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翼王 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翼王石达开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历史偶然性

导语:一直以来,我对王远征到达齐达迪,最后冲向大渡河和宋林河时上涨的水位都有疑问。因为这场战斗是翼王的最后一战,水涨船高是失败的关键。于是,我找了一些资料,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回顾一下从永王到达齐达迪到渡大渡河、宋林河失败的过

一直以来,我对王远征到达齐达迪,最后冲向大渡河和宋林河时上涨的水位都有疑问。因为这场战斗是翼王的最后一战,水涨船高是失败的关键。于是,我找了一些资料,谈了自己的看法。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永王到达齐达迪到渡大渡河、宋林河失败的过程。

1863年5月14日,翼王率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北岸。当时对岸没有驻军,所以他们当天就造了木筏过河。但是那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直到第二天,大雨还在继续,河水暴涨,无法过河。当地导游说是突发洪水,过两天就退了。大渡河真正的洪水将在一个月后到来。就这样,太平军只休息了两天。如果当时的江面条件可以用来摆渡,太平军早就渡江了,没有敌人防守。

5月17日,天气转晴。虽然当时水条件还不是很好,但对岸出现了清军的旗帜,王翼组织了数千人渡河。但由于水流湍急,筏子到达河中心时无法控制,前进困难。于是,翼王下令撤退,推迟渡江。

5月21日,雨过天晴,大渡河水位也下降了,王翼组织了大规模的抢渡。当时,太平军的5000名精锐早已渡河向对岸逼近。这时,河水突然又汹涌起来,大部分船只被掀翻了。剩下的没有被掀翻的船只也被激流冲走,消失了。这一战,五千精锐活了下来,是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的关键。

5月22日,翼王转移进攻方向,冲向宋林河,宋林河和大渡河在此上下交汇数里。但由于河面布满漩涡,河心有深沟,太平军士兵大多无法冲过深沟,少数冲向对岸的士兵因体力不支被敌人击毙。

5月23日,王翼将部队转移到宋林河口上方一英里处的木房沟。数百名士兵向前游去,但由于河水冰冷刺骨,他们长时间游泳手脚麻木,被急流冲走。当他们爬到另一边时,他们的手和脚都僵硬了,他们无法逃脱敌人。王浩还下令放入几艘大船,它们的末端用铁环扣成浮筒。但是因为崎岖的河道和急流的冲击,铁环断了。渡船终于失败了!

6月3日,太平军进行了最后一次渡江。分兵三路,两路渡大渡河,一直到宋林河,全军出动。当天晚上,河水水位没有退去,海浪汹涌,战士们与急流搏斗。最后,三方火速大军失败。

此后,太平军最终未能渡过大渡河和宋林河。从整个战局来看,太平军失去机会、关键渡江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无法突破敌人火力的封锁,而是河水使他们的船只无法靠近对岸。那为什么导游说大渡河一个月后就涨了,但是5月21日大渡河水位再次暴涨之后就再也没有跌过,这个时候上涨的水位有没有达到船只过不去的地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渡河的情况。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果洛山。大渡河干流起于四川大金川河,后汇入小金川,才得名大渡河。大渡河左邻金山、二郎山、大相岭,右邻山大王大雪山、小相岭。大渡河在高山峡谷中从左向右奔流,英勇奋战。汹涌的水流顺着峡谷急流而下,卷起阵阵白浪,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被称为天然屏障。大渡河属于四川省岷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区河流。其特点如下:1 .年径流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几乎与黄河持平;2.上下游落差大,集中落差达2788米,水极其丰富;3.河床高低,河道狭窄;4.雨季降雨是径流的主要来源,旱季地下水是径流的主要来源。大流量、大落差使大渡河水流十分湍急,加上河床狭窄,暴雨可迅速流入干流,造成河水暴涨,流量和水位暴涨;同时水流湍急,洪水又能迅速释放,所以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暴涨暴跌现象。

从以上大渡河的基本情况,结合太平军抢渡大渡河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水位上涨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发性降雨引起的,另一种是汛期水位上涨引起的。5月14日,太平军到达紫达迪时,当晚就开始下雨,致使大渡河紫达迪河段水位暴涨,这与大渡河本身的特点是一致的。当地指南,根据这种上涨的水位是暴雨造成的,河道快速泄洪,判断水位会快速下降,这是正确的,也符合事实。但是为什么5月21日水位下降又飙升了呢?现有史料也没有记载5月17日至21日齐达州下过雨。由于21日轮渡抢滩失败非常关键,我在四川找到了相关水文气象资料。据历史统计,岷江上游一般降雨时段为5-9月,洪水时段为6-9月。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当时雨带已经向大渡河上游移动,降雨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齐达迪本身没有下雨,但上游的大雨造成了洪水。上游暴雨到洪峰形成的时间比中下游短得多。虽然大渡河在四川境内全长852公里,而子达迪位于大渡河中游,但由于大渡河落差狭窄,上游洪水很快就会影响到中游。根据历史资料,5月21日至6月3日,大渡河水位没有下降,说明由于降雨,大渡河洪水期提前至5月底6月初。有研究天道历史的专家提出,21日以后的水涨可能是贡嘎雪山融雪造成的。我认为这种猜测是不科学的。根据大渡河的特点,汛期降水是大渡河的主要水源。洪水期虽然会向贡嘎山及附近其他雪山注入雪水,但并不是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太平军几次渡河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河水水位暴涨,水位上涨引起的一系列河道变化直接导致船只无法通行。首先,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和河流的大落差,河流的流速非常高。想一想,在流速很高的河流中建造浮桥是不可能的,浮桥的连接很容易断裂。此外,由于大渡河、宋林河河床多为石质河床,存在许多河湾、石梁、石盘、凸口等。,河床具有很强的水平梯度。当流量增大时,特别是河口上下,会造成水流紊乱,出现回流、漩涡水、浸泡水、横流、急波等流态。在洪水期更为明显。齐达迪北临大渡河,西临宋林河,而宋林河本身就是大渡河的一条支流。大渡河上涨的水肯定会影响宋林河,宋林河由于回水的原因,水位会高于河口。在这个河口地区,河水交换,即使不是上涨的水,也有许多漩涡和回流,更不用说上涨的水了。

一开始,王翼选择了宋林河口上下几英里的地方频繁穿越。我觉得这个地方的选择也是有争议的,穿越的地方也影响穿越的成败。显然,5月23日,太平军转移到了宋林河口上方十里的磨房沟,因为那里离河口很远。虽然流速仍然很大,但河床相对稳定,岩石浅滩较少,流态相对稳定。所以渡江失败主要是因为河水极寒,导致沁水的士兵手脚冻僵,水流流速过高,导致士兵被急流冲走,后来修建的浮桥也断了。

综上所述,雍王率领的太平军未能渡过子大底大渡河和宋林河的主要原因是河水上涨,但上涨的原因有两个。由于5月14日的降雨,水位上涨是很偶然的。如果当时没有降雨,太平军可以安全渡河,直接开到成都。5月21日开始的涨水,我认为是上游降雨造成的,导致大渡河提前进入汛期。罗在的报告中提到:“石逆于三月二十七日刚到河干,当晚雨下得很大。第二天,河水陡涨十余丈,波涛汹涌,松林溪流也成了巨大的沉浸。参与调查的当地人从未见过3月和4月的这种激增。。。。。。"可以合理解释。

对了,红军长征到大渡河时,渡江时间和太平军5月份赶到大渡河。根据大渡河的到达日期,前者比后者晚10天。如果按汛期来算,此时渡河绝对不是“撞大运”,但如果按雨季来算,那么渡河确实有突如其来的大雨和上涨的水的可能!

描述:

1.关于降水和洪水。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水滴导致洪水?我想,对于山区河流来说,只有全流域特别是上游有大雨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水引发洪水。特别是大渡河有一个特点,就是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这意味着大渡河上游的降水量一定要大于中下游。如果一场暴雨只落在中下游,只会造成部分河段暴涨暴跌,只有当暴雨落在全流域或上游时,才会造成全河上涨甚至洪水泛滥。

2.关于宋林河的水温。

史氏曾在《太平天国史》序言中提到,1981年8月石棉会议期间,他亲自前往宋林河,在现场脱下鞋袜下水,却发现在海拔7590米的贡嘎山以西仅一百里处,山上的积雪倾泻而下,天气极其寒冷。人在喝水的时候会抽筋,所以很难游过去。

如果历史模型在枯水期到达宋林河,水温极寒,就不能说宋林河在汛期水温也这么冷了。因为,在宋林河枯水期,水主要来自附近雪山融雪后形成的地下水,雪水寒冷。

经过了解,我们知道历史风貌是在8月汛期到达宋林河的,而宋林河在汛期的水量主要来自于降水,水温其实也就这么冷,这证明宋林河的水确实是多年极寒。

补充一点,大家都知道,安顺场十八勇士渡江的胜利只是红军突破这一天危险的第一阶段,但是红军大部队从泸定桥渡江,因为当时只能找到几艘渡船,远远不能满足全军渡江的需要, 而蒋介石的追兵正从四面八方赶来,于是红军决定保留几个部队继续渡过大渡河,剩下的转向泸定河。 因此,泸定桥的后续飞行是大渡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太平军因水涨船高无法渡过大渡河时,转而进攻宋林河,正是为了北上泸定跳出清军的包围圈——当时宋林河通往泸定的必经之路。由于上述原因,太平军最终无法渡过宋林河,被困于大渡河而死。红军冲向大渡河时,宋林河早已改道,并没有阻碍红军前往泸定。因此,在这一点上,太平军的情况并不能与红军相提并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枪响震惊世界下一篇:日本美女护士 日本女护士二战嫁中国兵不回国 一生为日军赎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