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朱棣和康熙谁更厉害 台湾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导语:朱棣和康熙谁更厉害 台湾历史对朱棣的评价

目录导航:

  1. 朱棣和康熙谁更厉害
  2. 在明朝的时候台湾是属于福建是管辖之内吗
  3. 台湾前身
朱棣和康熙谁更厉害

明朝的永乐皇帝成祖朱棣和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都是属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

如果要对比朱棣和康熙谁更厉害,那么就要看二者到底哪个功绩更加突出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

疆域面积对比

明朝:997万平方公里(永乐年间)。

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1759年)。

查询的准确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疆域面积基本和现代差不多,但是整体的疆域结构却大不相同。而清朝则远远超过了明朝的国土面积,但是仍然比现在的俄罗斯面积小了不少。

清朝胜

人口对比:

明朝人口在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是近两亿的。

而清朝在1851年的人口为4.36亿人。

可能是由于面积或是时代发展等原因,很多外来藩物成为了主要农作物提高了口粮的生产,故而人口基数大为增加。

在人口比对方面也是清朝胜。

经济对比:

明朝在公元1600年的时候GDP总量为960亿美元,人均GDP为600美元。

而清朝在1820年时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而人均GDP仍然和明朝一样都是600美元。

也就是说发展了200余年,而清朝的人均生活水平仍然和明朝差不多。但是考虑清朝疆域面积扩大包含大量条件恶劣的高寒之地,产出匮乏,会造成人均GDP的拉低。

判定明清经济水平相差不大。

军事实力对比:

由于明清两代战术理念的不同,导致了军事模式差异较大。

明朝发家是农民起义军,但是后期发展了较为强大的军事武装,而且明朝科技融于军民生活中,军队中火器利用率极高,海军等军事组成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战斗力排名靠前的。

而清朝发家于游牧草原,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了他们骁勇善战的品质,可以说单兵作战尤其是骑兵实力远超于明朝,而且多尔衮等军事家的作战理念要优于明朝。

但是时代在发展,逆流而行的清朝注重骑兵和冷兵器,注定要备列强欺凌。

判定明朝胜。

但是明朝也存在皇帝不努力,文官、宦官把持朝政,军事管理涣散,战术思想陈旧等等问题。那么朱棣和玄烨哪个更厉害?明成祖和清圣祖的功绩对比,到底是永乐皇帝厉害还是康熙皇帝?我就不必去得罪这个人,读者从各个方面的对比中就能够得到答案了。

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玄烨都是明君雄主,要不然也不会非开国之君被称为“祖”,这样的荣耀。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第四子,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击败了侄子朱允炆,夺得皇位,迁都北京,在位期间机构改革,设置内阁,五征蒙古,收复安南(越南),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后来的建州/满洲),主持七下西洋,编修超级典籍《永乐大典》,执政一生明朝经济繁荣,文治武功一骑绝尘,开创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清圣祖玄烨

福临第三子,因患过天花被立为皇帝,少年时期击败权臣鳌拜,夺得大权,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大小多达500多次蠲免钱粮,实行土地改革,地丁合一,注重民族和谐,重用汉臣,军事上内平三藩,北击沙俄,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创立多伦之蒙,分兵入藏,文学上主持编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书籍,影响数百年。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样文治武功集于一生,开创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之一的康雍乾盛世。

总体来看,还是明成祖朱棣稍微厉害一点,朱棣一生除了夺侄帝位外没有什么黑点,在位社会也比较稳定,而康熙皇帝大半生都在打仗,社会动荡,后期还出现懒政倦政,吏制腐败。康熙的功绩主要在于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但从个人能力来说,朱棣稍微要比康熙强一些。

在明朝的时候台湾是属于福建是管辖之内吗

明朝时台湾是直属于福建布政使司的澎湖巡检司

明朝对台湾的重视不大,一度荒废,直到清军入中原,才知道台湾的重要,所以基本上不管,也就直属于福建布政使司的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明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

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时期的孙权就有了治理台湾的记载。明朝时期由于认为台湾只是个荒芜之地,疏于管理,名义只是归属于当时的福建澎湖管辖。直至1625左右被荷兰人占领并殖民统治。直到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前身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台湾有过如下称呼:岛夷(战国)——夷洲,车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台湾(清)。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594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中世纪政教之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实 欧洲中世纪黑历史下一篇:埃及也属于阿拉伯世界么 埃及历史渊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