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万历皇帝历史地位 朱棣在历史皇帝中的地位

导语:万历皇帝朱棣在历史皇帝中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其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朱棣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朱棣的治理手段虽然有争议,但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录导航:

  1. 万历皇帝历史地位
  2. 朱棣和唐国强谁厉害
  3.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4. 明成祖历史地位
  5. 永乐大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6. 南京北京谁的历史地位高
万历皇帝历史地位

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 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

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他即位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初,终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正是整个世界处于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已经发展到晚期,“天崩地裂”,新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也同样处于由古代社会向着近代社会转型的剧变前夜。

在这个历史的大变动中,由于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顽症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病态,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

朱棣和唐国强谁厉害

答案如下:

没有可比性。

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虽然得位不正。于1642年起兵反叛侄子朱允炆的政权篡位成功。但是不能说朱棣不是一个好皇帝。历史上对朱棣评价还是十分中肯的。

唐国强是现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角色。深入人心。但是与朱棣不是一路人没有办法进行比较。

朱棣明显更厉害。

朱棣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从军,为国家镇守幽州和燕地。他成为皇帝后十分重视民生,每逢水灾和旱灾都进行赈济。在军事上,朱棣屡次出征,使得漠北地区拥有了安定的环境。他晚年时期,明朝已经形成了四方宾服的国际地位,来大明进贡的国家足足有30多个。土地幅员辽阔,成就已经超过汉朝和唐朝。可以说,明成祖朱棣确实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朱棣在位期间,还大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国内的统治上,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令实行禁海,严格限制外国政府、商人同明政府的往来和贸易,禁止民间交易。朱棣改变了政策,广泛开展同外国的联系,积极发展官方的对外贸易,对民间贸易的限制也有所放松。登基的当年,他立即恢复朱元璋设而复废的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提举司以接待外国商人,宣布:“自今外国人愿来中国贸易者,悉听自便。”接着,又派遣使臣到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琉球(今属日本)、日本、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占城(今越南南部)等国,宣布自己登基,招谕各国前来中国访问,进行朝贡。为了接待外国使臣,朱棣特地在京城修建一座会同馆,并在各市舶提举司设立驿馆。对前来朝贡贸易的外国使臣,都给予优惠的待遇,不仅派官军巡视海道,保护贡船,还命令各市舶提举司设盛宴招待。有些明朝官吏固守朱元璋的传统政策,对外国使臣来华贸易加以限制,朱棣亲自出面干预,予以妥善解决。永乐元年(1403年),日本使臣在宁波向当地百姓出售兵器,礼部上奏说:“按照政府规定,外国使臣不得向中国百姓出售兵器,应该下令搜查他们的船只,没收其违禁物品,解送京师。”朱棣回答说:“外国人到中国朝贡,履险蹈危,耗费实多,卖点物品资助费用,符合情理,岂可一概以违犯禁令论处呢?”下令准许他们按值出售兵器。第二年,琉球使臣到处州(今浙江丽水)购买瓷器,礼部认为处州不是外贸地点,要求把他逮捕法办,朱棣又说:“远方之人,只知求利,哪懂得中国的禁令!”下令免予治罪。

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朱棣不仅广泛招徕外国使臣,而且还派遣众多的使团出访外国。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年间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项外交活动。朱棣对这项活动极为重视,亲自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1407年),他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吸收年轻的举人和国子监生,学习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缅甸、蒙古、女真等八种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培养翻译人才。并规定学习译书的“八馆”生员,可以同学习汉书的举人一起参加科举的会试,中试后可以被点选为庶吉士,继续得到深造。朱棣还命令福建等地建造大批海船,如永乐元年(1403年)令福建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第二年又令建造海船五艘,永乐五年(1407年)又令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与此同时,朱棣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出访西洋使团的负责人选。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曾出入战阵,建有奇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富于外交才能,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具有胜任艰难使命的健壮体魄;既是伊斯兰教徒,又崇奉佛教,便于同西洋各国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的居民打交道,朱棣便任命他为钦差正使。宦官王景弘忠于职守,被任命为副使。接着,朱棣又与郑和一起,选拔军事指挥人员、士卒、水手和各种专业人员,组成了一支人才齐备的庞大的出使队伍。在准备就绪之后,郑和便率领使团,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先后七次出使西洋,遍历南洋群岛各国,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

郑和出使西洋的过程中,途经南海,还积极加强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南海指的是我国广东、海南两省南部的海域,国外也有称作南中国海的。由于南海经常涨潮,我国古代又称之为涨海。南海水域分布着一些岛屿,大体分为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个岛屿群。我国很早就对这些岛屿进行勘察和经营。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奉朱棣之命下西洋,都要经过南海诸岛。对所经之处,郑和一行都要进行反复勘察,并对一些岛屿进行了命名。如将西沙群岛两大岛屿群中的西面岛屿群命名为“永乐群岛”。在南沙群岛,将一个较大的岛屿命名为“景宏岛”(王景宏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将另一个较大的岛屿命名为“费信岛”(费信是随郑和出使的专事记录的幕僚);将一个岛屿命名为“马欢岛”(马欢是郑和下西洋时的翻译);还将一群岛礁命名为“郑和群礁”。这些岛屿的命名,是明王朝在那里行使主权和管辖的确凿证据。1920年,西沙群岛的渔民曾在那里发现许多中国的古钱,其中以“永乐通宝”的数量最多,表明明代我国的渔民曾在那里谋生与居住。这一切,无不证明朱棣对南海诸岛的经营是卓有成效的。

朱棣极其重视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绝不容忍邻近国家对中国的侵犯。当时,安南屡次出兵侵占占城,拘留、抢劫占城派往明朝的使臣,甚至逼迫占城国王为其臣属。永乐二年(1404年)、三年(1405年),他又武装侵占我国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区,掳掠人畜,派差征税,扰得我边境人民困苦不堪。永乐四年(1406年),还公然用伏兵袭杀明朝的使臣。朱棣忍无可忍,遂下令出兵安南。明朝军队从云南、广西两路攻入安南,彻底打败了安南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占城人民的反安南斗争,并保障了我国南疆的安全。

朱棣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方面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虽然他好大喜功,使国力遭到很大消耗,人民的负担很重。不过,总的说来,他的历史功绩还是主要的。但是,由于朱棣是以藩王起兵,从侄儿手中夺取帝位的,因而历来受到许多封建文人的责难和否定。其实,以他的才能和政绩公允而论,朱棣仍不失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朝史暮想:

聊点我心中朱棣做的几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情吧。

其一,朱棣创建了大明北部应对蒙古南下的重兵团防线。

这道防线被之后被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最后的北边九镇,直到崇祯朝还发挥着巨大的军事作用。基本保障了明代北疆安全。同时,皇帝直接统领,驻防京城的“三大营”正式组建,成为大明前期的主要作战部队。

其二,迁都北京,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实力,充实了边防。

从南宋以后,南方一直是汉家文官集团的大本营。而皇权的最大敌人,就是内部的文官集团。朱棣发靖难之师,夺了侄子的皇位后,首先就要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所以迁都北京,把这场战斗拉到朱棣自己的主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客观来说,明代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如果不是京师驻扎着皇帝和京军,几次蒙古部族的南下,很可能会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淮河以北的国土,重现北宋末年的场景。

其三,开始扶持宦官势力。

不要觉得太监就一定是坏人。很多时候,太监们只是皇帝用来打压文官集团的工具。其实皇帝能选择的人并不多,要么比如小舅子,老丈人之类的外戚,要么就是伺候在身边的太监。

而明代从朱元璋之后,一般都选择平民女子为后妃,外戚的势力基本都不大。朱棣能选择的,也就是太监。在宫里办学校,教太监念书,都是从朱棣时期开始的。而这股势力的萌发,比如东厂,为明代之后诸多帝皇皇权的稳固,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四,朱棣开始建立内阁的雏形。

朱元璋时期,大学士只是顾问形式的存在,只有皇帝召问的时候才出现,提供政务建议。到了朱棣的时候,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开始兼任内阁学士。内阁的权重开始得到加强,参政议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也打下了内阁发展的基调。

而明代内阁的存在,对于明代中期以后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了皇权的权威性。

其五,打残蒙古,定下几十年北部安定局面。

朱棣是明朝皇帝里,最有血性的,也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经过朱元璋,朱棣两位君主对蒙古北元势力的围剿,成功使得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族。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草原的格局,也争取了几十年相对安定的明蒙关系。

以上就是朝史暮想认为朱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欢迎补充。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功绩~

文治:下令修编《永乐大典》,集中华文明之大成流传后世。

武功:天子守国门,北逐蒙古残余力量,进一步拓宽帝国版图。

行政:迁都北京,自此中国政治中心延续至今。

外交:促成下西洋,自此中华民族开始拥有全球视野。

明成祖历史地位

明成祖是明初“永乐盛世”的缔造者,功绩堪比洪武帝。他在位期间,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五次亲征鞑靼、瓦剌,三次对安南用兵,把安南设布政司,对其进行关系。

他还实行土司制度,编纂《永乐大典》,继承了蒙元时期的一系列优秀的政治经济制度。

他将安南划归为明王朝统治范围,作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就免不了跟周边民族交往,从他们处理与周边民族的也能看出他们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

朱棣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改革:朱棣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整顿司法、改革税制等。他还设立了东厂,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以确保国家的稳定。

2. 永乐大典:朱棣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组织编纂了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部巨著收集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和资料,对后世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郑和下西洋: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这被称为“郑和下西洋”。这些远航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还促进了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4. 疆域拓展:朱棣在位期间,明朝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他多次出兵平定边疆叛乱,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5. 文化繁荣:朱棣在位期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明朝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永乐大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位列中国十大帝王之列

朱棣作为帝王,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开创了永乐盛世。他的一系列治国操作,使得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繁荣昌盛,国势极盛!四方来朝!

军事作为: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积极经营边疆;北征蒙古、南征安南、驻军哈密、防御倭寇,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疆扩土、巩固边防。

政治作为:朱棣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肃清政治环境。

经济作为:朱棣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疏通漕运保证了粮食与各项物资的供需。

文化作为:编修《永乐大典》

结语

总的来说,朱棣为守卫国土而迁都北京,是其他皇帝没做到的,这样有效的制约了蒙古的侵扰和发展。他命人修订的《永乐大典》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而让郑和下西洋以及陈诚出使西域,更打开了万国来朝的大门,将中国的繁荣昌盛推向了顶峰。

朱棣对外军事强硬,对内治国有方,眼光长远、眼界开阔。虽然皇位来路不正,对敌手段残忍,但是作为帝王来说,他是成功而伟大的,给百姓营造了稳定富足的生活环境,让当时明朝的国人骄傲自豪,当之无愧位列中国十大帝王之列

对永乐帝朱棣的评价,褒贬不一,功过是非皆具。负面的主要还是在于其发动靖难政变搞垮当朝皇帝政权,且于破城后大杀建文朝死硬派忠臣。

正面的则在于其稳坐江山后,掌政期间的一系列施政。修成永乐大典,平定蒙古隐患,郑和七下西洋,迁都北京,皆具有深远历史价值与对后世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在国际上,东南亚国家的官方编著教科书,长年把永乐大帝当年派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诸国建立商贸友谊邦交的史迹列为必读必考内容。其正面地位不仅在中国国内历史可见,甚至在国际历史永存。

其以成祖之号与令尊并列明朝唯二祖号皇帝,并非无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永乐大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1402年-1424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农业生产、加强军队建设、改革税收制度、修建宏伟的宫殿和工程、推广科学技术等。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乐大帝还积极推广文化教育,修建了北京的紫禁城和永乐大钟等建筑物,大力发展书法、绘画、雕刻、陶瓷等艺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崇高,被誉为明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被称为“文治武功”的典范。他的改革成果不仅影响到中国,还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北京谁的历史地位高

当然是北京,从历史上看就是如此。北京做过元明清这三个大一统朝代的首都,也做过契丹、金国的首都或陪都,都是兵盛的王朝。而南京虽号称是“虎踞龙盘”的形胜之地,可是建都于此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称王于此的帝王大多昏聩无能、消极待毙,即使像大明朝,承平数十年、拥兵百万、富有四海的建文帝竟然会被拥有北京一隅之地、几万士兵的朱棣蛇吞象。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领导人就丧失了进取心,陷入无休止的内斗和纸醉金迷中。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在南京没有爆发像样的战斗就轻易溃败,解放战争中面对解放军一弹未发国民党就千里大溃逃,南京周围的山河简直就是摆设。估计从此以后,南京也就和河北的沙丘旧址一样,成为了不祥之地了

古代中国作为以农立国的国家,在选择都城时自然地理条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视。在都城选址的自然地理诸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选择甚为重要。


《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古代统治者之所以往往把都城都选择在“广川之上”或“大山之下”,是因为他们从有利于控制全国的角度着眼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是适宜于古代建都的地方。

从我国的地理大势来看,总体说来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这样北京的地理态势都显得较为高亢,有“俯瞰”中原的味道,因而古人对建都北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在评价关中时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可见,北京处于“大山之下”。

《读史方舆纪要》卷10《直隶方舆纪要序》记载:“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金史》卷96《梁襄传》在论立国都时说:“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可见,北京从地理位置上说,也是一统天下的理想之地。

南京东有“龙盘”紫金山,西有“虎踞”清凉山,南有雨花台,北有玄武湖,加上长江天险,是一个地势险要之地。诸葛亮头一次看到金陵古城时,惊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也是帝王之宝地!


水资源条件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古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毫无例外靠近河流。这是因为近河地区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又适于原始农业耕作,因而是人们理想的居所。《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在这个意义上说,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又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需要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古都北京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北京地区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和洵错河等分布于北京平原上,这有利地保证了古都北京的水资源供应(从大一点范围来说,北京处于海河水系上。海河水系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组成)。

据《北京史》记载:“蓟城(北京)处在许多水道的环绕之中。在蓟城城南七里,今天的永定河之北,是当时灅水(永定河)的河道。今西直门外紫竹院公园的湖泊,就是当时高梁河的源头。高梁河绕过蓟城的北面和东面,向东南贯注于流经蓟城南面的漫水。蓟城南面的清泉水,是游人赏玩的场所。”为了解决北京的漕渠水运问题,自曹魏政权开始,先后有许多朝代或政权在此修建水利工程,如曹魏时期的泉州渠、戾陵堰、车箱渠,隋代的永济渠,辽代的“肖后运粮河”,金代的“漕渠”,元代的通惠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地保证了古都北京的水资源供应和水运问题。南京距离长江过近,时有泛滥之险。可谓是不可不谨防洪汛!


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平原,也是古都形成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从气候上看,虽然历史时期的气候每隔400—800年间有冷暖波动,摆动范围为1~20C,本上没有影响长安和北京处于暖温带、温带这样的格局,所以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区的北京,夏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便于人类的活动。

从土壤状况看,“秦川”上部的黄土、次生黄土等覆盖物是由横贯中部的渭河及其支流冲积、淤积而成,这种土壤优点极多,甚是肥沃,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的土壤状况与农业规模虽不及关中地区,但也算是平畴沃野,也能为古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而南京虽然土壤肥沃,但作为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季可谓是热的让人难以忍受,一般王公贵族哪会受此苦!

东晋大臣王导也曾这样评价南京:“健康,古之金陵。”虽然南京王气旺盛,定都于此的六个王朝都是短命。明朝建国伊始也是定都南京,然不过50余年就被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迁往北京。太平天国也曾定都南京,然而,仅仅维持了9年便亡了。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南京还不是一座城,先后被吴王、越王和楚王占据。楚王占据南京后,将军队驻扎在江边的狮子山。一次,楚王登上狮子山,登高望远,巡视自己的疆土。当他看到此地风景秀丽时,心中滋生出了一股喜悦之情。但是过了一会,楚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旁边的大臣忙问原因,楚王说道:“此地虽好,但王气太盛!”听了楚王的话后,大臣们纷纷表示要竭尽所能,消除这里的王气。不久,大臣们找到了一个可以破除王气的巫师,巫师表示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在狮子山埋一批黄金,就可以消除此地的王气,名曰“黄金镇王气”。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派人在狮子山埋了一批黄金。按照皇家习俗,地下的建筑被称为陵,地上的建筑则被称为宫,照此推理,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做“金陵”了。从此之后,这个地方就被称之为“金陵”。



然了,这只是历史传说,并非是几个王朝短命的原因。定都南京的几个王朝之所以短命,主要还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南京一带是鱼米之乡,人丁兴旺,百业发达,富庶繁华,物质基础雄厚,这就为历代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骄奢淫逸、不思进取的温床,极容易滋生腐化堕落。一旦统治阶级在主观上缺乏自省精神和危机意识,那么就会失去锐意进取的底气,进而导致王朝走向没落。

其次,从地理上来说南京是虎踞龙盘之地,依山傍水,更有长江天险横亘城外,易守难攻,让人会产生一种“守成求稳”的意识,从而逐渐失去攻略开拓、问鼎中原的雄心。而且南京处于整个中国的东南一隅,一道长江“天堑”把它与辽阔的北中国隔断,最易于偏安苟且。

有此分析北京地位至今无人憾动!别说南京了,就是十三朝古都长安(现名西安)也是望其项背!

南京、北京均为我国历史上著名故都。若论历史地位北京当然要高一些。南京虎踞龙盘,号称六朝古都,不过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都是些偏安江左的王朝。北京左临大海,右靠太行,北枕燕山,南俯中原,是中原农耕地区和蒙古游牧地区,东北渔猎地区的交界。是大一统王朝理想的都城所在。故而,辽、金、元、明 、清均建都北京。以近代而论,国民党建都南京,二十二年而亡。新中国定鼎北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北二京的王气,岂可同日而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337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的会计叫什么 会计人员古代称呼为下一篇:越南的祖先是谁 越南人介绍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