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长平之战真实分析 长平之战的意义分析

导语:长平之战的意义分析战国时期着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长平之战图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

长平之战的意义分析

战国时期着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图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意义也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着名战役长平之战大胜的将领是谁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着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使得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赵国前后死伤约四十五万人。而战争中的几位将领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起人物像

白起,就是长平之战中使得秦军大胜的将领。他又名公孙起,秦国人士,在秦王征战六国时,立下了累累战功。他同时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与他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还有廉颇、李牧和王翦。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军的将领其实是王龁,而赵国的主将是廉颇。两人对战时,虽赵军接连失利,但由于有廉颇镇守,两军还是处于僵持状态的。后来,秦国派人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赵王中计,将廉颇撤下,换上了赵括为主将。与此同时,秦军也在秘密地调动白起为主将。之后的长平之战,交战双方实际上都已更换了主将。白起、廉颇虽然都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战将,但两人在长平之战中却并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后,他深知赵括骄傲轻敌,只擅长“纸上谈兵”,遂根据其弱点定下了战术计谋。

白起带领秦军与赵括交战时,假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贸然带兵追击到了秦军阵地附近。这时,白起派兵暗中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同时阻断其粮道,导致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最终,赵军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杀,赵军其余士兵投降,秦军大胜。但面对赵国的降兵们,白起只放回了240个年纪较小的人,其余士兵则均被坑杀。不得不说,白起带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获得胜利,这确实能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的行为还是不免让人觉得太过惨烈。

长平之战图片大全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甚大的战争,同时也几乎对后来的历史走向具有决定意义,那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战争中运用到的战略计谋,对后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借鉴作用。直到现在,世人谈起这场战争,依然会为了战争中的惨烈伤亡而叹息。

长平之战图

世人了解一段历史、一场战争,大多是通过文字的记载,或是那些根据史实进行考证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此外,一些图片也能够成为大家认知历史的途径之一。

根据当时长平之战的相关史料记载,世人绘制出了不少的战争画作,例如描写战争场面的油画、水墨画、连环画,以及有关战争局势的地形图、攻防图、决战要图等。

战争场面图大多都是打斗激烈的画面,亦或是描绘战争结束后,战场凄凉、死伤遍野的情况,由此也可以想见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残酷性。战争中,交战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兵力,不惜拼着消耗国力的风险,也要获取胜利。而其它的地形图、决战图则可以帮助世人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推进,双方又是如何攻防和决战的,这些都成为了现今珍贵的军事资料。

长平之战的相关图片一方面可以帮助世人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另一方面也是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来体现战争的规模之大和惨烈伤亡。

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

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

在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

因为这个尸骨坑是在永录村发现的,因此也被叫做“永录尸骨坑”,其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刀币、箭头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电视剧介绍

自古以来,在天下局势上,战争可以为历史进程带来进步,也可以导致后退。但毫无意外的是,一旦爆发战争,总会给许多的士兵、百姓带来苦难。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长平之战就是如此。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赵军四十余万降兵被坑杀的结果也令世人震惊。

电视剧《西风烈》剧照

现如今,历史上的许多战争都会被人们以更加现代的艺术形式呈现在大荧幕上,以便观众深入、详细地了解这场战争。电视剧《西风烈》就是这样一部讲述历史上长平之战的影视作品,它还有另一个名称是《铁血长平》。

这部电视剧是2008年出品的,它的导演是郑克洪。剧中主要讲述了战国晚期,秦国与赵国实力相当,两方对峙,直至爆发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元气大伤,而秦统一天下的局面则逐渐形成。全剧是从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故事入手,再通过偷袭石城推出白起。此后陆续引出廉颇、赵括、秦昭襄王、范雎等人。秦王为一统天下,占领上党,转而攻向长平,赵国将领廉颇只守不攻。之后,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擅长空谈兵法,实际上毫无实战经验,导致赵军被白起分兵击破,赵国降兵也被坑杀了四十余万。后来,赵国虽然在邯郸之战中获得胜利,但秦灭六国的趋势仍然无法阻挡。

《西风烈》是现今讲述长平之战较为完整的一部电视剧。直到现在,世人谈论起这场战争,依然会为了其中的惨烈伤亡而叹息。

长平之战大将李牧简介

周赧王时期,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一场相当惨烈的战争,造成了两方人马共计约七八十万的伤亡,两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均受到了重大损失。赵国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到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国力。

李牧人物像

长平之战中,廉颇、赵括、白起、王龁都是让世人铭记的两方将领,他们均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李牧,这位在那一时期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人,却并没有参与这场战争,这不由得使人感到疑惑。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已经派遣了老将廉颇镇守长平,故而没有让李牧前去的话。那在廉颇被撤换之后,赵王为什么不派实力更强的李牧来接替他,反而派去了远不如李牧的赵括前去担任赵军主将呢?

其实,李牧不能参与长平之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他当时正在北方抵御匈奴,无法分身。其次就是赵王当时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心中不信任廉颇,而如果再派遣李牧去打长平之战,李牧极有可能采取跟廉颇同样的战术,只守不攻。因此,赵王才会派去“主攻”的赵括,而李牧只能无奈地观望战局。当然,这也大多是后世人的推论。

现在很多人都会怀疑,如果是李牧参战,会不会还有与白起一战的可能。然而历史不可能重来,长平之战的结果也不会更改,李牧参与长平之战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世人心中的想象罢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慎贝勒 允禧和玉娆最后的结局下一篇:陶渊明金刚怒目 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作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