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哪些历史人物

导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源于唐代诗人李白所著《将进酒》中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听了很多次的描述不如直接看到实物,因为直接观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历史上有许多人物都以这种方式深入人心,让人们一见倾心。

目录导航:

  1.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
  2. 闻名不如一见的意思
  3. 什么百闻不如成语
  4.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5.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最早出自于
百闻不如一见的闻

在这里是听的意思,就是你听说过几百次也不如看上一次印象深刻!“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所以闻在这里是听的意思!

闻是听到,听说的意思。就像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就是听别人讲故事聊奇闻异事,然后通过重新创作或记录,写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集。

还有的就是不加思考,道听途说,造成了错误的结果,害人害己。

闻听不管是何处得来,闲话听听就算了,关系到民族大义的事,如宋耿一所言必须明辨是非,不容这样的思想流行。

闻名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

什么百闻不如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白话释义: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就是眼见为实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都是要靠实际见面为准,个别时间听别人讲的不一定靠谱,只有亲眼所见才会心中有数。

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4]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4][5]

问题中“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耳朵里听一百次,也比不上亲眼见到一次。

解答此题,需注意几点:

1、这是一个成语,其中“闻”是听,“不如”是比不上。

2、该词出自《汉书》,原句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3、该词所说的道理:世间最可靠莫过于目睹。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最早出自于

百闻不如一见最早出处: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典故: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人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出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慎重。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200多人“解仇交质”,定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启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判叛,但这时赵充国以70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的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中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的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他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的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意率兵前去抗击敌人。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我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宣帝见赵充国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于是问赵充国:“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难以遥测,我愿先到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去,察看情况后才能提出作战方略。羌族虽说是人数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为,注定会失败的,请陛下相信我能担当此任,你就不必担忧了。”宣帝听他这么一说,含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的内部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团结大多数西羌人的策略,上奏皇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变为成语。当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予安车驷马,免官归第。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

百闻不如一见”最早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汉朝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决定派人领兵前去平息叛乱。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的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决意率兵平叛。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的军事情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了解清楚。我想到边境一带亲自看一看

赵充国到边境详细了解了情况,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给了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由此而来。后人用其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强调亲自调查的重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389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百闻不如一见的闻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哪些历史人物下一篇:陈姓十大名人 一代名将陈玉成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