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88岁的乾隆临幸晋妃了吗 乾隆皇帝的黑历史

导语:乾隆皇帝的黑历史之一是他在88岁时临幸了晋妃,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非议。这一事件揭示了乾隆晚年荒淫无度的一面。

目录导航:

  1. 88岁的乾隆临幸晋妃了吗
  2.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3. 乾隆废后的真实历程
88岁的乾隆临幸晋妃了吗

是的,乾隆皇帝在88岁时曾经临幸晋妃。
1. 原因:历史记载,晋妃为乾隆最后一位嫔妃,据《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在乾隆88岁时,他多次亲临棠榈园,对晋妃进行了临幸。
2. 延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乾隆在其统治时期经历过许多事情,其中包括幸妃、立储、赐金等等。
这些不仅仅是历史事实,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某些方面。

是的。
1. 根据历史记载,八十八岁的乾隆帝曾经宠幸晋妃。
2. 晋妃是乾隆帝的一位宠妃,据说是他最后宠幸的妃子之一,尽管当时已是晚年,仍旧对晋妃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照顾,因此可以说明乾隆临幸晋妃这件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3.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纵欲享乐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件事情反映了乾隆帝也不例外,在晚年仍然沉溺于宫廷生活,存在极大的情感需求。

是的,88岁的乾隆皇帝曾临幸过晋妃。

1.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生前非常注重后宫的管理,且有众多嫔妃,其中晋妃是他最为宠爱的嫔妃之一。

2.历史记载中,乾隆皇帝曾多次私访晋妃的住所,也被称为夜访晋妃,其中就包括在88岁时的一次临幸。

3.虽然皇帝晚年身体状况有所不佳,然而并没有减少他威严和皇权,他仍然掌握了后宫的主导权,所以88岁时临幸晋妃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

乾隆临幸晋妃了。
根据历史记载和相关资料,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确实曾经临幸过晋妃一次。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皇帝往往有多个妃嫔,互相之间也会存在甚至是激烈的竞争关系。
乾隆临幸晋妃的背后,也反映了当时宫廷中的某些权力和政治斗争。

1. 是的,据历史记录,88岁的乾隆帝临幸了晋妃,但这件事情有争议性。
2. 晋妃与乾隆帝的临幸是否真实发生,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和证据。
一些文献记录着晋妃在88岁时被召入宫中,而关于临幸的细节则存在不同的记载和传闻。
总之,不论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如何,这都是中国历史中引起争议和讨论的事件之一。

乾隆皇帝临幸晋妃。
1.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宫廷中存在许多宫女以及嫔妃,如此庞大的后宫体系需要皇帝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官方事务以及皇家家事,因此,皇帝的时间十分宝贵,是极不易获得的。
2. 对于历史上的晋妃,史书记载,乾隆皇帝曾对她有所青睐,而“临幸”一词既包含了性行为,也包含了放松身心的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临幸晋妃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
3. 此外,虽然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晋妃和乾隆皇帝的具体关系,但据推测,乾隆皇帝对晋妃的喜欢程度应该足以导致他临幸晋妃一事的发生。

为什么有人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提及乾隆,估计很容易想起康乾盛世,而实际上康乾盛世最大的贡献者应该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乾隆充其量是坐享其成。

但说实话,乾隆算不上千古第一罪人。乾隆也有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功绩,比如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惩治贪官污吏、缓和社会矛盾以及让国家处于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等等。

而乾隆并非完美无缺,他的能力以及贡献都被影视剧高估了,乾隆的过失有很多,并且乾隆的过大于功,今天金兔就来聊聊。

首先是禁锢思想。

乾隆期间禁锢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兴文字狱,乾隆在位期间,共有文字狱130起,占清朝文字狱总数的80%。

文字狱都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附会及捕风捉影,比如内阁学士胡中藻只是在清朝的国号前加了“浊”(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直接被斩首了。

二是以修书之名,行焚书之实。

乾隆在位期间还让人编修《四库全书》,所谓的修书,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禁锢。

据统计,《四库全书》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而在修书过程中,却禁毁了6766部图书,合计93556卷。最阴险的,是在修书的过程中修改古书的内容,修完书后就将其传到宫外,让天下士子阅读。

乾隆此举可谓是阴险至极。

还有乾隆喜欢学康熙南巡,但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体恤民情,而乾隆则是为了享乐,康熙南巡每次的费用只需要一两万。而乾隆南巡却带了大量的随行官员、女眷,每次南巡都要耗费数百万。并且,南巡的过程中,乾隆每到一处都会让地方的官员进献各种山珍海味,很多食物都是从全国各地运来的。

比如饮用的水源是从北京、济南及镇江等地专门运来的。乾隆六次南巡,基本上把原本较为丰盈的国库给耗光了,而这也是乾隆之后清朝总体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再有就是闭关锁国。

乾隆皇帝比较自大,自认为天朝上国,物产丰盈,为巩固统治就实行闭关锁国。这也是清朝落后西方的开始,乾隆在位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美国独立,二是英国工业革命,三是法国大革命。

而乾隆统治下的清朝,还在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

1793年,英国派遣外交人员以祝寿为名对大清朝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英国使者给乾隆送了许多名贵的礼物,并且很客气的提出英国想要和大清开展贸易的请求,结果乾隆说我这里啥都有,不需要和你们夷人开展贸易,你们要是做我的藩属国,我很乐意,至于其他一切免谈。结果乾隆死后四十年,英国就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

乾隆的愚蠢行为,最后由他的后代买单。

总的来说,乾隆虽然不是千古第一罪人,但乾隆的过失还是比较多的,客观上看,乾隆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君主之一。

乾隆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晚年亲自撰写了《十全武功记》,自诩“十全老人”,并立碑刻字,以四种文字记录下了他创下的不世之功。历史上,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合称为“康乾盛世”。如果以此来看,乾隆应该是一代雄主才是。

那为什么乾隆突然就成了“千古第一罪人”了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还是乾隆在世界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没能及时跟上步伐,最终导致了原本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大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百年屈辱。

乾隆统治时期,除了稳定边疆之外,他还编撰了《四库全书》,传承文化。乾隆所作的这一工程,是既有功绩,又有罪过。乾隆谕令负责修书的队伍,除了搜集、收录全国古今以来的各类图书之外,还要负责收集并销毁那些记录了满清黑历史的图书。乾隆大兴文字狱,并不断扩大打击销毁面。最后,《四库全书》虽然收录了3500多种书籍,却也毁掉了3000多种禁书,数万部之巨,给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毁灭真实的文化,毁灭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大的罪恶。

雍正继位,康熙仅给雍正留下了700万两白银。雍正锐意进取,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等改革措施,给乾隆留下了8000多万两的国库银。可是经过乾隆60多年的折腾,最后留给嘉庆的银子几乎为零。

乾隆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等园林;又巡幸各地,六下江南;而且以宽仁治国自诩,导致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于朝野。乾隆不实施革新,还贪图享乐,给清朝之后的统治者立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慈禧垂帘之后,就处处模仿乾隆的奢华。乾隆开启了清朝走向衰落的大门,又给他的“千古第一罪人”的称号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乾隆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沽名钓誉,世人谐谑乾隆,说乾隆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事实的确如此,乾隆所做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为了他的沽名钓誉而为。乾隆的思想,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其他各国都是蛮夷、藩邦,都应该俯首称臣。盲目自大的乾隆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正是因为乾隆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乾隆统治的60余年,正是世界大变革的时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大幅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行列。

可是,乾隆呢?1757年,他颁布了禁海令,下令关闭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港口,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将外商限制在广州。乾隆还极力排外,并在1759年颁布了《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必须住广州指定的会馆;不许在广州过冬;不许外出游玩;大清商人不许向外国人借钱,或者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等等。乾隆的这些举措,不但限制了跟外商的通商,还大大妨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关闭了大清与世界同步进步的大门,致使清朝长期停留在农业社会。

乾隆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对列强进行海外贸易非常不利。为了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欧洲各国纷纷向中国派出使团,试图说服乾隆改变国策,结果均是无功而返。特别是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到访,成了乾隆永久的笑柄。

乾隆为了展示“天朝上国”的威武雄壮和繁盛,特别安排从天津上岸的马戛尔尼使团参观了古北口长城,唬的一帮英国人赞叹不已。然后,由和珅陪同,一路好吃好喝的招待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朗西斯·培林写了一封英文信,通知清政府马戛尔尼奉命访华。书信中,采用了两国平等地位、平等关系叙述。可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不敢直译,为了照顾乾隆的情绪,将平等的口气译成了下对上,外夷对天朝的尊卑语气。可见,当时乾隆的思想已经腐朽到了何种程度。

一开始,乾隆看到郭世勋的奏折和信件译文之后,非常高兴,连声夸赞,英国这个蛮夷之邦还挺懂礼貌,识礼仪的,好!好!好!乾隆立刻下令广东及沿途官员好好接待,优待使者,并且特别关照,使团携带的货物,免征关税。同时,要求沿途官员使用上等食物免费招待使团,并且赏赐使团每人“一年米石”的俸薪。

可是,当乾隆要接见使团时,发生了著名的“礼仪之争”。按照传统,使节觐见大清皇帝,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可是在英国没有这个礼节,仅是曲臂鞠躬而已。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涉,最后以行“单膝下跪”礼妥协。这一点,惹得乾隆非常不悦。

英国为了这次出访,除了投乾隆所好之外,为了炫耀他们的科学技术,精心挑选了大量的礼物,其中不乏特制款。英国人派出了装有64门大炮的第一流的军舰,来炫耀他们的武力。同时,英国人还想把诸如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工业革命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乾隆,并带来了天文与机械完美结合的精美仪器等众多的礼物,希望能够让乾隆感到惊奇和兴奋。同时,英王还特别赠送了当时英国装配有110门大炮的最大战舰的模型给乾隆,外加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轻重武器。英国的用意很明显,暗中向乾隆展示他们的武力。

不过,这在乾隆看来都是小玩意罢了,哪里比得了大清朝的神兵利器刀枪弓箭,还有乾隆自以为先进的火绳枪。

奉行沽名钓誉主义的乾隆虽然在礼仪上多有不满,倒也没有小气。乾隆为了展示央央天朝上国的富裕与大气,大肆赏赐了使团众多的礼品,从使团正副史到仆人、役从皆有赏赐。特别是赐给英王的礼品,不但多,而且都是中国出产的精品。只不过,乾隆拒绝了英王关于通商贸易的所有请求,关闭了中西方交流的途径。

马戛尔尼返回后,在向英国议会提交的报告中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他还说:“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军事工业,军事实力相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马戛尔尼之语,未免夸张,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清朝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以及其他西方诸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乾隆的妄自尊大,导致清朝失去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武器的机会,也让清朝失去了提前训练新军的机会,导致清朝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诸国。如果乾隆能够开明思想,跟马戛尔尼使团多做交流的话,鸦片战争应该就不会发生了。即使还是发生了,清军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所以,有人说清朝非亡于慈禧,而是亡于乾隆,是有道理的。也正因为乾隆,在社会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导致了清朝的全面落后。清朝的落后,又导致了之后的百年屈辱。由此说乾隆是到目前为止的“千古第一罪人”,也不能说不合适。

之所以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一、乾隆闭关锁国

英吉利派人来清朝提出通商的相关要求被乾隆严辞的拒绝了,且说,天朝物产丰赢,无所不有,因为他的自大,失去了加入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大潮,更是失去了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

二、文字狱

刚愎自用,当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的时候,乾隆却依旧惦记着修书文字狱。扼杀不同于他的声音,以此来禁锢当时人的思想维护自己的皇权。

三、奢靡浪费且几下江南游玩

大修圆明园,名为维护国家体面,实则为了自己享乐。且在位期间几下江南,名为巡视工作,实为游乐玩耍。由于他的种种作为导致下面群臣目无王法贪污腐化,以至于出现和珅这样的富可敌国的大贪官。

四、终止其父雍正留下来的政治变革

抵不住贵族的压力,提前结束了其父给他留下来的大好局面。(政治变革)。

五、战事不断

在位期间没什么事就大战,美其名曰,以战争来润滑国家机器以免生锈。乾隆一生最多间隔12年就有一次大的战争。频繁的时候战争不断,连年战争,1747年,平大小金川,1755平准部,1757年再平准部,1759平回部,1769平缅甸🇲🇲,1776再平金川,1788平台湾,1789平越南🇻🇳,1791平尼泊尔🇳🇵1792再平尼泊尔🇳🇵。不难看出晚年更是战事不断。战争消耗金钱💰!






在正史上,康熙愤怒地呵斥道:“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在影视剧中,康熙余怒未息,大声呵责明珠:“实乃大清国第一罪人”!

题目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其实,这个逻辑是套用康熙的说法。平心而论,不管是康熙或者是楼主,作出这样武断的评价,都是十分不客观的。

在乾隆朝的后期,因为他骄枉自大、极端自私,在其身上,已经看不到一丁点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感,浑身弥漫的是今宵有酒今宵醉的狂浪心态。这一点,从乾隆四十五年至六十年推行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很好的注脚。

下面,重点陈述关于议罪银的那些事。

第一,设立议罪银的原因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和珅被任命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时,内务府尚有余银170万两,然而架不住和珅的贪墨和皇室的挥霍。终于,在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内务府首次财务赤字13万。于是,和珅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宛转地汇报给了乾隆。

乾隆听了十分上火,为什么呢?因为乾隆正在筹划第五次南巡,依据康熙南巡的惯例,南巡费用是不能从国库走帐的,只能由官商资助或者皇帝的内库出资。乾隆当时已经南巡了四次,官商资助这一块,朝中传出了风言风语。乾隆是个好面子的人,再怎么也不好意思大张旗鼓地那样干了。现今,和珅为内务府的财务报急,而自己又金口玉言地许下第五次南巡的诺言,乾隆一时为难了。

幸好他有个贴心的下属和珅,和珅是做足了功课前来汇报的。他建议乾隆:节流是行不通的,那样会委屈了皇帝和后宫。而开源是十分有必要的,就从那些犯事的官员事上扒银子,这么做既不伤害老百姓,又能够充盈内库。

乾隆听了频频点头,然后君臣两人就亲密无间地开始起草关于议罪银的相关制度。

第二,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又称“自行认罪银”、“自请认罚银”,是对犯罪的(一般罪行不大)高级官员准许其缴纳高额罚银赎罪(或减罪)的制度。

关于收取议罪银,乾隆对外的理由冠冕唐皇,他的大意是:朝中督巡一级的高官,这样的人才不好培养,不能因为犯一点小过就罢免和入刑,容易伤了朝廷的元气。朕本着以宽为怀,让其罚银赎罪,所罚银两,用于建造地方上的公用工程。

“即或议缴罚项,皆留为地方工程公用。”

然而依据《密记档》上的记载,在现存的六十八件议罪银案中,奉旨结交户部或地方工程备用的议罪银件数不及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余的都入缴内库。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大臣尹壮图反对议罪银制度。

他上疏曰:“请停督抚等罚银之例,将罚项改为记大过若干次,如才具平常者或即罢斥,或量予京职,毋许再膺外任。”

一年以后,这个不懂君心的耿直人被乾隆劝退了。

第三,议罪银的弹性很大

议罪银制度因为成立的动机不光明正大,所以就没有可依据的具体标准和条款,总之一句话:模糊政策。

模糊状态1,没有明确的罚没数额

因为犯事的官员级别高,大多是督抚那一类的,档次摆在那。交少了肯定不行,那变成打发叫花子,上纲上线地说,叫“轻辱皇上”。所以,议罪银的起步价是一万两以上,当然,也有缴纳几十万两的。

史载: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以“溺职”罪被内务府议处革任的全德通过缴银十万两换来乾隆降旨从宽留任。次年八月,全德又自行议罪,奏请于两淮盐政任内收受商人“供应银”十九万二千两,情愿加一倍缴出,共交银三十八万四千两,分限五年完交。

看看!议罪银挺前卫的,连分期付款的方式都用上了。

模糊状态2,议罪银不仅有赎罪的功能,还有预防受罚的功能

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在看朱批奏折的时候,“啪”!一滴墨水沾污在上面。朱批奏折是要上缴存档的,他吓坏了,“惶惶不可终日”呀。后经师爷的提醒,才想起有议罪银这个好政策。于是,他自请议罪,罚银三万两。

这个手笔有点大,闹得乾隆同志也不好意思收。一个偏要缴,一个不肯收,推来推去,乾隆半推半就地收了一万两,算是意思意思。

模糊状态3,能不能缴银赎罪,得看人

举个例子哈:前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替皇帝做生意时“办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又加上他和乾隆的关系处得不好,一怒之下,乾隆要砍他的头。

他万分着急,幸好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和珅。和珅劝乾隆说:“您如果杀了他,一颗臭人头换不来钱,如果您留下他,他愿意缴纳八万两银子的罚没款”。乾隆依据既得利益的原则,允许西宁拿钱买命。而八万两的罚款,正好把西宁家刮得精光。

第四,议罪银制度的弊端

弊端1: “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罚银,必将转嫁在百姓的身上,加大了他们搜括地皮的强度,受害的仍然是平民,激化了阶级矛盾。

弊端2: 摧毁了整个廉政体系。官员因为腐败而受罚,缴完罚款后再继续腐败,并且有制度来保护贪腐行为,可谓是有恃无恐地进行贪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当然,议罪银也给乾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实行议罪银制度以后八个月,内务府的财务状态扭亏为盈。并且,乾隆的第五次、六次南巡修行宫、雇纤夫等乱七八糟的花销,全部出自议罪银。甚至是乾隆过八十大寿的费用,也由议罪银包揽还卓卓有余。

结语:乾隆谈不上是千古第一罪人,客观地说 ,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千古第一罪人。清朝末年的百年屈辱,是有清一朝积贫积弱累积而成。而乾隆朝的中后期,无疑是清朝国力强弱的分水岭。从这点来讲,晩年的乾隆就是个彻底的昏君!

【乾隆:一直误以为自己是地球中心】

乾隆元年始1736年,而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5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1840年左右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主要是欧美国家),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开始于乾隆15年左右。乾隆很喜欢外邦来朝贡,认为那是蛮夷对核心的恭顺,可以说,西方科技贡品没有对他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也没有完全拒斥科技,但是他没有重视科学思想带给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

【康乾盛世与近代中国的颓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康熙和乾隆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好皇帝,他们开创了康乾盛世。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在慈禧的祸乱下,清廷才在和西方列强的交锋中一败涂地。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确,康熙乾隆励精图治,平定大小叛乱,发展生产,和之前之后的时代相比好得多。但所谓康乾盛世,放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看,就不那么让人欢欣鼓舞了。

顺治六年,英格兰资产阶级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康熙四十二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搭建一座小木屋,在木屋中指挥大批劳工,建造了一座开放口岸,大量引进欧洲科技成果。雍正十一年,英国人发明飞梭,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乾隆五十四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法国爆发大革命。也就是说,当我们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康乾一百三十年,清朝完成了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非常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所以没必要学习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康熙是个科技发烧友,但他并不重视科技的普及,因为科技属于工业社会。康熙还多次颁布严苛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重惩。这种闭关锁国的政令,全然放弃了海外贸易,让清朝游离于世界之外。

康熙有没有意识到西方的威胁?康熙五十五年在公文中提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预言变成实现,来得如此之快。而乾隆已全无危机感,口气比康熙自信,他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大国自信,使中国错失良机,被西方远远落下。中国随后一百五十年的颓势,正是由固步自封的康乾盛世埋下伏笔。

【当西方的文明遇到东方的愚昧】

1793年,强大的大英帝国派出隆重的使节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给81岁的乾隆爷上寿,顺便想搞搞通商。英国派出的是经验丰富的马葛尔尼,为乾隆带来600件礼物,一共装了90辆马车。来到中国后,使团毫不意外地得到大清帝国的热情欢迎,乾隆专门让两位朝廷命官在天津大沽口迎接。由于中国人给的礼品和食物太多,使团船舰无法容纳,不得不退回多余的部分。

马葛尔尼本以为会很顺利地完成使命,却没想到乾隆皇帝不在皇宫接见他,而是在皇家狩猎场的帐篷里,而且他必须向中国皇上三跪九叩行礼。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侮辱,马葛尔尼拒绝下跪,举国震惊。经过双方协商,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晋见勉强举行。

此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巨变,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可口。其他丰富的供给减量一半,甚至英国人住的宾馆档次也降低了一格。当然了,马葛尔尼提出两国通商的诸条提议,被乾隆一口回绝。这个英国人很不高兴,但自认倒霉吧。

跪拜磕头这个礼节,从文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看,的确难登大雅之堂!

那清朝为何如此不给面子?因为它误以为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只是臣属向君主国表示恭顺,所以想在偏远的蛮夷小国面前表现一下中央帝国的浩浩天威。为了迎接英国使团,乾隆亲自安排接待工作,要大臣在船上悬挂巨幅告示“红夷进贡”,且为蛮夷们准备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食物,使节团所有技匠、卫队、仆人都有份例。没想到这些没开化的洋鬼子不领情,不但不磕头,还想缔约通商,和中央帝国平起平坐。这就太不识抬举了!

如此说,如果没在磕头问题上扯皮,中英对话就能成功吗?当然不能,不高兴此次有备而来,要求太高,除了正常通商之外,还提出减税、开发多个贸易城市、“给地”,带来的礼物中多有枪炮模型,目的无非是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暗示和威胁。而没头脑根本不管这些,无知者无畏,我们地大物博,要什么有什么,你们那点东西,我们根本瞧不上!

【自大与虚胖:乾隆盛世与鸦片战争】

说起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似乎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清朝前期的皇帝像康熙、雍正、乾隆,个个是“伟光正”,而后期的皇帝像道光、咸丰、同治,一代比一代懦弱无能,最终让外国人有机可乘。所以经常会有人在互联网上这样发问,如果鸦片战争在乾隆时期爆发,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写?答案还真不一定。

乾隆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但这个自诩强大富庶的天朝上国,在外人看来,却是外强中干,虚弱不堪。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前,曾为能否获得乾隆的接见费尽心机。他们打着为乾隆祝寿的旗号,带着最能体现欧洲科技的礼物,在使团规模和船舰设计上,也可着皇帝的口味。双方见面时,虽因下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考虑到天朝上国的面子,乾隆事后还是表现得很慷慨。据统计,乾隆此次赏赐给英国人的礼品共130种、3000余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接待费,据英国使团事后估算,超过50万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超过1亿。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并没有笼络到人心,相反,正是这次近距离地与中国接触,让马戛尔尼察觉到,清朝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马戛尔尼使团到访前,乾隆为了宣扬国威,做了精心准备,规定凡是英国人经过的地方,清兵必有全副武装地列队迎接。不过,在乾隆眼中纪律严明、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清兵,却给英国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英国人看到,清兵经常拿着蒲扇操练,如果使团出其不意到访,清兵会一片混乱,“匆忙从营房中拿出节日礼服,他们穿上这些服装后,与其说像战场武士,还不如说是跑龙套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缎面靴子、蒲扇,看起来笨拙不堪,又女气十足,与军人气质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清朝武器装备的落后,让马戛尔尼对乾隆帝国起了轻视之心。换句话说,假如鸦片战争提前,乾隆并非对手。

马戛尔尼回国后告诉英国人,中国皇帝和官员自大虚妄而不自知,看谁都是蛮夷,不愿与他国进行正当贸易,这个国家看起来强大富庶,内在十分虚弱,是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国家。始终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下院议员小斯汤顿,这位著名的英国汉学家,跟随马戛尔尼出访中国时不到14岁,因为懂点儿汉语,有幸跟乾隆有交流过,还受过乾隆的赏赐。因为对中国有过最直观的感受,他在1840年英国下院关于要不要向中国出兵展开激辩时曾说,只有使用武力,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中国人向来妄自尊大,你跟他讲道理,肯定行不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

最终,英国下院投票,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决议。乾隆去世四十一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古老的中国从此遍地硝烟、生灵涂炭......




清朝有个说法 康乾盛世 乾隆在位前期 清朝的国力和经济达到了巅峰时期 那时候很多别的国家都来进贡 万国来朝 其实乾隆生在一个很好的时期 前面有他爷爷康熙打下的江山和雍正勤勤恳恳发展的经济 所以乾隆一继位就敢上了清朝的鼎盛 生在逢时 但清朝鼎盛也在乾隆 败落也在乾隆 为什么会败也乾隆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乾隆文字狱 乾隆为了修订四库全书,目的是为了一项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但是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限制文人的思想,以及老百姓的思想,乾隆的目的不单单是打压文人,连老百姓的思想乾隆都要牢牢的控制住,生怕他们起了造反之心,乾隆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大肆征集百姓手中的古书,然后从里面精简一些他们认为可以保留的内容,随后再把一些清朝统治者认为不合理的古人思想删除,永绝于后世 这样的话使清朝以前的历史 史书 字画大部分都毁在乾隆手里 很多一些真实的历史使我们都不知道 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大损失

2、乾隆中期极为奢侈 大兴土木 乾隆六下江南 游山玩水 浪费了大量国库金银 财力和物力、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

3、闭关锁国 、清朝乾隆时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最后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也影响了后来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所以我认为清朝的最终灭亡 有很大部分都是乾隆的原因



近年有一种思潮,认为乾隆阻止了中华民族与近代世界接轨,从而导致我国越来越落后,甚至认为其是千古罪人,这种态度当然有一定道理。试着分析如下:

1、篡改古籍,居心叵测。

《四库全书》收录了3500种书,乾隆皇帝“非常满意”,但我们千万不要叫好,因为多达2855种被禁止编辑入内,导致不少古代文化传承的消失。此外,如不少人知道的那样,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为了统治需要,对大量的古籍内容进行删改,甚至由于不惜对于图书的原版进行篡改,学术界公认《四库全书》的价值远远低于《永乐大典》。当然,乾隆这么做最恶心的一个地方还是鲁迅看的最透彻,对此,他批评道“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的意思很明显,甚至可以说乾隆把中华的“骨气”葬送了!

2、好大喜功,表面盛世,实则民生维艰。

乾隆吹嘘自己十全武功,这是太高看自己了,在历史学家甚至后世普通百姓眼里,他并无多少伟大功绩可言。但是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微妙处,乾隆这人骨子里很骄傲,处处要和古代明君对比,为了实现他的十全武功,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好战分子:1747年,平大小金川;1755年,平准部;1757年,再平准部;1759年,平回部;1769年,平缅甸;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8年,平台湾;1789年,平越南;1791年,平尼泊尔;1792年,再平尼泊尔。连年打仗,吏治腐败,不会说谎的西方人都有记载,百姓普遍面黄肌瘦,哪里有什么“盛世”!

3、闭关锁国,缺乏开放心态,导致近代中华民族与科技强国无缘,埋下了日后被外族侵略的种子。

大家都知道的,英吉利使臣马戛尔尼就下跪一事与乾隆皇帝及其臣子有过一番交锋。起初,这位英国人态度强硬,认为下跪简直是野蛮的做法,一点不文明,不论大清朝的臣子如何哀求都没用。到后来,经过激烈的交锋,英国使臣单膝下跪。但没想到,英国使臣的妥协,反倒让乾隆勃然大怒,他竟然狂妄到给英国国王下了一道圣旨,痛斥其无理、无知,不敬奉天朝上国。只是,乾隆再也没有机会知道,他的子孙在英国人面前将会承受怎么样的屈辱。

历史的烟云早已翻过,功过全凭后人评说,大家对乾隆很气愤,也是痛感其错失了机会。但是,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如果我们是乾隆皇帝,真的能做的比他好吗?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了。


说乾隆是第一罪人,还是千古的,这个有点严重了,最起码在大局上,乾隆还是有拿得出手的政绩的,比如一个较长时间国家稳定的局面,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西北用兵,平定达瓦齐、阿睦纳、大小和卓叛乱,结束了对准噶尔的作战,坚持与沙俄进行不妥协斗争,取得胜利,统一新疆。乾隆时,进剿廓尔喀,使其称臣,保卫了西藏的安全,加强对其管理,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对遏制西方殖民者对藏区的侵略,有积极的作用,仅凭这两点活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乾隆的作为是进步的,应该被肯定。

乾隆时,清军战斗力已陡降厉害,大小金川之战,仅金川弹丸之地,投入60万,死伤10万,花费7000万两,才初告平息。

但乾隆又有罪,有着无法洗清的罪过,甚至“康雍乾盛世”跟乾隆没有多少关系,顶多是回光返照的假象罢了,因为就是在乾隆手上,一个全球积极转型的时代下,满清统治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败坏,表面繁荣的满清帝国已经患上不治之症,他自诩“罕有伦比”,结果是毁誉参半,明朝统治者对百姓比对官员好,清朝统治者则是对官员比对百姓好,大的方面不说,单从平民百姓来分析,就能知一二。

乾隆吹嘘,明朝皇宫每年花费75万两,康熙时每年70万两,自己晚年时仅2万两,自己过生日的奢侈靡费不算其内。

满清的土地兼并早在顺治就开始了,到了乾隆时相当严重了,乾隆13年的奏疏中有“近日田之归富户者,大抵十之五、六,旧日有田之人,今俱为耕之户”,全国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阶级,乾隆时不但不遏制,还暗中鼓励,仅皇室庄田就有4万顷,连和珅都占田八千顷,京城周边的怀柔郝氏,膏腴万顷,广大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民只能被迫破产,租种的田地,要征收高额地租受剥削,漕运总督顾琮上奏请求限田,被乾隆严斥断不可行,断不能行。

乾隆时,爆发甘肃冒赈案,几乎涉及到全省境内大小官员,以赈灾名义集体私分巨额公款,此案前所未有。

乾隆时的官僚地主霸占田地,收成绝大部分上交,迫使广大百姓忍无可忍,多次举行抗租斗争,比如乾隆11年福建上杭的抗租斗争,纵横9省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当然乾隆下几次下令减免钱粮,但他减的是官僚和地主的,而佃户与业主,丝毫不减,乾隆晚期连江南各省都遍地衣食无着的游民,大量人涌入四川,湖南乞丐成群结队,买卖人口相当严重,乾隆21年的河南境内,两个童男仅需500文,而卖儿卖女的地方又何止河南一地,对于此问题,乾隆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还赞同此方法,说贫民既可得有身价借以存活,其子女有人养育,亦不致有冻馁之患,岂非一举两得!

乾隆废后的真实历程

在历史上,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那就是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大盛世,康乾盛世可以说是中国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主人公就是康乾盛世的终结者乾隆皇帝。说起到乾隆皇帝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对他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不说乾隆这个人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光就说乾隆的废皇后就能够让网友们聊上三天三夜。在前一段时间史学界对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历史学家们好像发现了乾隆废后之谜的真相。乾隆皇帝之所以废后竟然是因为一个女人,对此网友们纷纷评价:大渣男一个。

说起到乾隆的皇后,我们就不得不先说到富察。富察皇后是乾隆第一个喜欢上的女人,他们俩的相遇非常具有的韩剧式的色彩。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乾隆十岁,富察九岁。他们俩的爱情可以说是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乾隆还因为复查的优秀遭到自己父亲了训斥。而且富察皇后还是第一个感化了乾隆内心黑暗面的女人,所以乾隆皇帝非常爱她。但是好景不长,她不久因为丧子之痛忧伤死去了。

富察皇后死后,乾隆的内心又回到了原先冷冰冰的状态,但是他的母亲却做主帮他立了辉发那拉氏也就是娴妃为皇后。所以乾隆皇帝对于第二任皇后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但是好死不死贤妃是一个非常具有占有欲望的人,她想获得整个乾隆的心。但是乾隆的心里面只有富察,所以她表现的就有点嫉妒富察皇后,这让乾隆就不能忍了,所以对她的态度也就越来越恶劣。

失去真爱以后的乾隆就开始喜欢上了下江南,他希望找回曾经失去的那一抹爱情。出于礼法的要求,他还是带上了自己的皇后,但是他到处逛青楼和拜访民间的女子就一点都不给皇后面子了。有相当多的野史记载乾隆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是这个女孩子是一个青楼女子。不过说来也奇怪,这个女孩子明明是卖艺不卖身,但是却被乾隆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最终乾隆成为了她的幕下之客。

乾隆一方面陶醉于自己的魅力,一方面对于外来的新鲜女孩子特别有感觉,于是他想把她带入宫里面纳为妃子。但是皇后娘娘却不同意,她不仅不同意还和乾隆大吵大闹,最后还把自己的头发给剪了,这就有点类似于还珠格格里面的皇后剪头发那一段。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皇后这一边面上是以死相谏,但是在皇帝看来却是在威逼恐吓。所以乾隆勃然大怒,不久后就把她打入了冷宫,最后面她死了以后也只是以嫔妃的礼仪给他下葬。

自古无情帝王家,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一代圣君,但是对于女子却是非常的薄情。任何一个女孩子只要进入了后宫那个环境里面,斗争和压迫就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后宫的女性千千万,但是男性只有一个,不怪她们会在宫斗剧里面黑化,其实更应该怪的是大渣男乾隆,网友此言不虚。还是现代社会好,男女平等,共建和谐社会。

乾隆继后也就是辉发那拉氏是清朝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后。辉发那拉氏于1718年出生,雍正帝赐婚,辉发那拉氏嫁给了还是皇子的弘历为侧福晋。那时,辉发那拉氏16岁,弘历25岁。

乾隆登基后,册封辉发那拉氏为娴妃。因为辉发那拉氏性情温顺,温柔体贴,淑慎贤明,皇太后对其十分喜爱,所以封为娴妃。

到了乾隆十年,辉发那拉氏被加封为娴贵妃。而之所以封为贵妃,是因为此时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病重,为了冲喜,乾隆大封后宫。

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病死,乾隆十分悲痛。从此以后,乾隆就再也没有从富察氏的死中恢复过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替代孝贤纯皇后在乾隆心里的地位。

但是皇帝正当中年,后宫必须挑一个人当皇后,皇太后便让乾隆封辉发那拉氏为皇后,此时的辉发那拉氏已经32岁。

皇后以后辉发那拉氏先后为乾隆诞下两个皇子。因为有了嫡子,加上清朝对于嫡子的看重,乾隆与辉发那拉氏的感情逐渐升温。

但是乾隆三十年,她陪皇帝巡幸江南,走到杭州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乾隆,秘密下令让人把皇后辉发那拉氏先行送回京城。之后又收缴了辉发那拉氏从妃一直到皇后的4次册封书,虽然表面上没有下诏废后,但是实际上就是废除辉发那拉氏皇后的位子。接下来乾隆又把她身边的服务人员统统裁撤,仅留两名侍女,待遇按照最低级配置。此时的辉发那拉氏47岁。

第二年,辉发那拉氏就病死了,乾隆将其草草安葬,丧礼等级非常低。《清史稿》记载:“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也就是说,在辉发那拉氏病死时,乾隆皇帝正在进行“木兰秋狝”,不仅没有返回京城,也没有为她加谥,就连葬礼规制也降为皇贵妃的等级。事实上,辉发那拉氏的葬礼甚至连皇贵妃礼制都不如,她的遗体被放在了纯惠皇贵妃的一侧。

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三月,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在南巡归来的途中,乾隆伤心不已。两年后,乾隆册封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那拉氏正式成为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因那拉氏死后没有谥号,因此被称为乾隆继皇后或那拉皇后。那拉氏做了15年的中宫皇后,最终被乾隆打入冷宫,凄惨而死。因为此事涉及皇家隐私,关于那拉皇后为何会被“废”,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在11年后,发生一件大案,揭开那拉皇后被“废”原因。

辉发那拉氏,雍正十二年嫁给宝亲王弘历(后来的乾隆),为侧福晋,比富察皇后晚6年来到乾隆身边。第二年,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封那拉氏为娴妃。乾隆对晋封娴妃的册文写道:

尔庶妃辉发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每恪恭而奉职勤修内则,恒谦顺以居心。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娴妃。

可见,那拉氏性格恭顺,对夫尽责,对婆尽孝,是个贤良淑德的妃子。乾隆十年,因为富察皇后身体不好,在太后的建议下,晋升娴妃那拉氏为娴贵妃,助富察皇后协理六宫。在册封娴贵妃时,乾隆又一次用到“性生婉顺,秉德罔愆”“协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等赞美之词,可见,那拉氏不仅品格婉顺,而且处事勤勉,都在法度之内,是个做管理的人才。所以,在富察皇后去世之后,乾隆先晋封那拉氏为皇贵妃,两年后,正式册封为皇后。

乾隆三十年,皇后那拉氏、令贵妃魏佳氏、庆妃、容嫔等人陪乾隆南巡,这是乾隆第四次南巡,在途中,乾隆为那拉皇后庆贺她48岁生日,但几天后,那拉皇后突不再出现于乾隆的龙舟之上,而是被乾隆秘密派人以“生病”为由,送回京城,并且严加看管,任何人不得探望,并且收回了皇后的宝册。没有“宝册”的皇后,实际上已经不是皇后。乾隆虽然没有正式废除那拉皇后,实际上这和废后没有区别。

这件事让满朝大臣愕然,都不知一国之母为何会突然落得如此境地?直到一年后,那拉皇后去世,乾隆才发了一道上谕说:

去年春,朕供奉皇太后巡行浙江,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出自《录副奏折》)

乾隆的意思是,皇后本来还好好的,后来突然疯了,所以才要禁锢皇后。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又说:(皇后)自行断发,国俗所忌,而彼悍然。

这下大臣们才明白,原来皇后把自己的头发剪了,因为满人最忌讳女子断发,所以皇后的这种行为,被乾隆所不能忍,才有了后来的“废”后。但问题来了,既然满洲人最忌讳女子断发,那拉氏作为皇后,为何要剪掉自己的头发呢?

因为那拉皇后为人正直,而且有责任以皇后的身份劝谏乾隆,有清史学者分析,那拉皇后应该是因为某事劝谏乾隆,甚至不惜以剪发相威胁,最终被乾隆所弃。这种分析颇具道理,因为在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乾隆“废”后的第11年,爆发了一场大案——严譄案。

严譄,本来是督察院的一名书吏,后来失业,在京城一家旅店里做账房先生,在他为官期间,曾仔细考察过那拉皇后的案情。后来严譄的妻子和女儿先后去世,严譄无依无靠,打算利用已知的情报赌一把,看看能不能给自己挣一个锦绣前程。

严譄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大学士舒赫德,向舒赫德反映两件事情:第一,举报有官员贪污,危害百姓,希望朝廷严查。第二,建议皇帝恢复那拉皇后的身份,他信中说:

纳皇后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加挺触轻生。

舒赫德身为大学士,政治敏锐性极高,他收到信后,认为此信涉及妄议皇家隐私,立即派人将严譄关押起来,并且搜查严譄的住处。结果竟然发现严譄还有一封信没有寄出去,而这封信,是写给四阿哥永珹的,信的内容和自己收到的那封基本一致。

舒赫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上报乾隆,乾隆闻之非常震惊,立即派人将严譄的亲戚、朋友甚至连旅店的老板全家都逮捕起来。然后派人大学士舒赫德、阿桂,外加刑部尚书英廉三位“重量级”的大臣严查,最终以“捕风捉影、妄议皇家”之罪,判严譄秋后处决。但乾隆忽然等不及,下令将严譄凌迟处死,和他相关的人大部分被株连,只有少部分被流放或释放。

严譄给舒赫德的信中提到那拉皇后的那段,该如何解读呢?

著名历史学者李寅认为:从字面上看,这段话是皇后体贴乾隆,因为乾隆已经年过半百,她希望乾隆不要过度宠爱嫔妃,要爱惜身体。实际上,严譄的意思是,乾隆在第四次南巡时,想纳一个江南女子为妃,被皇后阻止。不管皇后是因为吃醋,还是为了劝乾隆注意身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位江南女子的出身应该有问题(或为风尘女子),要不然皇后不会以断发相威胁。这样理解,就知道难怪乾隆要废除皇后了。

那拉皇后作为乾隆的继任皇后,在15年的皇后生涯中并无大错,而且为乾隆生下嫡子永璂,乾隆和皇太后对那拉皇后多有赞美之词。可惜最终被废,以贵妃的礼仪被安葬,棺木被塞在了其他嫔妃的地宫之中,成为清朝较为特殊的一位皇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412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非洲原始部落女人的习俗生活 非洲民族历史文化下一篇:阿富汗的历史沿革 阿富汗总部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