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浅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导语:浅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历史学研究迅猛发展,而且逐渐影响和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关于历史研究,其思想和方法也产生了剧变。 而与此同时,曾经

浅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历史学研究迅猛发展,而且逐渐影响和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关于历史研究,其思想和方法也产生了剧变。 而与此同时,曾经很早之前就诞生过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巨匠且拥有浩瀚文明史的中国,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史学研究危机。 这种危机,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一味的为封建政权张目正名,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期间,中国的历史研究,可谓是人才缺失,几无成果。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历史也进入到了近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从此开始加大了对历史研究的探索。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魏源就刊印了《海国图志》一书,书中详细研究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情、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国人对西方的关注,引导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处境愈发的艰难。 以魏源等为首的一帮有识之士,认识到当前的迫切任务,不再是缓缓的「 ”师夷”,而是紧急挽救现有的封建政权,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此,他撰写了《元史新编》一书,希望借元蒙灭亡的教训,告诫清朝统治者,告诫地主阶级,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盛行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的实证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研究。 魏源、龚自珍等人,也积极效仿这种史学观,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一大批的史学家涌现出来,比如张穆、洪钧和何秋涛等人,带动了史学界出现新气象。 尽管康有为不算史学家,尽管笔者本人对他的人品和动机颇为质疑,但他却为了推行维新变法运动,前后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等书籍,真实反映出了他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章太炎等人流亡海外,逐渐深刻的认识到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创造性的提倡,历史并非是单纯的褒贬历史人物,记录历史事件。《史学略说》一书,从理论的高度提出: 发现社会进化衰微之原理,并非颂古非今,而应「 ”鼓舞民气,引导未来。 早先,中国旧有的史学观,基本上都是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只是因人因时的理论和研究。梁启超针这些过时的观念,提出要进行史界革命,轮廓明晰的划分新旧史学。他主张客观的研究,反对因人而异,坚持「 ”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的观念。 柳诒征的《中国商业史》,不仅涉及了我国的通史,尤为难得的是,他第一次从历代商品和商政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商业专史。 20世纪初,不少历史学的译作流传到了中国,例如马君武的《斯宾塞社会学原理》、赵兰生的《斯宾塞干涉论》等着作。这些着作所宣扬的理论,强调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社会进化论的必然趋势,对中国旧有史学中「 ”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着留洋背景的胡适,通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白话文学史》等论着,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新史学观,主张借鉴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和理念,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历史。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批的有志学生,纷纷赴欧美留学,促使中国呈现出了研究西方史学理论的热潮。同时,先进的国人中,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西方历史学术的巨大差距,遂决定潜心向西方史学界积极学习。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不少饱含学术价值的西方史学理论和着作,纷纷被译成中文,如李思纯译法国人出版的《史学原论》、向达译美国班兹的《史学史》、何炳松译美国鲁滨逊出版的《新史学》等。 20世纪40年代,钱穆开始质疑胡适所推崇的新史学,开始在史学界众家争鸣,在《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中,提出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新史学观: 通天人之故,明古今之变,此即融贯空间诸相,通透时间诸相而综合一视。故曰:述往事,思来者。 之后,翦伯赞、范文澜、郭沫若、侯外庐等人,结合中国当前的最基本的历史与现实,主动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学观。此举,既拓展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空间,更推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史学界基本也处于「 ”一边倒”的形势,全面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也是全盘吸纳。例如,当过影响深远和流传广泛的《历史问题译丛》,就是介绍苏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受苏联的史学理论影响,新中国的史学界对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积极和有益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严肃批判胡适和梁漱溟等人的历史观点和理论。 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历史研究既不要照搬苏联,更不要效仿资本主义,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自己的一整套史学史学研究体系和目标。可惜,由于当时「 ”左”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史学研究和史学成果并不太多。 「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史学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主要特点大致如下: 第一,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包括本国的史学研究,还包括外国的史学研究。 第二,对外国史学的理论研究,不仅有广度,还要有深度。 第三,中外史家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重新研究和评价了文化形态史观,而且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其他主要问题,如历史规律性问题、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近代西方思辨历史哲学和现代西方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何兆武等学者先后提出,在研究历史前,应该先认清历史的性质,如果盲目去研究历史的内容,必然会造成研究的盲目和片面。主张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 总体来说,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的史学研究,因为迫于国家形势的危难,颇有急于求成的意味,太过强调史学研究的实用性,力倡快速掌握历史规律,以作为国家复兴的资鉴。经过此番的探索后,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亦逐渐发生了改变。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几乎都认可历史发展有规律,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有普遍性的。 中国的现代新史学观,更多是对苏联史学理论和史学观念的继承,认为历史的首要任务,是能够研究和揭示客观的生产规律,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从新的视野和方法,深入研究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并加强国别史研究,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世界文明的繁荣,加油助力。 通过历史研究,揭露和掌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生产关系与之相融合才是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中了解唐代的那些不为人知的「 ”黑话”下一篇:蒋介石为何选择台湾为最后的生存之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