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唐肃宗儿子 仆固怀恩和哪个太监结拜兄弟

导语:唐肃宗的儿子仆固怀恩与哪位太监结拜兄弟?这是一段关于唐代皇室和太监关系的故事。仆固怀恩作为皇子,结拜太监也是一种政治手段。然而,这种关系也经常伴随着暗流涌动和意外事件。

目录导航:

  1. 唐肃宗儿子
  2. 安史之乱安守忠结局
  3. 广平王李俶的历史
  4. 仆固怀恩之叛原文
  5. 郭子仪手下十大名将
  6. 唐代宗和郭子仪相差几岁
  7. 郭子仪王位给哪个儿子了
  8. 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唐肃宗儿子

唐肃宗李亨,有12位后妃,育有儿子14人,女儿8人。其中三个儿子死于非命,其他儿子皆寿终正。

长子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生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次子李系,原名李儋,生母为孙宫人。

三子李倓,母为张宫人。李倓文武双全,善于骑射。

四子李佖,生母王宫人。

五子李仅,生母为陈婕妤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唐朝皇帝,756年—762年在位。本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即位于灵武。肃宗在位7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唐代宗),把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子女

儿子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越王李系,唐肃宗李亨次子,生开元时。玄宗末年,悉王太子子,故系王南阳郡。帝即位,至德二载十二月,进王赵,与彭、兖、泾、郓、襄、杞、召、兴、定九王同封。乾元二年,九节度兵溃河北,朝廷震骇,乃以李光弼代郭子仪总兵关东,而光弼请贤王为帅,于是诏系充天下兵马元帅,而光弼以司空兼侍中、蓟国公副,知节度行营事,系留京师。史思明陷洛阳,系请行,不听。

齐王李倓,谥承天皇帝天宝年间封为建宁王,授太常卿同正员。762年,李豫即位为唐代宗,768年,追封李倓为齐王,不久又追谥为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第十四女张氏冥婚,谥曰恭顺皇后,备礼改葬于顺陵。

卫王李佖,始王西平。蚤薨,宝应元年五月,与郓王同追封。

彭王李仅,天宝中,封新城郡王,授鸿胪卿同正员。至德二年十二月,进封彭王。乾元二年冬,史思明再陷河洛,关东用兵,人情震惧,群臣请以亲王遥统兵柄。

兖王李僩,母韦妃。始王颍川,帝即位,至德二载十二月,进王兖,与彭、越、泾、郓、襄、杞、召、兴、定九王同封。宝应元年薨。

泾王李侹,天宝中,封东阳郡王,授光禄卿同正员。至德二载十二月,进封泾王。乾元三年,领陇右节度大使。兴元元年薨。

郓王李荣,始王灵昌。帝即位,至德二载十二月,进王郓,与彭、兖、泾、越、襄、杞、召、兴、定九王同封。蚤薨,宝应元年五月,与卫王同追封。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李系(约728-762年),本名李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肃宗李亨第二子,唐代宗李豫异母弟。

初封南阳郡王,授特进。唐肃宗即位 ,进封赵王。乾元三年四月,改封越王。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寝疾弥留。张皇后希图册立李系为皇帝,为中官李辅国、程元振所害。

李倓(tán)(?~757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肃宗李亨第三子,母为宫人张氏。

英毅才略,善于骑射。初以皇孙,封为建宁郡王,授太常卿。安史之乱后,跟随唐玄宗进入蜀地。支持太子李亨(父亲)分道扬镳,即位于灵武。统军作战,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为人正直,得罪权宦李辅国和张良娣,纠缠于权力斗争。

至德二年,受诬赐死。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追赠齐王。大历三年(768年),追谥承天皇帝,改葬于顺陵。

卫王李佖,祖籍陇西成纪,唐肃宗李亨第四子,唐代宗李豫异母弟,生母王宫人,始王西平。唐玄宗天宝年间,封西平郡王,授殿中监同正员。李佖早薨。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唐代宗李豫追封其为卫王。

李仅(734年—783年11月2日),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肃宗李亨第五子,母为陈婕妤。

建中四年(783年11月2日),在泾原兵变时,惨遭杀害,追赠司空,葬于长乐原。

李僩,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藩王。唐肃宗李亨第六子,唐代宗李豫异母弟,母韦妃,爵位兖王。

李侹,泾王,唐肃宗李亨第七子。

李荣,男,唐肃宗李亨八子,封为郓王。

李僙(8世纪-791年2月15日),唐朝宗室,唐肃宗第九子,裴昭仪所生。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封李僙为襄王。

李倕( -798)母段婕妤,贞元六年六月赠为昭仪,757年封杞王,贞元十四逝世。

召王李偲(747—806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代宗李豫第三子,唐德宗李适异母弟,母为崔贵妃。唐代宗即位,册封召王。

恭懿太子李佋,唐肃宗李亨十二子,母张皇后。

李侗(1093一1163)南宋学者。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属今福建南平)人。

李僖,唐肃宗的第十四个儿子,唐代宗的最小的弟弟。后宫所生。初封淮阳王,后追赠宋王。

唐中宗李豫。

唐肃宗长子

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

正文

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即位前

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

唐肃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分别是李豫、李系、李倓、李佖、李仅、李僩、李侹、李荣、李僙、李倕、李偲、李佋、李侗、李僖。和他的父亲相比,他的儿子并不算太多。

长子:唐代宗李豫,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即位之后第二年,平定安史之乱。

次子:越王李系,唐肃宗去世之前,张皇后想要立李系为皇帝,被中官李辅国、程元振所害。

三子:齐王李倓,李豫即位之后追封李倓为齐王。后被追谥为承天皇帝。

四子:卫王李佖,天宝年间,封西平郡王,授殿中监同正员。李佖早薨。后唐代宗追封其为卫王。

五子:彭王李仅,天宝中,封新城郡王,授鸿胪卿同正员。至德二年十二月,进封彭王。

六子:兖王李僩,始封颍川王,进封兖王,宝应元年薨。

七子:泾王李侹,始封东阳王,进封泾王,兴元元年薨。

八子:郓王李荣,始封灵昌王,进封郓王,早薨。

九子:襄王李僙,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封李僙为襄王。

十子:杞王李倕,母段婕妤,贞元六年六月赠为昭仪。倕,至德二载封,贞元十四年薨。

十一子:召王李偲,母崔贵妃。唐肃宗至德二年十二月封召王,逝世于唐宪宗元和元年。

十二子:兴王李佋,母张皇后,上元元年薨。

十三子:定王李侗,母张皇后,宝应初薨。

十四子:宋王李僖,唐代宗的最小的弟弟。后宫所生。初封淮阳王,后追封宋王。

其中,长子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的下一个皇帝。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779年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唐代宗李豫

(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

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

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统领郭子仪等诸将先后收复长安、洛阳。

凭借收复两京之功相继进封楚王、成王。

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宝应元年(762年),肃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

同年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大败史朝义部叛军,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至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

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

此后藩镇势力壮大,开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

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李豫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任用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

唐肃宗的儿子有唐代宗李豫, 越王李系, 齐王李倓 ,谥承天皇帝 ,卫王李佖 ,彭王李仅 ,兖王李僩, 泾王李侹 ,郓王李荣 ,襄王李僙 ,杞王李倕, 召王李偲 ,兴王李佋, 谥恭懿太子 定王李侗 。

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出生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安史之乱起,他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756年,李亨即位后,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载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安史之乱安守忠结局

安守忠——要评述安史之乱叛军两个战绩最好的将领,那就要数安守忠和史思明,正面战场上的安守忠一直从范阳打到长安。天宝十五年,安守忠在陈涛斜大破大唐兵马大元帅房琯。《旧唐书》记载“辛丑,琯与贼将安守忠战于陈涛斜,官军败绩,杨希文、刘贵哲等降于贼,琯亦奔还。”,到了第二年,又在武功大败唐中兴三大将之一的王思礼。而在长安反击战(史称香积寺之战)中大战郭子仪的唐回联军。后因仆固怀恩的回纥骑兵赶到,导致安守忠被唐军反击击溃。而安守忠也在安禄山死后,投靠自己的干兄弟安庆绪,结局是在安庆绪失败后让史思明处死。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派遣玄宗侄儿李泌和韦巨源分别统帅军队前往平乱。安史军败,安守忠投降李泌。之后,唐军平乱有功,安守忠不受杀害,被封为大将军。后因因复辟邪神角色,所以被废去封号。

安守忠:安禄山养子,也是安禄山最重要的将领。安禄山反叛后,一路攻陷唐朝洛阳、长安,安守忠被任命为镇守长安的主要将领(甚至可能是统帅),击败过郭子仪的部队。

香积寺一战,被郭子仪与回鹘骑兵击败,退到河南灵宝,再次大败,此时安禄山已死,与安庆绪一同逃亡河北,应该是死于史思明手下(代表安庆绪去交涉的被史思明杀了几个,应该有安守忠)。

安守忠(932年-1000年),字信臣,沙陀族,并州晋阳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后唐振武节度使安金全之孙、后周平卢节度使安审琦之子。安守忠在安禄山死后,投靠自己的干兄弟安庆绪,结局是在安庆绪失败后让史思明处死。

广平王李俶的历史

广平王李俶。宝应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同年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名将郭子仪击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怀恩之乱。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任用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仆固怀恩之叛原文

回纥可敦卒,庚辰,以右散骑常侍萧昕为吊祭使。回纥庭诘昕曰:“我于唐有大功,唐奈何失信,市我马,不时归其直?”

昕曰:“回纥之功,唐已报之矣。

仆固怀恩之叛,回纥助之,与吐蕃连兵入寇,逼我郊畿。及怀恩死,吐蕃走,然后回纥惧而请和,我唐不忘前功,加惠而纵之。不然,匹马不归矣。乃回纥负约,岂唐失信邪!”

回纥惭,厚礼而归之。

郭子仪手下十大名将

第一位:郭子仪

从单雄信与罗成、盖苏文到薛仁贵,青龙星与白虎星的争斗已经多年了,到了这段时期白虎星转世的郭子仪出现了。他自幼拜名师学艺练得一手三巧枪法,后来通过多年的演练而自创了汾阳枪法。他与狄青一样降服了怪物得到了坐骑双头马,制服了巨蟒而得到了一杆丈八蛇矛枪,探地穴他又得到一龙九牛的神力。

在战场上他不仅能够运筹帷幄统帅三军,同时他的武艺也是无人能敌,就连勇冠三军的鲍官保和青龙星转世的安禄山也不是他的对手,力举千斤闸、大闹东平府的郭子仪也成为了此时的第一勇将。

第二位:安禄山

青龙星再次转世的安禄山虽然是位反面人物,却也是拜名师学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得到了一匹宝马五尾驹,这匹宝马与尚师徒的呼雷豹、左雄的无尾驹成为了隋唐三绝。不仅日行八百里,而且能够喷出毒烟令对手昏迷不醒,郭子仪就倒在了毒烟之下,而鲍官保、薛克虎、张信、 王奇等众多战将不是败在了安禄山的刀下就是倒在了毒烟下,如果不是余文俊的及时相救,郭子仪军中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三位:鲍官保

鲍官保是郭子仪的侄子,他骑着一着花豹,锤法娴熟的他成为了郭家军的第二勇将。除了误中安禄山毒烟之外,鲍官保也从来没有败绩,面对薛家将中薛克峰与薛克虎,几十个回合下来始终不是他的对手。在征北之战中作为先锋官的他屡立战功,锤震海里魔,飞刀绝技战败实力相当的乌天雄。

第四位:乌天雄

乌天雄的实力与鲍官保不相上下,手持一对金锤成为郭家军的劲敌。张信王奇两回合就败阵而走,力大无穷的樊豹斗了五六个回合也战不过他,最后还是鲍官保出战了。两人棋逢对手,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依然分不出胜负,最后鲍官保使出了飞刀绝技才将他击败。

第五位:薛克峰

金锤将薛葵曾经是九焰山的第一勇将,他的孙子薛克峰也得到了他的真传,在薛葵三个弟子中薛克峰力量最大,实力也是薛家将中最强最稳定的一位。

一对三百八十斤重的八棱紫金锤让他成为了薛家将中第一勇将。

勇打沙里金锤震土得龙让他一战成名,西凉号称第一的乌狼主,凭借着三百斤的狼牙大棒连败唐军数员战将,力量更大的薛克峰三锤就将他击跑了。

第六位:薛克虎

薛克虎是薛姣的孙子,弃枪学锤的他跟着薛葵学锤法,与薛克勤、薛克峰相比,力量略逊色的他锤招却是最高的。跟随爷爷薛姣出战太行山,战败了郭家军多员战将 ,最后与鲍官保大战一百多个回合后,略逊一筹的薛克虎与鲍官保也结拜成了兄弟。

第七位:海里魔

海里魔是西凉国的一大猛将,凭着一柄八十斤的大砍刀,先后战败了洪亮、游海、吴刚等七员战将。鲍官保与他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后,才将海里魔战败。

第八位:罗少保

罗少保是罗家将罗昌的后人,他以罗成的少保称号而自称,凭借着罗家的献把梅花枪而闻名天下。罗少保乔装混到了郭子仪仇家黄霸家中,救出了落难的郭子仪;在铜马关勇战猛将黄天杰、武家寨他与秦洪一起战败了英猛的黑家父子。

第九位:乌莉花

乌莉花是乌天雄的妹妹。长相令人不敢恭维的她却有着一身好武艺。张信与王奇、吴刚、李万春、李万利五将围攻乌莉花,几十个回合之后全部被乌莉花活捉了。随后的唐军中铁金钢、铁银钢等五位勇将出战也被乌莉花生擒了。最后还是鲍官保的妻子严秀英出战,她与乌莉花是师姐妹,在她的劝说下乌家父子开城投降了。

第十位:薛姣

薛姣是郭子仪征北中最长寿的一位老将了,绝龙岭一战遭遇了八个儿子中埋伏阵亡的事件后,薛姣挺枪战败了设伏的西凉大将麻海,一路的穷追不舍,最后薛姣与麻海一起落下山崖阵亡。

郭子仪手下的名将:仆固怀恩、鲍官保、乌天雄、薛克峰、薛克虎、海里魔、罗少保、乌莉花、薛姣、秦洪。

郭子仪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收复长安后,加司徒官衔,封代国公。一生战功无数更被称为尚父,晚年被封为汾阳王。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力大超群,善使用陌刀,曾跟随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经略西域,李嗣业轻兵平服小勃律国,石国和突骑施,威震西域。后跟随郭子仪击败安禄山手下猛将李归仁,成功收复洛阳,此役李嗣业积功最多。李嗣业跟随郭子仪积极参与平叛战争,每战身先士卒,所立战功,居众将之首,被封为虢国公食是二百户,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卫尉卿。

唐代宗和郭子仪相差几岁

唐代宗要比郭子仪小30岁,唐代宗出生于公元727年1月9日;郭子仪出生于697年。

为了奖励郭子仪的多次拯救大唐的功劳,唐代宗不仅赏赐郭子仪绝色美人,甚至还决定授予他一个前所未有的荣誉——尚书令。郭子仪功劳那么高而主不疑,能够独善其身,可见也是绝顶聪明的主儿。

唐代宗比郭子仪小30岁。

唐代宗李豫,出生于公元727年1月9日,汉族,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的长子。762年继位,在位18年,于779年病死,终年53岁。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一生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又唐朝中期唐朝政权的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八十五岁。

综上所述,唐代宗和郭子仪相差30岁。

两人相差727-697=30,两人相差30年。

1.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同年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名将郭子仪击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怀恩之乱。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任用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2.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

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郭子仪王位给哪个儿子了

郭子仪王位给了大儿子郭曜。

郭子仪有八子,有六子是夫人所生。

1.郭曜,曾任开阳府果毅都尉,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历任卫尉卿、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封太原郡公,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太子太傅,谥号孝。

2.郭旰,在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

3.郭晞,曾随郭子仪收复两京,战功卓著。历任鸿胪卿、殿中监、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封赵国公。死后,赠兵部尚书。

4.郭昢。

5.郭晤。

6.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殿中监、检校左散骑常侍、太常卿,初封广阳县男,进封清源县侯,后袭封代国公。死后,赠尚书左仆射,又赠太傅。

7.郭曙,曾任司农少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

8.郭映,太子左谕德。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

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在安史之乱中,最大的功臣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以忠诚、勇敢和智谋而著称。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率领部队多次击败叛军,挽救了唐朝的危机。

尤其在潼关之战和剑南之战中,郭子仪率军战胜了叛军的进攻,稳定了唐朝的南方边疆,并对叛军产生了严重的打击。

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任朔方(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武县西南)节度使,为边防重镇“十节度使”之一,奉诏率本军东讨,又有收复两京的功劳,官至关内河东副元帅,封汾阳郡王,所以称安史之乱最大功臣。

唐玄宗时期迷恋贵妃杨玉环,权臣当道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专权引起了朝臣不满,再加上安禄山起兵反叛,造成了对唐王朝极大的威胁,最大的功臣是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取得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唐玄宗。后期的唐朝了

是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俩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可以称作平叛的“帝国双璧”。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李光弼则是临淮郡王。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叛乱,其最大的功臣可以说是唐代的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为唐朝镇压了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子仪原本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将领,他被唐玄宗任命为禁军上将军,并负责镇守河北地区。在官渡之战和逐梁之战中,郭子仪率领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叛军,并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在叛乱后期,郭子仪被唐玄宗重新任命为兵部尚书,担任安禄山部的总指挥,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反击战役。最终,他成功地协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保卫了唐朝的统一和稳定。

郭子仪的军事才能、忠诚和威望使他成为了安史之乱期间的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他在镇压叛乱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挽救唐朝的危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郭子仪是安史之乱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李光弼

一、李光弼 李光弼是唐朝最为著名的战将之一,神勇无比,一生功勋卓著,最终病逝,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贡献最大,功勋也比其它三位将军要卓越,但是正是由于李将军实力太大,竟然遭到了宦官妒忌,为自己的征战生涯和仕途埋下隐患,后来力不从心,抑郁而终,享年五十七岁。

其实如果真的要论战功的话,李光弼才算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毕竟当时李光弼可以说是参与了大部分的战斗,但是由于李光弼没有郭子仪会做人,于是很多人便认为郭子仪的功劳比较大,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发起这场战乱的人是安禄山以及史思明,于是便被后人称为安史之乱,不过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乱最终还是被唐朝将领平定了,而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便是李光弼以及郭子仪。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李光弼是中唐时期一个特别优秀的将领,而且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虽说李光弼的知名度不如郭子仪,但是单论战功的话,李光弼无疑在郭子仪之上。究其原因其实也非常的简单,在整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李光弼可以说是从头贯穿到尾,但是郭子仪则是在途中被君王夺取了兵权,所以说,即便郭子仪在后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的话,他的战功是比不上李光弼的。

不过郭子仪的名声之所以会比李光弼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会做人。当时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李光弼便吸取了郭子仪的教训,于是便在徐州拥兵自保,而且拒绝朝廷的一切调度,不过即便是这样,李光弼还是难逃宦官的陷害,最终一年之后,李光弼在惭愧自责中病逝,而战后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则是截然不同,当时朝廷遭受变故的时候,年近七旬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一直奋斗到八十二岁的高龄。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当年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其实应该是李光弼。不过在做人方面,李光弼却还是没有办法和郭子仪相比的,而这就是为什么李光弼没有郭子仪出名的原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5802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民国时期的生活是如何的?影视作品中的再现是否真实?下一篇:明朝重臣于谦的生平经历与贡献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