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赵奢用兵出自哪本书 他的关键词是赵括兵书

导语:赵奢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之一,他的兵法经验被总结成《赵括兵书》,成为兵法经典之一。

目录导航:

  1. 赵奢用兵出自哪本书
  2. 世上谈兵出自何人
  3. 三顾茅庐才高八斗纸上谈兵闻鸡起舞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破釜沉舟望梅止渴完璧赵归分别指的是谁
  4.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5. 赵括谈兵有什么特点
  6. 纸上谈兵说的是谁
赵奢用兵出自哪本书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扩展资料: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世上谈兵出自何人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应该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中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时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定威望。所以当赵王考虑让谁去上党迎击秦军时,重臣就举荐了曾协助父亲赵奢大破秦军的赵括。只不过这个提议被蔺相如拒绝了,因为赵括虽有战功,也有实际作战经验,但由于君臣政治斗争的影响,并没有过亲自统兵的机会。

赵括全军覆没,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乐毅评价长平之战,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此时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秦军虽然暂时占领河东,但赵括的战法已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因此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只好灰溜溜地退兵而去。连白起都对秦昭王说,自己以50万之众围赵括20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赵军,这是赵括的功劳。而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

可见,或许赵括的军事才华不如其父赵奢,与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白起也不是一个档次,但否认他有能力则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他有优秀的参谋能力,却缺少统兵实践。而且,因为强秦最终统一了天下,后人自然就觉得赵国败了。长平之战中,赵括就这样成了罪魁祸首。

赵括,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三顾茅庐才高八斗纸上谈兵闻鸡起舞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破釜沉舟望梅止渴完璧赵归分别指的是谁

三顾茅庐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

才高八斗出自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

纸上谈兵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

闻鸡起舞,指的是东晋时期祖逊的故事

程门立雪,指的是杨时见程颐故事

凿壁偷光指的是汉朝时期匡衡的故事

破釜沉舟,指的是楚汉时期项羽的故事

望梅止渴,指的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

完璧归赵,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
程门立雪:杨时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刘备
神机妙算:诸葛亮
铁面无私:包拯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铁杵成针:李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破釜沉舟:项羽

一、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二、才高八斗指的是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典出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味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

三、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时赵将赵括,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替代了能征善战的老将廉颇。赵括上任后,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歼,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后世常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四、闻鸡起舞指的东晋时的祖逖和刘琨,语出《晋书·祖逖传》。

东晋时,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薄,常互相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五、程门立雪指的是杨时和游酢,语出《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长者的尊敬。

六、凿壁偷光指的是西汉时的匡衡,语出《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七、破釜沉舟指的是秦朝末年的项羽,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用来形容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

八、望梅止渴指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九、完璧归赵指的是战国时赵人蔺相如,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意思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讲的是赵括只精通书本知识,没有实战经验,因而在战场中大败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员名将叫赵奢,他的儿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跟他的父亲议论用兵打仗之道,其观点并非没有道理,然而赵奢却十分担心,因为儿子只是纸上谈兵,却无实战经验。

后来秦赵相争,秦国使用诡计引诱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不仅上钩还坚信不疑赵括定能退却秦军;然而没有经验的赵括依照书上的理论变更军法导致全军陷入秦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赵括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最终,赵括在长平之战大败,损兵40万。

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赵括谈兵有什么特点

纸上谈兵所讲述的主人公是赵括,是战国时期的人。赵括在小的时候熟读兵书,但是在战场上却缺乏很多的经验。在打仗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去随机应变,也不知道灵活的去变换。

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中了反奸计,此时才重用赵括去代替一员老将。这场战役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并且也属于一场大的战役。但是最终却以战败而结束,的确是让人觉得可惜。

纸上谈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赵括是纸上谈兵,有军事理论知识,但没有实战经验。

纸上谈兵说的是谁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奢。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上将叫赵括,他武艺超群,精通兵法,履历战功,被赵王特别倚重。赵括有一个儿子,叫赵奢。赵奢从小聪慧,熟读兵书战策,经常和父亲手下的将军们辩论用兵之道。

有一年,赵括病重,临终之前特意对前来看望的赵王说:“吾儿多读兵书,常辩论用兵之法。然吾观之不过纸上谈兵而,不可重用。”

赵王不听,仍重用赵奢为大将军,后果然兵败而亡。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

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理论常识他虽然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并没有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来历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今人们习惯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空谈理论却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2]

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多用于贬义。[

赵括。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主人公是赵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酷爱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对赵国用了反间计,赵国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谁知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书办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根本就不懂得变通,只会贸然进攻。

因此,最后被秦军打得惨败,赵括也被秦军给射死了。后世就专门拿这个成语以及典故,去讽刺那些喜好夸夸其谈,却没办法实际做到的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587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哪九颗星被称为九星连珠?下一篇:蜀汉后期的时间线如何划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