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公元前206年,汉王在汉中做了啥 刘邦在汉中的历史

导语: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在汉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开始了他在汉中的历史。在汉中期间,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巩固自己的统治,为日后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目录导航:

  1. 公元前206年,汉王在汉中做了啥
  2. 同样自汉中北伐,刘邦为什么成功了
  3. 刘邦入蜀路线
  4. 刘邦是怎么从川蜀夺取天下的
  5. 汉中有怎样的历史
  6. 刘邦为什么在汉中崛起
  7. 刘邦最开始封地是哪里
  8. 刘邦在汉中呆了多少年
公元前206年,汉王在汉中做了啥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

招兵买马,以背后战

项羽攻破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秦朝真正灭亡。然后项羽将一起打情的功臣分封天下,而刘邦被项羽分封到汉中。做了汉王,但刘邦志不在此。他开始在汉中招兵买马准备跟项羽争夺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就能看出刘邦的野心勃勃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在汉中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修建了陇海铁路,二是改革了政治制度。

通俗解释:公元前206年,汉王在汉中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首先,他修建了陇海铁路,这是一条连接陇东和海西的铁路,大大方便了交通和贸易,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其次,他改革了政治制度,使得国家的政治运作更加高效和公正,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专业解释: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在汉中做了两项重要举措。首先,他修建了陇海铁路,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铁路修筑工程之一。陇海铁路连接了西北的陇东地区和东南的海西地区,解决了两地之间交通不便的问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此外,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直线铁路之一,为后来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王刘邦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他废除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各封地的封王有一定的自治权,使得地方政府更加独立和灵活。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多个郡县,设立官员进行管理和治理,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增强了地方自治和国家的治理能力,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同样自汉中北伐,刘邦为什么成功了

刘邦被封为汉王,随机出陈仓,定三秦,拿下整个关中作为自己的大后方。

刘邦继承了秦国所有制度,军功爵,郡县制,大一统制度和思想。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刘邦能调集所有资源和项羽打仗。

因为军功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出身不高的将士拼命,因为费分封开阡陌能征收源源不断的粮草志愿前线,因为官府管理人口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

反观项羽,没有安置流民,没有建立基层的管理。没有合理的税收制度,没有稳固的官僚集团。没有粮食就去抢,没有兵员就去抓壮丁,将士们立功了舍不得给爵位。所以刘邦在制度上面完胜项羽,项羽输得不冤。

刘邦被封入川之前。他是首先进入关中。并且善待秦人。即约法三章。说明刘邦在关中地区。人望非常高。群众基础非常好。这在古代是成为大业的先决条件。老百姓普遍认为你行。你就行。

楚霸王项羽。入关中之后。看到刘邦的所作所为。就引起了他的猜忌。最终将刘邦封到四川。一个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项羽在秦地,并未善待秦人。反而实行了报复。如火烧阿房宫等等。这样做无意就失去了秦地的人心。

为了防止。刘邦出川。项羽封了三个,秦军的降将。而这些人的投降直接就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人对这些人只有恨。

这是刘邦出川的先决条件。名望在手。敌人上下不同心。在战术上又做好了欺骗和隐瞒。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做到了出敌之意料。有战术上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打开出川道路之后。在平定关中秦地的时候,没有记载发生多大的战斗。基本上是望风而降。因为战争的双方对比太悬殊了。而刘邦的主要对手项羽。这个时候已回到江西老家九江去了。所以刘邦一出川就非常的顺利。

最近有网友提问:“同样自汉中北伐,刘邦为什么成功了?刘备为什么失败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刘邦能成功,而刘备不能?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刘邦和刘备身上有很多共同点!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刘邦从沛县起兵加入项梁的队伍,开始一路攻城拔寨,占据汉中,称“汉王”。而刘备处在东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刘备依附其他军阀也是攻城拔寨,占据巴蜀称帝。话说,刘备称帝和刘邦称王其实差不多,当时全国军阀割据,称帝只是比称王,名声好听了那么一点点。

刘邦称王的时候全国也是诸侯林立,而秦末两个大的阵营只有刘邦和项羽。而东汉末年,形成了三个大的阵营,刘邦的对手只有一个,而刘备的对手有两个。

刘邦称王自汉中从发,讨伐项羽,刘备自汉中出发讨伐魏国,当时魏国就好像西楚。但是魏国又比项羽建立的西楚富裕,毕竟魏国从东汉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力物力都在蜀国和吴国之上,根基非常牢固。

当时吴国两面三刀,在蜀国和魏国之间摇摆不定,但是吴国整体是偏向魏国的。所以,刘备面临两大竞争对手,对付一个魏国尚且吃力,那么还有一个吴国呢?吴国就是一个隔岸观火的国家,一直在观望。不过这个国家只要加入任何一个国家,统一的天平就会倾向于谁。

在赤壁之战,吴蜀联合起来,就把曹操打败,倘若再次联合,那么才能对魏国构成威胁。因为利益关系,在襄樊之战以后,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关系被打破,从此决裂。吴国向魏国靠拢,可见刘备的竞争对手有多强大。

刘邦在楚汉统一战争当中,诸侯国都倒向他一边,而且身边的人才济济。打仗有韩信,治国有萧何,出谋有张良。蜀国在诸葛亮后,虽然支撑了几十年,但是有诸葛亮这种文武双全的人,几乎没有了。后主的智慧有不如人,所以结局是一个统一,一个被统一。

刘邦入蜀路线

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原本只打算分给刘邦巴、蜀两郡之地,后经张良周旋,项伯说情,项羽又封给了刘邦汉中郡。

从此,刘邦就从沛公升级成了汉王。

然而升级为汉王的刘邦,并没有多大的幸福感,因为刘邦的封地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那里吃的是糟糠和蝗虫,而且项羽只给刘邦留了三万兵马,大部分还是些老弱病残,其他的都被收编到项羽军中。

更可气的是,项羽还不断催促刘邦赶紧回到自己的封地。因为项羽想快点返回彭城,但只要刘邦在关中,项羽就不放心。而如果刘邦进入了汉中,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秦就一定能阻挡刘邦走出汉中。

刘邦虽然很不想回到自己的封地,但刘邦没辙,谁让项羽是“西楚霸王”呢。

于是,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很不情愿的率军从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沿子午道进入汉中。

在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子午古道是从西安先由南向北,再向西直通汉中南郑的一条道,故取名为子午道。

这条子午道是从西安的子午谷镇开始,需要翻越秦岭,经宁陕,过石泉,再到汉中南郑,全长约500公里。三国时期魏延向诸葛亮建议从子午道偷袭长安的子午道指的就是这条子午道。

由于子午道路途遥远,又崎岖难行,所以项羽分给刘邦的三万兵士很多在半道就做了逃兵。

而当刘邦的将领告诉刘邦需要用军法来制止逃兵的时候,刘邦并不赞同,刘邦告诉将领们:“他自己都不想去到贫瘠的汉中,更何况那些兵士们,他们要走就随他们走吧。”

于是,逃返的兵士就更多了。

但是楚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卒仰慕万人迷刘邦而追随的却有几万人。

其中随行的就有张良,这时候的张良名义上还是韩国的司徒,属于韩王的人。

张良在送刘邦入蜀的途中发现子午道崎岖难行,就心中一计:“刘邦想冲出汉中和项羽或者其他诸侯争夺天下,走这么难走的子午道显然不行。即使走过了子午道,但只要敌军没有放松警惕,只需要很少兵马守住出口处,刘邦大军也无法进入关中。既然不能由子午道出汉中,还不如索性把栈道烧了。而烧了子午道后还可以减少逃兵,同时可以迷惑项羽和章邯等,刘邦不打算返回东方和诸侯们争天下了,让他们放松警惕。”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就向刘邦说出了此计。

刘邦对张良一向言听计从,听张良献计后,就马上同意了张良的计策,并让张良返回韩地时把栈道烧掉。

于是,张良辞别了刘邦后沿子午道原路返回,也一路烧掉了难行的栈道。

当张良返回后准备回到韩地与韩王成汇合时,得知韩王成并没有回到韩国封地,而是被项羽带在了身边。于是张良只有来追赶项羽。并一路放出风声,说刘邦到汉中后就烧掉了汉中到咸阳的子午栈道,已经没有回来的想法了,让项羽和章邯对刘邦放松了警惕。

刘邦从子午道到达南郑后,发现汉中和巴蜀虽然离东方较远,道路崎岖难行,但汉中和巴蜀也有肥沃的土地,只要把东方的耕种技术使用于汉中和巴蜀,汉中和巴蜀也可以成为天府之国。

所以,刘邦在汉中的日子里,主要精力用于治理汉中和巴蜀,尤其是巴蜀,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被刘邦治理成了天府之国。

刘邦是怎么从川蜀夺取天下的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凭借勇武天下自封西楚霸王,天下诸侯都臣服受制于项羽,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于蜀,秦朝时候进入四川十分困难全靠蜀道,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但与外界交流极为困难,项羽和刘邦为结义兄弟不忍杀之,项羽听信范增之言为防备刘邦故将刘邦封于蜀地,并封雍王章邯于三秦之地监视刘邦的一举一动,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以后,听信韩信的建议大张旗鼓的修复栈道作为蜀地与外界的沟通的要到,实在听信韩信和赵衍的计谋暗渡陈仓打章邯一个措手不及,并最终于公元前202年消灭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项羽封分诸候将刘邦分到巴蜀与汉中,同时将关中秦地分给了章邯,司马欣及董翳。

刘邦以汉中为基础乘田齐叛乱之际迅速夺取三秦。并利用项羽主力困于齐地攻取彭城。

彭城之战失败后一方面让韩信从楚军后方夹击楚军,另一面联合各诸候国把矛头指向齐地对项羽形成合围并于楚汉开战第三年大破楚军项羽自杀。刘邦顺利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并夺取天下。

首先,刘邦本已割据关中,去蜀地是迫于项羽的压力,而对于关中之人而言,项羽残暴,章邯在三秦不得人心,刘邦的“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百姓的“人心”,这也是后来刘邦能迅速占领关中的重要原因。

其次,刘邦在离开关中时就做好了打回来的准备,不存在“不思进取”这一弱点。

同时,刘邦有韩信,从蜀地经汉中进入关中,历史上也只有“兵仙”韩信做到了。

最后,刘邦进入关中后,便具有了当年秦国灭蜀之后的战略态势,汉军除了最初跟随刘邦的人外,士兵均是秦人,刘邦的一统天下几乎是秦灭六国的翻版。

因此,刘邦并不完全是以蜀地一统天下,从地缘来看,其最终剪灭群雄靠的是关中+巴蜀的西部对东部的优势。

诸葛亮曾经想复制这一模式,但诸葛亮不是韩信,曹魏也远非章邯、董翳、司马欣三王可比,诸葛亮虽然六出祁山但最终仍然失败了。

至于其他的政权,几乎都只是割据政权而已,进取心便不足。

汉中有怎样的历史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

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

《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

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

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

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汉时期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

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东汉、三国时期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

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

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

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

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

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南北朝、隋唐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宋元时期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元代为兴元路。明清时期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民国时期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万里、宋健、陈慕华、彭佩云等都亲临汉中视察,江总书记“兴汉中,奔小康”的题词,成为激励汉中人民阔步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至清代,台内陆续增添了不少景观,首先是“望江楼”,它为汉台添增了辉煌与雄伟。古汉台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 我对汉中有印象还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张鲁的五斗米道和黄忠的定军山。很出名

刘邦为什么在汉中崛起

楚汉之争的时候,项羽的实力一开始很明显超过刘邦。但是,刘邦退居汉中以后,开始养精蓄锐,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实力逐步增强。

同时,汉中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相对偏远,因而导致项羽对刘邦放松了警惕之心。所以,刘邦慢慢在汉中崛起了。

刘邦最开始封地是哪里

刘邦被封汉王,与汉中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汉中郡还是刘邦走后门,行贿而来。汉中对刘邦集团相当的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千方百计的向项羽讨要汉中,也是他后来定都汉中的重要原因。

秦末时期,天下大乱,四方诸侯纷纷倒秦,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就是项羽和刘邦,两人分兵共击大秦,刘邦绕过秦朝主力,率军直逼函谷关,最先攻下了秦国都城咸阳,按照当时项羽、刘邦与楚怀王的约定,谁先入关中者,谁就是关中之主,可称王。

不要以为刘备最先入关中,打下了咸阳,推翻了秦朝,他就可以当王,在那个时代一切靠实力说了算。当时实力最强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项羽在巨鹿一战,剿灭了秦军精锐章邯、王离二十万大军,彻底的打垮了秦军抵抗的意志,项羽的威望和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天下所有诸侯莫不臣服。

刘邦不敢擅自在关中称王,虽然心里及其渴望,无奈实力摆在那里,只能认怂,要不在鸿门宴上,项羽就要了他的脑袋。

刘邦把咸阳和关中都原封不动的留给了项羽,项羽入主咸阳,开始封赏天下诸侯,项羽虽然在政治上是个弱智,但是谁心里有什么小九九,他还是清楚的,刘邦是除他之外最有实力的诸侯,绝对不能留他在中原地区,那就去穷山恶水的巴蜀之地吧。

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也就是今天的天府之国四川,现在是四川是天府之国,在那个年代也是!经过秦国百年的经营,巴蜀之地非常的富庶,人口众多,战国时期各国打得昏天黑地,四川丝毫不受任何影响,一门心思搞发展,加上秦国治理巴蜀有方,那里成为了秦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物质、兵源基地。

把巴蜀封给刘邦,他应该睡着了都会笑醒,千恩万谢才对,可是刘邦非常的生气,要和项羽拼命,还是萧何拦下了他,究其原因是巴蜀之地虽然好,但是交通不方便,而且是极度不方便。

这就要刘邦老命了,他不是想偏安一隅当个诸侯王,刘邦志在天下,项羽摆明了就是把他封到巴蜀去养老等死,项羽的用心很歹毒,刘邦的计谋更老道,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既然把巴蜀封给汉王刘邦,那么就顺带把南郑(就是汉中)也封给我吧,反正那个地方也不大,关键是有条河叫汉水,也符合自己汉王的称号。这的要求不能明给项羽说,刘邦的谋士张良通过行贿巨金给项羽的叔叔项伯,由项伯出面向项羽来请求,项羽就答应了,把汉中就给了刘邦。

刘邦乐滋滋的带领大军去南郑了,走的时候顺道把栈道还烧了,摆明给项羽看,老子不回来了,你好好的做你的西楚霸王吧。

刘邦既然是王了,又有了封地,那就必须有都城,定都这个事儿很重要,他与众臣商议,最终在大臣刘敬和张良的建议下定都汉中。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史记 留候世家》

张良是老狐狸,非常清楚汉中的战略地位,可进可退,背后依靠四川盆地千里沃野和丰富物产,进可以随时觊觎关中,一旦决定出兵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能够快速的出兵。

重要的是汉中地区同样也是产粮大区,粮草有保障,利于刘邦大军东出关中,同时汉中离关中很近,给跟随刘邦的中原臣子们莫大的期望——打回去。

综上来看,刘邦选择汉中作为都城有着极强的战略目的,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他要东出争夺天下的决心和愿望,只是一介武夫项羽对此毫无察觉。

刘邦在汉中呆了多少年

项羽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就把刘邦封为了汉王,刘邦带上自己的队伍就去了汉中。

到了汉中之后,刘邦总共待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带着军队打了出去了。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意思是说,刘邦从汉元年四月从关中出发,前往南郑;八月刘邦用韩信为将,从陈仓古道出兵关中。加上翻越秦岭的时间,满打满算,刘邦在汉中呆的时间,肯定不超过4个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7975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胡雪岩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是什么?下一篇:《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国家的 汉谟拉比法典在古印度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