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明朝历史主要内容有哪些 朱元璋历史评价概括

导语:明朝历史主要内容涵盖了朱元璋的治理和其历史评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朱元璋是其创立者。他通过消灭蒙古族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土地改革、军事改革、科举制度等。他的治理使得明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朱元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暴政和权力集中。尽管如此,他的历史评价仍然是积极的,被认为是明朝的奠基人和伟大的君主。

目录导航:

  1. 明朝历史主要内容有哪些
  2. 一句诗概括明朝
  3.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4. 朱元璋封伙伴主要内容
  5. 朱元璋封伙伴的故事主要内容50字
  6. 朱元璋哪一年占领金陵
明朝历史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政治方面: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二)司法方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设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范围:考试题目来自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3、要求(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八股文。

4、危害:八股文内容生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它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使应试的人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的发展: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的发展: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朝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主要史实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重点)

1.废丞相—加强皇权

朱元璋在中央废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2.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机构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置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管理军政,合称“三司”。三司都直接受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设立特务机构

设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审讯,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东厂和西厂。

4.八股取士

明朝政府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种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考试以《四书》和《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三)迁都北京

朱元璋洪武时期,都城南京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国防重心却在北京。永乐时,尽削藩王兵权,北方空虚。蒙古骑兵倏忽驰骤,威胁边境安全,明成祖决定把国防重心北移,迁都北京。1421年正月,明朝都城正式迁至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都。

(四)中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从1405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抗倭,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后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五)明朝灭亡

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吊死在紫禁城后的煤山,明朝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自小贫苦,当过和尚要过饭。但是人家人穷志不短,投军到郭子兴的部队,驱除元朝建立明朝,国号洪武。

太祖的长子朱标,马皇后所生,立太子,不幸病故。复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号建文。太祖四子朱棣,封燕王。建文帝削减番王势力,燕王不甘平庸,起兵造反,攻下京城,国号永乐。方孝儒不服,被诛十族。血染京城!

一句诗概括明朝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明代(1368~1644),该诗写于公元1505年,明朝的正统观念极为保守,但有趣的是明朝的文坛却挺开放,涌现出不少怪才,有以唐寅、徐渭为代表的“真性情派”,有与主流理学分庭抗礼的王阳明。

皇权高度集中,明朝开始闭关锁国,资本主义处于并始终萌芽状态,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

文学上主要总结前人的经典,文字狱对文人百姓实行史上最严的思想控制.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从中国转移的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世界的时期。

明朝的皇帝从“不许下乡扰民”的朱元璋到“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的朱由检,完美的证明了这句话。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目的是巩固统治,措施有:废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影响是巩固了皇权,限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元朝的灭亡就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措施:

1. 开展政治改革,改革地方和中央官制,强化中央集权。

明朝洪武年间先后废除中书省丞相制,设置巡检司、锦衣卫、诏狱和廷杖。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和监视,朱元璋设置了巡检司和锦衣卫。

2. 镇压贪官,整顿吏治。

朱元璋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历史所罕见。

3. 清除权臣。

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特权阶级杀人伤人、霸占土地、逃税漏税、恃强凌弱、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面对这种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局面,朱元璋把这些特权阶级无情地清洗朱元璋还通过设立锦衣卫(洪武二十年废除)、诏狱、廷杖等机构或制度,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控制。

4 分封籓王。

朱元璋遵古制,王命法:三十受兵、六十归兵。国有三军,所以诫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

朱元璋令诸藩镇守天下,又各领兵权,这固然是亲亲之情,信任无以复加,却也未必就没有帝王心术。强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却始终只有一个,诸藩势力犬牙交错,必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当中枢真个衰弱至极时,就算没有藩王,也会被权臣取而代之。

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刘邦与朱元璋,其他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强而黄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将江山付与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数百年江山。

5.颁布大明律。

1397年,朱元璋下令正式颁布了《大明律》。《大明律》一共四百六十卷,分吏、户、礼、刑、兵、工六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

《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犯还是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以及同居的人,只要是年满十六岁的都要处决。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对贪官污吏的处决也十分严厉,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热衷于法律宣传,让臣民熟悉法律,不去犯罪。

6.军事管理:实行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官、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由都督府管理。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互相制衡,互不统辖,各自与兵部直接联系,最后奏请皇帝裁定,以避免权力过大。

7.外交措施,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阐、克勒等八人送日使归国,从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实行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以来即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此后每隔一两年即将该海禁政策再次昭示天下。自此,连与明朝素来交好的东南亚诸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

8. 实行经济与户籍管理。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此外他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人民分为军户(弓兵、校尉、力士)、匠户、民户(马户、陵户、茶户、柴户、阴阳户、医户)、灶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须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各种活动也要引凭才合法。编成里甲,规 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普通百姓只要走出出生地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否则就以逃犯论处。

9. 教育与文化政策:科举和国子监。

明朝初期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强调:“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并设立国子监等重要教育机构。

10. 宗教管理。

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后,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既稳定了局面,又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通过有效的宗教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荑,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上,朱元璋推重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政策。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对出家的僧尼免费发放度牒,才使得唐朝年间流传下来使的“度牒银”制度全部废除。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还制定颁布了影响深广的《申明佛教榜册》,要求各地僧司查验清理天下僧寺,欲还俗者听其还俗,使出家僧人恪受戒律清规,禅、讲、瑜伽,各归本宗。

影响:

1、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克服了朝臣权利过大的弊端,巩固了统治,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1)皇权高度集中, 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没有独立性;
2)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3)它也是造成明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抑制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朱元璋封伙伴主要内容

朱元璋称帝以后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儿子封王。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还有一个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余24个皇子,全都封为亲王(也叫藩王),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去主宰那里的一切。比如他将二儿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是古代秦国,朱樉便被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这里曾是古晋国,便封为晋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称为燕王。以此类推,这24个王就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

亲王府内设置官署,由“相国”主持,还有护卫的军队。亲王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控制当地驻军的调动指挥权。不过有一条限制,就是被分封的各亲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卫他的政权。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24将,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封为鄂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汤和为信国公。

朱元璋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百密还有一疏,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大,性格也发生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变得刻薄、猜疑、凶残、好杀。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朱家的皇位,于是朱元璋狠狠心,决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权妄法、行为跋扈,能够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大臣全部杀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两次借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杀掉了几万人。死于两案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享、费聚、唐胜宗、张温、曹震、陈桓等人,甚至连元帅徐达也不例外。朱元璋杀红了眼,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客气。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乱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二十四将”中,除花云等少数早期战死的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他杀死。只有一个汤和,看徐达、李文忠先后被毒死,急忙跑去见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当年轰轰烈烈的“二十四将”,只有此人得以善终。

朱元璋封伙伴的故事主要内容50字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

封伙伴的故事:年少时,朱元璋与好友杨士奇结拜为兄弟,共同立下誓言。后来,朱元璋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建立大明王朝。他不忘初心,封杨士奇为平原侯,赏识其忠诚与才干,展现了朱元璋对友情的珍视与信任。伙伴之间的情谊与共同奋斗铸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朱元璋在起义时结识了一位名叫陈友谅的义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后来,陈友谅在云南起义失败后,被朱元璋任命为云南行省的宣慰使。陈友谅在担任宣慰使期间,表现出色,朱元璋便封他为云南王,并派遣大臣前往封赏。这个故事反映了朱元璋对于伙伴的重视和封赏忠诚之人的行为准则。

朱元璋封伙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并通过一系列的考验和选拔,最终将他们封为王侯。这个故事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朱元璋的智慧和胸怀。

朱元璋封伙伴的故事讲述了朱元璋小时候和一群放牛娃一起玩耍,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其中一个放牛娃提议结拜成兄弟,朱元璋同意后,他们一起下跪对天发誓,成为了生死之交。这个故事反映了朱元璋讲义气、重视友情的品质。

朱元璋封伙伴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他在建立明朝时,将一些忠诚的将领和朋友封为伯爵、侯爵等贵族,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和忠诚。

这些伙伴包括常遇春、徐达、李善长等人,他们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一起征战,共同建立了明朝的基业。这个故事展示了朱元璋对于忠诚和助力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于团结和信任的重要性。通过封伙伴,朱元璋不仅表彰了他们的贡献,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并没有用手中特权给伙伴封官进爵,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进行加封。证明他把伙伴都是完全记在心里面的。

据我所知,朱元璋在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的时候,就曾经给他的伙伴们,分别封了大官,当做过家家。

后来他真的做了皇帝,也是实现了了当初的承诺,给他的伙伴们或大或小,都册封了官职。

是一个不错的言而有信的人。

朱元璋称帝以后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儿子封王。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还有一个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余24个皇子,全都封为亲王(也叫藩王),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去主宰那里的一切。比如他将二儿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是古代秦国,朱樉便被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这里曾是古晋国,便封为晋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称为燕王。以此类推,这24个王就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

亲王府内设置官署,由“相国”主持,还有护卫的军队。亲王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控制当地驻军的调动指挥权。不过有一条限制,就是被分封的各亲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卫他的政权。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24将,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封为鄂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汤和为信国公。

朱元璋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百密还有一疏,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大,性格也发生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变得刻薄、猜疑、凶残、好杀。

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朱家的皇位,于是朱元璋狠狠心,决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权妄法、行为跋扈,能够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大臣全部杀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两次借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杀掉了几万人。死于两案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享、费聚、唐胜宗、张温、曹震、陈桓等人,甚至连元帅徐达也不例外。朱元璋杀红了眼,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客气。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乱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

“二十四将”中,除花云等少数早期战死的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他杀死。只有一个汤和,看徐达、李文忠先后被毒死,急忙跑去见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当年轰轰烈烈的“二十四将”,只有此人得以善终。

朱元璋哪一年占领金陵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入金陵。

同年七月,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府。

那么,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间,朱元璋住在哪儿呢?

朱元璋住在城内一个富户家里,“上寓王彩帛家”(《献征录》),“时太祖居富民家”(《明史·列传·秦从龙》)。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攻下太平后,也曾住在当地的富户家里,太子朱标便是出生在太平的陈迪家中。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明史》)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七月,朱元璋搬进元朝的江南行御史台,在这里办公、生活。

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曾是南唐的皇宫。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八年,死后被追封为吴王。

南宋时期,这里曾是宋高宗赵构的行宫。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被群臣劝进为吴王,这里成为吴王府。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开始在东北郊外建造新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正式迁入新落成的皇宫(即明故宫),吴王府从此被称为旧内。

朱元璋曾想把吴王府赐给徐达,徐达坚决推辞。

"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明史·列传·徐达》)

后来,朱元璋把吴王府对面的一块地赐予徐达建造新府(今瞻园)。

公元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入金陵(南京)

历朝历代,凡建都南京者,无论建业(东吴)、建康(南朝)还是金陵(南唐),都只是割据中的都城;一直到明朝,才是一统天下的大国国都。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渡江打败元兵,攻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即南京),自称吴国公。第二年,当他攻下徽州时,有一位叫朱升的儒生向朱元璋献策:定都金陵,改为南京;都城建设概括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策得到朱元璋的肯定,作为建都立国的指导方针。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理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五更作,亦未易化。今建业长江大堑,龙盘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于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

朱元璋,汉族,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

金陵在当时叫做集庆,现在的南京。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公元1356年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了东南地区的军事、经济中心南京。认真的说,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自身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朱元璋开始以南京地区为根据地,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实朱元璋攻克南京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713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根雕上漆的历史背景及技艺特点是什么?下一篇:唐朝末年历史 唐朝国家的统治时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