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夫人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

导语:湖北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简介襄阳,简称“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大别山之间,北接南阳盆地,南临江汉平原。位于东经110° 45′~ 113° 47′,北纬31° 13′~ 3

湖北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简介

襄阳,简称“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大别山之间,北接南阳盆地,南临江汉平原。位于东经110° 45′~ 113° 47′,北纬31° 13′~ 32° 38′。城市东西长157 ~ 228公里,南北宽109.5 ~ 122.8公里。连接线全长13328公里。

襄阳起于周宣王凤钟山,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它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都是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城”、“铁打襄阳”、“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历史文化

一、文化遗产

襄阳市共有6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个项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1人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康县民间文学《黑暗传》、保康、南漳县民间音乐《曲水五音》、南漳县民间音乐《曹操锣鼓》、老河口市民间音乐《老河口泗县》、宜城民间舞蹈《捕象》、南漳县民间舞蹈《端公舞》、宜城市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

南漳县的传统舞蹈高跷和锣鼓,传统音乐南漳音锣鼓,谷城县的传统音乐南河套曲,石花魁面点制作技艺,襄阳区酱菜制作技艺。

二、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辞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高歌少歌”等典故流传至今。

留下了戴天节、大众舞、钩戏、唢呐巫毒、苞缩酒等楚俗,留下了登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第三,三国文化

从汉末到魏晋,在近百年的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相遇。刘备照顾毛禄,诸葛亮策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杨虎守襄阳、杜预灭为标志,襄阳成为金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源头。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断,刘表率领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使襄阳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的和平绿洲。成千上万的学者陆续来到襄阳,诸葛亮、、庞德公、庞统、徐庶、崔等战略精英,包括学者、文学家王灿、书法家梁虎。

东晋史家对《汉书·春秋》和《襄阳旧志》的研究,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高僧石在襄阳15年,学佛讲学,传播佛教,统一佛教姓氏解释,制定僧法戒律,首创中国僧制,编纂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为印度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传播中心。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文化底蕴丰厚。86卷《三国志》中有18卷写的是襄阳,120回《三国演义》中有32个故事发生在襄阳,还有50多件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司马健贤、三姑茅庐、马跃潭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

四.汉水文化

古代有“江河宜汉”的说法,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襄阳位于汉江中游,东西交汇,纵贯南北。自汉晋以来,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城镇,是汉江流域最重要的城市。

襄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史上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汉水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区。主要体现在“黄金水道”历史悠久,商业文明最畅通最繁忙。襄阳素有“南舟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其商业文明延续了两千多年。

汉代襄阳“南助三国,北聚京都,上驭龙,下通河湖,导财运货,迁与否”;唐代,襄阳“舟楫往来,泊于岸,聚于千帆,聚商千余”;明清时期,襄阳有20多个营业厅、30多个码头,业务辐射黄河上下、长江南北。

动词 诗歌与傅文化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都起源于汉江流域,并在汉江流域交汇。《诗经·汉光》中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大的河神形象。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汉水女神的形象已经成为成千上万汉水女儿们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维系着汉水流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尊重、对爱的渴望。

襄阳宋玉、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纂了《楚辞章句》。

不及物动词书画文化

襄阳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城市。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虎、韩丹春,隋唐时期的丁道虎、杜,北宋时期的米芾、米有仁、张。

米芾被世人称为“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画以“米颠山水”闻名于世,他的“颜明山”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合法的职位。

七、古城文化

襄阳城,原名楚北天津守军,是一座大型军事渡口,其自建城池承载着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襄阳历史上有172次著名的战争。

其中,元宋之战历时六年,使“铁打襄阳”之名享誉海内外。“如果你说在世界上,你会专注于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形容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八、红色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诞生了鄂西北第一个党组织和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中国早期革命家萧楚女曾两次前往襄阳传播革命火种。贺龙率领红军向鄂西北转移,中原突围,抗击襄阳,“五大胜利”之一的襄樊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襄阳涌现出生、谢、黄、、胡生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涌现出、陈黄梅、梁斌、等一批文艺家。

抗战时期,襄阳成立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李公公、老舍、姚、、李可染等一批爱国学者来到襄阳工作,给襄阳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繁荣。

九.方言节

襄阳方言是指所属各县市方言的总和。语言分类属于西南官话鄂北段,除阳平外与成渝段差异较大,与中原官话相似。

受西南秦巴方言影响,语言“轻而微秦”,东北语言浊而近于阴。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来看,襄阳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但发音却有很大的不同。

1960年至1970年三线建设期间,襄阳主城区及其下属县市迁入大量使用吴语和东北官话的人口,该城区仍有吴语和东北官话的方言岛。

同时也造成了北部城区及原三线建设单位附近地区居民普通话发音标准,但不能用当地方言交流的情况。襄阳流行的节日和习俗包括火炬文化节、拔河节、戴天节、诸葛亮文化节等。

X.影视作品

电影《襄阳》取材于少年诸葛亮隐居襄阳10年的史实。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爱情开始,再到卧龙凤雏的“双英雄”情谊描写,再到人才荟萃的襄阳文化圈整体再现,在风云会中展现建安混乱的时代,揭示艰苦创业造就人才的东方价值观。

电影创意当时被命名为诸葛亮和黄月英。剧本创作完成后,电影改名襄阳卧龙山。

XI。诸葛亮文化节

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又称诸葛亮文化节,是为纪念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在襄阳举办的节日文化活动,是“文化襄阳”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灵活多样。

十二.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襄阳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由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湖北文理学院主办,天一兄弟传媒、中共湖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襄阳广播电视台联合承办的大型文化活动。

襄阳有趣的地方

一、名优产品

襄阳菜是楚菜的北方菜,以襄阳、云阳的风味为基础,吸收了湖北、河南、陕西、重庆的风味。其特点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添加山珍野味等地方特产。制作方法有红扒、热炒、生煎、回锅、凉拌。巴蜀荆楚地区的人天性辛辣,几乎所有的菜都用辣椒。不像麻辣川菜和猛湘菜,楚菜讲究的是鲜和辣。

襄阳菜既有鲜辣楚菜的特点,又保持了自己的风味。烹饪技术主要是蒸、煨和炸,尤其是当菜肴被油覆盖时。襄阳名菜有三镶嵌菜、肉夹沙、襄阳蹄子、红烧蹄子、糖醋白菜、蒸糠、腌牛肚、酱猪骨、酱炒猪肉、翼城板鳗、翼城大虾等。

襄阳的小吃有油茶、清汤、米窝、油蒸面筋、酥油面、红豆腐面、襄阳酸辣面、酸牛奶面、扎江面、热汤、麻酱面、裹面、炸糊、襄阳薄刀、襄阳黄酒、金刚酥、玉带糕等等。

1.孔明美食

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铁、锌、钙、磷等微量元素。口感酥脆可口,生津开胃,酱香浓郁,具有消食利尿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2.黄油面条

主要出现在早餐摊和小餐馆。因为面条已经提前煮到8 ~ 9成熟,服务速度很快,顾客不用等,口味特点是辣、麻、三鲜;常配襄阳米酒。

3.金刚酥

主要原料是面粉、糖、香油和少量碱。发酵后,将混合物揉成马蹄糕,然后在专用烤箱中烘烤4小时。它的颜色是棕色的,脆脆的,不沾牙,落下后“脆脆易变”。

第二,景点

1.古隆中

隆中又名古龙中,是湖北省十大景区之一,也是襄阳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距襄阳城西约20里。

隆中十景形成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隆中书院、诸葛曹璐、小银山庄、铜鼓台、观星台、棋盘石等众多景点相继重建。

2.钟铉大厦

钟铉楼是为纪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灿而建。整个钟铉大厦高17米,占地650平方米。悬挂着包括沈鹏等著名艺术家题写的“钟铉大厦”在内的八块匾额。建筑内有七幅带有壁画和石雕的建安子图。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城墙、城市平台和主体建筑。

3.女士城

东晋时,襄阳凉州刺史、前秦朱序镇来攻,母亲韩夫人进城视察,见城墙西北角防守薄弱,便带领城中的女仆妇在此斜建新城。之后,这个角落被打破了。幸运的是,多亏了新修建的城墙,围攻的敌人被击退了,因为这一段城墙被称为女士城。

这座副城在明朝初年被扩建到这里。它长24.6米,宽23.4米,有一块刻有“女士之城”字样的石匾,下面嵌有多处古代古迹。其中,同治时期竖立的石碑上刻有“益民县以女儿城最为著名”的字样。

4.卢蒙·坦普尔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明寺位于襄阳城南约15公里的靳东镇流明山。它建于东汉建武时期。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建武年间,襄阳侯希裕在山上立祠,因慎到入口处刻有两只石鹿,俗称流明寺。西晋改万寿寺,唐朝改流明寺。汉末著名学者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都曾在此居住。

明代景泰年间,这里建有“三高庙”,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修屡废。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池、天井、正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5.昭明台

昭明台,又名山南东道楼,位于襄阳市中心,横跨北街西南而建。平台采用青砖砌成,中间为石拱,高4.5m,宽3.5m,平台上有5栋重檐、山顶式建筑,高度约15m。东西有4间横屋,西南有一座鼓楼和一座钟楼。

6.古城墙

襄阳城墙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它最初建于汉初,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约10米。用土层夯实,用大青砖砌成,供外用。

看完上面的介绍,你对襄阳了解更多了吗?更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请关注历史文化栏目。

湖北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简介

襄阳,简称“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大别山之间,北接南阳盆地,南临江汉平原。位于东经110° 45′~ 113° 47′,北纬31° 13′~ 32° 38′。城市东西长157 ~ 228公里,南北宽109.5 ~ 122.8公里。连接线全长13328公里。

襄阳起于周宣王凤钟山,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它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都是重要的经济、军事要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城”、“铁打襄阳”、“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历史文化

一、文化遗产

襄阳市共有6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个项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1人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康县民间文学《黑暗传》、保康、南漳县民间音乐《曲水五音》、南漳县民间音乐《曹操锣鼓》、老河口市民间音乐《老河口泗县》、宜城民间舞蹈《捉象》、南漳县民间舞蹈《端公舞》、宜城市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

南漳县的传统舞蹈高跷和锣鼓,传统音乐南漳音锣鼓,谷城县的传统音乐南河套曲,石花魁面点制作技艺,襄阳区酱菜制作技艺。

二、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辞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高歌少歌”等典故流传至今。

留下了戴天节、大众舞、钩戏、唢呐巫毒、苞缩酒等楚俗,留下了登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第三,三国文化

从汉末到魏晋,在近百年的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相遇。刘备照顾毛禄,诸葛亮策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杨虎守襄阳、杜预灭为标志,襄阳成为金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源头。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不断,刘表率领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使襄阳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的和平绿洲。成千上万的学者陆续来到襄阳,诸葛亮、、庞德公、庞统、徐庶、崔等战略精英,包括学者、文学家王灿、书法家梁虎。

东晋史家对《汉书·春秋》和《襄阳旧志》的研究,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高僧石在襄阳15年,学佛讲学,传播佛教,统一佛教姓氏解释,制定僧法戒律,首创中国僧制,编纂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为印度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传播中心。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武汉历史文化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下一篇:中国武威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