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敦煌历史 敦煌古城介绍

导语:敦煌古城由汉敦煌县管辖,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丽莎州、袁志沙洲路、明沙洲卫,其城址同脉,从未迁。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李秉诚研究员的研究,可能是赵破奴从灵州向西行进了2000里,在汉朝的丁原呆了六年。他调动张掖、酒

敦煌古城由汉敦煌县管辖,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丽莎州、袁志沙洲路、明沙洲卫,其城址同脉,从未迁。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李秉诚研究员的研究,可能是赵破奴从灵州向西行进了2000里,在汉朝的丁原呆了六年。他调动张掖、酒泉两县的人力,修建西樵要塞敦煌城,并在敦煌绿洲周边修建土河、上城、马泉口岩水利枢纽工程。

历史和文化

敦煌历史悠久。“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为“敦,大冶;黄、盛也”,取其盛荣。敦煌曾经是中西交通枢纽、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对外交往的国际都市、西域军事重镇,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占据了光辉的篇章。敦煌在古代被称为“三危”。《都司志》载:“三险在沙洲望山,俗称于一山,在县城东南30公里处。三种危险屹立不倒,如危险的鸡蛋。因此,云。”截至目前,敦煌市东南部有三座高耸奇特的山峰,为古代三险。今天还叫三维山。在大约4000年前的古代,相当于舜禹时代,人类的祖先在敦煌地区繁衍生息。

据《尚书》记载,舜“三危逃三苗”,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夏、商、周时期,玉门地区属于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就生活在这里。敦煌春秋时期叫瓜州,因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和乌孙的游牧民族在这里放牧。战国时期,月氏逐渐强大,吞并了羌人,赶走了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秦汉时期,统治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了月氏,敦煌被匈奴占领。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匈奴反击匈奴后,被迫“跟随远去”,河西地区被纳入汉朝版图。从此,中原王朝治理河西、西域的伟大事业开始了,历史上敦煌发展的一个篇章揭开了。

古城现状

敦煌古城南、北、西三面只有断断续续的遗迹。东侧已经被水冲走,在党河西岸的河床上可以找到一些基址。从遗址看,古城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土就地取材,层层夯实。夯层厚12厘米,基础宽6-8米,残高4米。四角建有高大的角墩,至今仍有16米高,是城墙的两倍。下部夯筑,上部用土坯砌成。西墙中间还有一道残存的门道,属于西域。

这座城市是汉代的古城,在西凉和唐朝进行了两次加固和修复。城市的西北角现在被用作油库,其余的都变成了农田,地表上找不到任何遗迹。位于敦煌至阳关公路南侧沙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敦煌》是1987年中日合拍的大型历史故事片,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沙洲古城设计建造,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式风格,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市由高昌、敦煌、赣州、兴庆、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旁有佛寺、典当行、仓库、酒坊、房屋。

自然环境

敦煌东有三维山,南有鸣沙山,西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有戈壁,与天山余脉相连。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到1200米,市区海拔1138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了敦煌的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广阔的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绿洲就像一个从西南向东北扩散的风扇。

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年日照时数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9.4℃,月平均最高气温24.9℃,月平均最低气温-9.3℃,年平均无霜期142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气候。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养。发源于祁连山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生命线和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地表水除党河外,还有西沟、东沟和南湖泉域。泉水总溢流量为每秒3.14立方米,年径流量9902.3万立方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宰相张说 李隆基时期在职的宰相张说简介下一篇:古羌人 古羌人的起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