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叶恭绰 博学多才的叶恭绰

导语: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的叶恭绰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博学多才的叶恭绰与祖父合著《清代学者传》第一、二集叶恭绰的祖父叶蓝燕喜欢收藏清代学者的画像。它们中的一些存在于绘画、专辑、论文等中。学者的后代,他借他们来仔细复制他们;有些学者似乎有不同的版本,但他会详细比较,选择更精炼的版

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的叶恭绰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博学多才的叶恭绰

与祖父合著《清代学者传》第一、二集

叶恭绰的祖父叶蓝燕喜欢收藏清代学者的画像。它们中的一些存在于绘画、专辑、论文等中。学者的后代,他借他们来仔细复制他们;有些学者似乎有不同的版本,但他会详细比较,选择更精炼的版本来编译。用了30多年的时间临摹了171位清代学者,其中有一部分是大兴黄孝全所画。它们最初是学者崇拜的雕像或刻在出版的相册中的肖像。1928年,叶恭绰将这些清代学者的画像交给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清代学者画像》第一集,附信四卷。第一本是谭题写的,第二本是蔡元培题写的,第三本是于右任题写的,第四本是罗振宇题写的。书中每个学者都像一个人,并附有一个简单的传记。由于叶澜泰对清代学者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所以这些传记式的总结更为精准,重要的东西也没有泄露。兰泰先生把这些学者的传记全部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出来,非常赏心悦目,出版后大受欢迎。2004年北京王海村春季书展上,一份科洛商务印书馆临摹的《清代学者传》以4500元的高价印刷。

由于蓝泰先生主要包括同治以前的学者,而不包括同治、光绪、宣彤时期的学者,所以很多同治以前的学者因为找不到画像而不能被包括在内。因此,叶恭绰想拍续集,甚至设想:“如果有收入,就要把第二、第三集一集接一集,甚至无限延续下去。”由于时局动荡,学者写作困难,建国后从事文史工作的他才有时间整理这些藏书。1953年,叶恭绰临摹江西杨鹏秋的各种清代学者画像,编辑完成了《清代学者传》第二集。清代学者共200人,由陈叔同、郭沫若等抄撰。可惜第二集只是每个学者的画像,没有传记。《清代学者传》两集共收录图像368幅,书中记录了清代大部分知名学者,被学界誉为研究清代文化学术史的必读之作。《清代学者传》第二集出版后,叶恭绰赠毛泽东一封短信。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于1953年8月6日给叶恭绰回信:“夷户先生:我收到一本清代学者画像的书,非常感谢!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一集?如果有,我想看一看。赞美。毛泽东1953年8月6日”。叶恭绰收到毛泽东的信后,立即找到了《清代学者传》的第一集,并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短信。短信里说这本书的第一集在战争中被毁了,这本书是在别处找到的。使用后不要退货。后来,毛泽东把这两部《清代学者传》捐赠给了他的秘书田家英,因为他研究清朝历史,所以非常珍惜这两本书。

叶恭绰的收藏观

1.爱国收藏理念

在很多情况下,当叶恭绰得知文物可能流向国外时,都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私人财富保存文物,以避免出国的厄运。他的收藏活动完全是出于对祖国伟大文明和文物的热爱。

聊城海源阁杨是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宋元时期藏书最多,可与常熟青铜剑楼相媲美。民国时期,聊城一片混乱,海源阁的两部书被运往天津出售。杨还计划在天津买一套大房子,并从聊城带来其他书籍。叶恭绰得知后,立即联系了各个部门,想让公众购买,但没有和平。他不得不召集他的朋友,每人出资5000元,提前订购所有已经运到天津的零件。这样就可以缓解杨对金钱的迫切需求,使他不被市侩挟持,他的书也就散了。当公众可以购买时,将按原价返还给公众。杨卖其他书的时候,按这个方法买,杨的书全部还公。当时同意,杨已经收到定金。考虑到北京还有好几个藏书家,如果不让他们参与,可能会碍事,只好找他们商量。然而,这些藏书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却暗中挑衅杨,说这些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少年不知道,被他们的话感动了。然而,叶先生并不知道他们的诡计,多次与杨和其他同事商量,但没有结果。北京的那些书商趁机挑选杨书中最好的产品来买,其他人则没有。杨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他在天津买房的计划落空了空。存放在聊城的书籍都在打仗,所剩无几。叶先生一方面痛恨那些为了自己的小利而招惹他的人,另一方面又对杨的藏书散佚感到遗憾。

2.文人收藏

叶恭绰说:“所有的绘画和古董都是为了研究而购买的。”他在《舒雅安藏书目录后》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收藏书画古物的目的:“这不像以前的藏家以赏文科为乐。盖子韶对史学和文艺颇有兴趣,觉得过去他们研究不深,研究缺乏系列,考证也比较稀疏。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原始风 南方丧俗的原始遗风下一篇:城隍 城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