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前明三太子扮演者 历史上康熙的太子是什么

导语: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前明三太子扮演者 历史上康熙的太子是什么

目录导航:

  1.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前明三太子扮演者
  2. 天下长河太子结局
  3. 胤礽有跟康熙的妃子厮混吗
  4. 康熙的大阿哥为什么没有当太子
  5.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6. 康熙太子真正被废的原因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前明三太子扮演者

康熙王朝 朱三太子 饰演者

卢勇 饰 杨起隆

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家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发生的伪“朱三太子案”,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典型。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只记述了杨起隆假冒“朱三太子”谋反,而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却有十起之多。

杨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间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影响较大的一次。杨起隆,虽为无业游民,但为人果敢,有谋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杨起隆借机在京城率众举事,谋反失败后,杨起隆逃脱。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捕杀害。

康熙王朝里朱三太子杨起隆是演员卢勇演的。

在康熙王朝中杨起隆,一介草民,却要冒充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以明朝朱三太子的名义创办三郎香会,暗中招兵买马,勾结吴三桂,妄图反清复明。事败后仍不死心,又潜入寺庙为僧,多次试图暗杀康熙未果,最终在一次偷袭康熙行营时被侍卫杀死。

卢勇,1958年1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中国内地男演员。代表作品有《精忠岳飞》、《长白山下我的家》、《爱情不打烊》。

天下长河太子结局

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出现的太子是康熙的二儿子爱新觉罗·胤礽,胤礽最后的结局是被康熙圈禁在咸安宫,直至雍正继位后,1724年12月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

胤礽有跟康熙的妃子厮混吗

胡玫导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剧情描写了太子胤礽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偷情,后来被发现,也直接导致其第一次被废。纵观历朝历代皇子偷情母妃并不少见,最终酿成宫廷惨案不绝于史。

但最终太子被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这个事件,胤礽辅政监国几十年,可以说毫无建树,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官员腐败,以康熙的雄才大略断不能将国家交给如此昏庸人治理。

胤礽和郑春华 郑春华本是康熙的妃子(贵人),与太子胤礽私通,被康熙发现,但康熙并未将此事对外公布,只是将郑春华贬入冷宫。

八爷党听说后便想方设法找郑春华,以打击太子的实力。而四爷、十三爷为了保护太子,也为了顾全康熙的面子,提前将郑春华带出宫。

胤礽和康熙的爱妃郑贵妃鬼混,才导致第一次太子之位被废。

康熙也并不怎么宠幸郑贵妃,只是因为她年青,模样可人。也是鬼使神差,在热河狩猎的晚上,康熙忽然兴致勃勃,去找郑贵妃。还没到,就见窗户上有两个人影。康熙大怒,命令图里琛低声探查,结果发现里面是太子。

这种乱伦,就是在民间也不能容忍,何况在宫廷。因此胤礽被废,属于失德,实在是他咎由自取。

康熙的大阿哥为什么没有当太子

大阿哥几乎是政治上的侏儒,在康熙病重的时候,上蹿下跳,跟的个猴样;这么敏感的节骨眼,还敢这么嘚瑟,还主张杀了老二,还坑老三,这个大阿哥,对自己兄弟都是痛下杀手,康熙怎么会要他做太子?!

虽然大阿哥胤禛做事勤恳、兢兢业业,但是在废立太子时,表现出了,不念兄弟之情的残忍和善于阴谋诡计的一面,让康熙必须放弃大阿哥。

大阿哥想当太子,要好好表现表现。于是他对康熙说:“现在要杀了胤礽的话,我可以替你杀了胤礽”(《清史稿胤褆传》)。

就像现实社会中,家里最不争气的孩子,父母却最偏爱,别的孩子想横刀夺爱,怎么可能,更何况你还要害他。结果康熙把大阿哥训斥一顿,康熙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大阿哥还请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巫术镇魇太子胤礽,后来被三阿哥告发。康熙查证属实,只是他宽仁,不忍杀子,就判他终身监禁。

扩展资料:

大阿哥胤褆作为庶大儿子(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大儿子),身份低微,本来并不受康熙待见,原本一定是与皇太子之位无缘的。

但是正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公开发表铲除太子胤礽,这给原本无缘太子之位的胤褆希望,康熙对他比以往更加器重,还将从塞外到首都的防卫都交由他看管。

正是由于康熙对他的器重,这让大阿哥胤褆误以为自己离太子之位愈来愈近,并且也更加果断了他要攫取太子之位的决计。

于是他使出昏招,准备谋害太子胤礽,胤礽被废时,胤褆借机落井下石,最后阴谋被告发,被康熙皇帝囚禁至死。胤褆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史说其长相极为俊美。

作为康熙的大儿子,其实胤禔(yìn zhī)活的挺憋屈的,既要做事有大哥的担当,却又在地位权势方面受制于人,低人一等,真的太难了。

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制度下,豪门贵族人家的门第观念非常严重。特别是满人统治者时期很多家族都是强强联手政治联姻,女子母家的势力直接决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出身在帝王家的皇长子胤禔虽说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却没有当太子的命。最直接的原因是胤禔母亲的身份,造就了他只能做个大阿哥。

在当时虽然是母凭子贵,但子凭母贵同样重要。大阿哥的生母是惠妃,满洲正黄旗人,在其很早的时候就进宫跟随康熙皇帝,由于惠妃的母家并没有什么势力,惠妃当时进宫后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甚至生下大阿哥后连亲自扶养儿子的资格都没有,后来由于生下儿子,康熙才晋升她为嬪位(当时清朝祖制规定后宫嫔妃只有嬪位以上的才有资格亲自扶养孩子)。

当时康熙皇帝在生下大阿哥后,后宫嫔妃有不断有好孕传来,特别是康熙情投意合的皇后赫舍里当时也生下了皇子,在那个嫡庶观念严重的时代,皇后生的孩子才最受重视,还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胤禔虽然年长,却也败给了规矩。

当时清朝的祖制是做朝之君不立太子,可是规矩却被康熙皇帝给打破了,原因就是皇后生下胤礽后难产大出血,康熙为满足皇后最后的心愿,破例册封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实际上是康熙为了拉拢皇后家族势力)。而胤礽这太子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中间也屡次被废立。

而大阿哥胤禔虽然封太子无望,却也得到康熙的委以重任,跟着康熙南征北战,在朝中得到不错的口碑。后来随着太子的弊端越来越多,康熙跟太子两人的隔阂逐渐加深,包括后来太子被废后,使蛰伏已久的大阿哥胤禔看到了希望,并开始结党营私,培养自己的势力,甚至在太子被废之际落井下石,丝毫没有兄弟情义可言,让康熙知道后非常心痛,最终将其幽禁起来,导致最后也在抑郁寡欢中去世。

大阿哥胤禔的一生最终因为嫡庶有别的身份当误,使他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沦陷入权利的心魔里。

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在早期是没有明确规定的,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前就没有确定继承人,只是交代皇位由几大贝勒研究协商确定。最后是大贝勒阿敏和他的两个儿子鼎力支持四贝勒皇太极即位,顺利实现。

清朝初年,他们都在东北的极寒地带生活,对人才尤其重视,不是人才不能即位,不然会将他们整体带入死亡边缘。恶劣的环境,需要英明的带头人,这就催生了生前不指定继承人的传统。后来皇太极去世前,一直都没有指定继承人,努尔哈赤1626年去世,皇太极即位,1643年皇太极才去世,长达17年的执政生涯,皇太极在10余个儿子中都没有指定继承人。

这不是偶然的,他也是希望将来皇位由大家协商,找最合适的人继承皇位,把满清的事业发扬光大。后来,皇太极去世后,皇位交给了他的第九子福临,就是顺治皇帝,福临才6岁,但是由叔叔多尔衮摄政,这样妥善解决了各方矛盾。后来,顺治皇帝24岁去世,也没有指定继承人,皇位由大家协商,他们确定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玄烨已经出过疹子,闯过鬼门关的人,最合适。

到康熙皇帝的时候,清朝已经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国家形势稳定,可以摆谱了,为此,康熙汉化,学习明朝,嫡长子继承,立了后来皇后赫舍里生的嫡长子胤礽(皇二子)为太子,太子胤题不是皇后所生,不是嫡长子,所以没能成为太子。

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的身份高贵,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赫舍里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因此赫舍里皇后在康熙心目中地位很高。二子胤礽又是伴在康熙皇帝身边由他亲手带大的儿子,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康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

按照封建礼法,“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是:古代继承权中,继承人的选择为嫡子中最大的一个,而不是以聪明才智来分别。继承人由身份高的继承,不以年龄的大小来区别。

但实际上,满清入关以后,并没有按照这一礼法制度严格执行,太祖努尔哈赤杀掉了嫡长子褚英,也没有改立剩下的嫡长子代善,而是选择了非嫡妻所生的八儿子皇太极;太宗皇太极暴毙而亡,嫡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后出于政治妥协,由太宗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顺治没有嫡子,临终前,下遗诏立三子玄烨为太子,而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同为庶子的哥哥福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的大阿哥胤禔,并不比其他弟弟具有先天优势,更何况如果比出身高贵,她的母亲只是妃,而四阿哥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收养,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都比他强。

那么还是看能力与德行。胤禔的唯一优势在军功,但实际上他的军功里有点水分,康熙二十九年第一次征噶尔丹的时候,胤禔与他二大爷福全不和,而且在军中有很多过失,康熙知道后把他召还回京,并对他说如果跟福全的说法不一样,那就肯定是你的过错,我就依法惩处你,福全知道后,觉得还是疏不间亲,兄弟没有儿子亲,一旦得罪了大阿哥胤禔,说不定会有不测之祸,于是将所有罪过揽到自己身上,被康熙惩罚了。实际上康熙这么聪明的人,肯定知道福全的苦衷,只不过是保全自己和自己儿子的面子罢了。这件事应该使得胤禔在康熙心里扣了些分数,但还不致命,因为随后第二次征噶尔丹还是让胤禔跟着立功了,并在康熙三十七年册封其为直郡王。

真正导致胤禔彻底无缘储位,甚至终结政治生命的事,还是在太子胤礽被废后,他的杀弟言论,以及稍后被揭发出来魇镇太子。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人,一向以仁德自诩治理天下的康熙,怎么可能会立为储君乃至统御天下。康熙帝下诏:“允禔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无顾忌。万一祸发,朕在塞外,三日后始闻,何由制止?”然后将其圈府中,自此胤禔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圈禁生活,彻底告别了太子之位与皇位。

大阿哥胤禔,母亲为惠妃纳喇氏,不如胤礽的母亲尊贵,他是嫡子,母亲是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帝立襁褓之中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是综合考虑的:

1、政治斗争的需要,是康熙帝决定立太子的主要原因,其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是意欲笼络其统治范围内的汉人之心,为削藩平乱、巩固政权打下基础;二是试图避免太祖太宗时代不预立继承人带来的皇权交接的麻烦,以求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目的。三为笼络索额图一家,使其尽心尽力为皇帝办事。

2、是孝庄太皇太后的提议。如果不立胤礽为太子,意味着对祖上不孝;如果不消弭内战,安抚庶民,同样意味着不孝,因此,内战、孝敬太皇太后、培养皇太子这三件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的事情,在康熙帝心中搅成了一团。当时,康熙虽无时无刻不全神贯注于军国要务,但他还是抽时间亲自教皇太子读书、骑射等,为培养胤礽付出了相当多的心思。

3、感情上的因素。康熙喜爱胤礽的生母,但她却难产而死,因此有人认为康熙将自己对皇后的感情转移到了胤礽身上,爱屋及乌。决定立胤礽为皇太子,一方面可以断绝六宫谋位的念想,另一方面寄托着康熙心中的愿望。在父皇所营造的良好学习条件之下,皇太子很快便掌握了满汉两种文字,并且娴于骑射。毫无疑问,康熙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很喜爱皇太子的,对继位人胤礽的培养,是康熙帝教育后代的重中之重,并与预立太子的政治目的息息相关。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历史上康熙废黜的太子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胤礽曾两次被废,主要原因是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最终皇位落到了康熙第四个儿子胤禛的手中,也就是雍正皇帝。而从雍正皇帝十几年来在位的表现来看,康熙皇帝确实没有看走眼。

康熙太子真正被废的原因

康熙废太子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经过一废太子后,太子惶恐不安,想早日登基成为皇上,可这一心急就容易做错事,这必然对皇上有很大的威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上想坐收渔翁之利,引起阿哥们当中的内讧。废了太子正好能给他们提个醒,这就是图谋不轨的下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908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清水的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程咬金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为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