ”热战”,既有经济、政治、军事的正面较量,还有暗地较劲,美苏双方互派间谍搞破坏,特别是发生了全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成功交换人质,两国赢了吗?都是失败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上世纪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不亚于一场「 ”热战”,既有经济、政治、军事的正面较量,还有暗地较劲,美苏双方互派间谍搞破坏,特别是发生了全球最危险的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虽然危机最后解除,但令世界各国捏把冷汗。在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各自握有双方的关键人质,既有掌握大量情报的间谍情报人员,又有持不同政见者。这些人有的符合各自利益,有的则是一文不值。因此有些人质之间互换,苏美之间私下经常进行,只不过没有公开报道而已。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民间曾流传着一个笑话:「 ”换来了科尔巴兰,换走一个流氓,真是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哪找?”。苏联民从所说流氓是谁?馅饼又是谁呢?为何交换?结局如何? 「 ”流氓”与「 ”馅饼” 苏联有名的文人布科夫斯基,曾是苏联「 ”反动分子”,此人17岁时就因「 ”不良文学”被学校开除。因为布科夫斯基有些文采,但此人极度反感苏联体制,多次参加反对苏联的集会,而且还印刷非法出版物,因此他被苏联当局视为「 ”眼中钉”。布科夫斯基因四次参与反对苏维埃活动被逮捕,苏联对科夫斯基也用尽了各种办法,除了关监狱,还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布林科斯基自从反对苏联当局以来,先后被苏联关押了12年。 对于苏联人眼中这样的「 ”流氓分子”,以西方国家的策略就是把其当成「 ”宝贝”,因此布林科夫斯基成为国际人权组织最青睐的人物,西方可以借助布科夫斯基要挟苏联侵犯人权。 而苏联人眼中的「 ”馅饼”并不是间谍情报人员,也不是苏联想要的科技人员。而是一名「 ”政治犯”,此人就是智利G的书记科尔巴兰。1973年9月,智利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在美国的支持下,突然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智利总统阿连德政权,成立军政府。皮诺切特在美国的授意大开杀戒,大肆杀害左翼人士及智利G人,身为智利G书记的阿尔巴兰被捕入狱。而科尔巴兰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好友,也是苏联支持的对象。科尔巴兰入狱后,勃列日涅夫随即授予他「 ”列宁和平奖”。 那么「 ”流氓”布科夫斯基与「 ”馅饼”科尔巴兰又因何产生了交集。两人并没有交集,只因苏联太重视「 ”馅饼”科尔巴兰了,因此,才有了「 ”流氓”布林科夫斯的新生。 人质交换事件 1976年,智利G书记科尔巴兰被皮诺切特送入监狱,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视。此时在苏联国防协调部门工作的伊戈尔·雷巴尔金负责科尔巴兰的事务。苏联解体后雷巴尔金曾向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透露,当时皮诺切特知道科尔巴兰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因此他想用科尔巴兰交换苏联政犯,以此讨好美国。皮诺切特先指示智利驻美国的大使向美国人报告此事,并协商能否进行交换事宜。美国方面就与苏联取得联系,双方同意交换政治犯。 但用谁交换科尔巴兰?是当时苏联很头疼的一件事。苏联就对手里在押的政治犯进行一番梳理,最后选定了布科夫斯基。布科夫斯基在苏联眼中就是一个反苏联的小混混,并不值得一提,但布科夫斯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眼中却很重要,因此苏联决定用这个不重要人物交换科尔巴兰。 美国人也同意用科尔巴兰交换布科夫斯基,于是美苏双方敲定交换事宜。据布科夫斯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1976年12月18日早晨,他从睡梦中醒来,就听到看守敲门对他说:‘收拾好私人物品’”。 布科夫斯基以为是换牢房,但布科夫斯基又隐约感到有一丝不祥之兆,他以为自己死期到了。于是他告诉看守,自己的靴子拿去修了,没有靴子他不出去。但看守对他说不需要那双破靴子了。 随即布科夫斯基被押上一辆密闭的汽车,布科夫斯基不知道要把他拉到什么地方执行死刑。但汽车停下后,布科夫斯基才发觉到了机场。原来这是苏联方面早已设计好的计划。 据雷巴尔金回忆,苏联领导层对这次人质交换的事很重视,专门派出苏联新成立的「 ”阿尔法”特种部队负责押送。也就是说押送布科夫斯基的是「 ”阿尔法”特种部队。雷巴尔金早已带领人员在契卡洛夫机场等候。 当运送科夫斯基的飞机飞离苏联领空后,布科夫斯基被打开手铐,他也知道了此行是被驱逐。美国与苏联约定在瑞士日内瓦交换人质,当苏联飞机还没到日内瓦时,记者就已经聚集在日内瓦机场,苏联的飞机只得悄悄降落在苏黎世机场。美国人也很小心,美国人不希望布科夫斯基与科尔巴兰见面,因此布科夫斯基先被带走后,才让科尔巴兰再登上苏联飞机。 当布科夫斯基被接走时,挂有美国国旗的汽车也到了苏联飞机旁,除了科尔巴兰,还有美国大使和科尔巴兰的妻子。直到布科夫斯基走的很远,美国人才被允许接近飞机。由于12月19日,是勃列日涅夫70大寿,苏联人怕科尔巴兰交换事件抢了勃列日涅夫的风头遭到怪罪。因此苏联部门给雷巴尔金下令,让科尔巴兰在明斯克停留一段时间后,然后再到莫斯科。 12月23日,科尔巴兰接到前往莫斯科的消息后,才再次飞到莫斯科。到莫斯科后,科尔巴兰被安排到高尔基街的一处公寓。不久,科尔巴兰接到通知,让其去克里姆林宫。当科尔巴兰见到勃列日涅夫后,两人都很激动。 最后结局如何? 科尔巴兰和布科夫斯基作为苏美冷战历史上有名的人质交换事件的主角,两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先来说说科尔巴兰。虽然科尔巴兰在苏联受到苏联方面周到的接待,但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科尔巴兰不愿呆在苏联了,他还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因此,他向苏联方面请求回国,1983年,苏联当局同意科尔巴兰回国,但要科尔巴兰秘密回去,防止出现意外。 为了确保安全,科尔巴兰决定「 ”改头换面”,进行整容。他在莫斯科医院很顺利的进行了面部整容,鼻子、眼皮都进行了改造,科尔巴兰已经判若两人。 科尔巴兰恢复后,选定了回国的路线,他决定从阿根廷回智利。雷巴尔金却让他乘坐苏联航班,但在布达佩斯临近起飞时,苏联情报人员发现美国歌星里德也要乘坐这架飞机飞回智利。因为里德长期住在智利,与科尔巴兰很熟悉。苏联担心科尔巴兰被认出。因此飞机起飞后,里德便被克格勃请到头等舱,克格勃人员与其喝酒,直到把里德喝的大醉。 科尔巴兰回智利后,便隐姓埋名,很少外出。后来皮诺切特军政权下台后,科尔巴兰开始在公众场合亮相。科尔巴兰后来辞去书记职务,在家着书立说,完成了很多着作。2010年,科乐巴兰去世,享年95岁。 布科夫斯基到了美国后,也受到美国的热烈欢迎,美国总统还接见了布科夫斯基。但布科夫斯基一家在美国刚开始过得并不如意,后来布科夫斯基开始出来演讲,还写了一本自传,挣了一大笔钱,并在英国剑桥买了房子。苏联解体后,布科夫斯基才敢回到俄罗斯,据说当时他回俄罗斯想参选俄罗斯总统,要和普京对决。虽然希望不大,但至少是总统候选人,能在俄罗斯民众面前露露面,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曾经的「 ”流氓”。 谁是赢家? 表面看苏联与美国这次「 ”人质交换事件”很成功,双方都很满意,似乎都是赢家。但两国谁都没赢。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苏联的情况看,科尔巴兰回到智利后,苏联不久就进入戈尔巴乔夫执政改革时代,而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和「 ”公开性”改革,搞乱了苏联,其主要目标就是推翻苏联的体制,实现西化。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战略态势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包括阿富汗撤兵,苏联已经没有精力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搞「 ”苏联化”运动了。因此科尔巴兰对于苏联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了,后来苏联解体后,科尔巴兰对俄罗斯也没什么作用,此时整个拉美地区的革命运动,也因苏联解体而处于一种低潮期。 从美国方面看,对布科夫斯基的真实情况,美国可能不了解,但当布科夫斯基到了美国后,美国才发现这个小文人,根本就不是他们的「 ”菜”,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于是才成就了布科夫斯演讲着书挣钱。特别是八十年末,美国瓦解苏联计划已经成功,并不是布科夫斯基发挥了作用。因此,在美国人眼里,布科夫斯基也是无用之人。 从美苏两国的情况看,1976年轰动全球的「 ”人质交换事件”,美国与苏联只是在争声势,耗费了大量财力,双方都不是赢家。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太子为奴 辛者库出现于什么时候 里面的人主要干什么下一篇:日本三大神器 日本皇室三大神器: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