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五代十国历史总结 赵匡胤历史上的事情概括

导语:赵匡胤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后周的开国皇帝,也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通过政治手段和武力手段,成功推翻了后梁政权,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后周朝。他的统治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转折点,为后来的北宋王朝奠定了基础。

目录导航:

  1. 五代十国历史总结
  2. 血酒陈桥驿讲了什么
  3. 简述概括赵匡胤的南征北战
  4. 呼延灼南征北伐概括
  5. 上下阕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概括他们的事迹
  6. 积贫积弱的典故
  7.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故事成语
五代十国历史总结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

一、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

1、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

2、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

3、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

4、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 独 立 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

5、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二、经济

1、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

2、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到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4、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

5、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6、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三、文化

1、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

2、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

3、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

4、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

5、禅宗也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未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有些还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从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半个多世纪期间,中原地区依次出现梁、唐、晋、汉与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年梁王朱温算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灭后梁,建国后唐。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府称帝建立后汉,收复中原。后汉枢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齐王李昪算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国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曾被后周所败。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北汉是准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其他中原诸国及地区,最后于979年统一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在907年—979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时期。在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960年,后周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同时在唐末、五代及宋初这个阶段,中原之外存在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概括了五代时期的几个中原的政权,历史上为了好区分,就称其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在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之后的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王就都是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时期国家发展情况良好,国力强盛。到了后周,后周世宗柴荣兢兢业业,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势头,但最后赵匡胤篡后周建立了北宋。

“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是当时在中原地区之外的割据势力,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和弟弟宋太宗相继清理这些盘踞势力,在979年基本统一全国,十国也结束。

血酒陈桥驿讲了什么

梁山军接受招安后,大队人马开到东京城外,在陈桥驿驻扎,征示皇本拟加官封爵,高俅从中作梗。蔡京则要梁山军马上去征讨方腊,经宿太尉金殿力辩,徽宗才对梁山军暂行安抚,并召宋江、卢俊义进官见驾。二人见了徽宗,受赐锦袍。

在宋江、卢俊义进宫时,殿帅府李虞候到陈桥驿张贴告示,不准梁山人擅自入城,惹恼众好汉,经吴用按捺,才没有闹成事端。

血酒陈桥驿也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带领士兵走到陈桥驿时,士兵哗变,讲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立为皇帝,建立大宋。

简述概括赵匡胤的南征北战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未因此而结束,宋朝从后周继承过来的疆土,主要为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及淮南地区。

当时,天下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边:有强大的契丹及北汉;南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四个实力较强的政权,实力较弱的割据有周行逢的湖南、高保融的荆南以及留从效割据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

呼延灼南征北伐概括

《水浒传

呼延灼征讨梁山说的是呼延灼在没有归顺梁山以前曾经奉命带兵抵抗梁

南征北战说的是大聚义后,李逵在元夜闹东京,呼延灼带领梁山五虎将一起,带兵到京城外接应从城中逃脱的梁山好汉,准备与高俅对战。大战初期,呼延灼曾有二十招打死荆忠的壮举,后来在“没羽箭”张清的援助下,大获全胜,这也是呼延灼在整部《水浒传》中第一次不使用他的独门武器“水磨八棱钢鞭”作战的战役。

呼延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经参与过南征和北伐战争。南征是指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南方后,派遣呼延灼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的敌军,以巩固政权。

北伐则是指宋太祖在统一南方后,派遣呼延灼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北方的敌军,以扩大领土。因此,呼延灼可以被概括为一位既有征战经验又有政治野心的将领。

上下阕共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概括他们的事迹

不知道题主问的哪首词。如果是《沁园春雪》,里面写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积贫积弱的典故

拼音

jī pín jī ruò

解释

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出处

宋 魏了翁《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五札》:国势积弱,人情久玩,而欲一旦以法绳之,急则生变。

《清史稿·兵志二》﹝ 雍正 ﹞五年,以 浙江 绿营积弱,选 山 、 陕 、 甘 兵壮健者移驻之。

示例

积贫积弱的中国已成为过去,华夏终将崛起。

北宋立国之初,丞相赵普向宋太祖进言:“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全宋文”)这个收地方政权、财权(钱谷)和兵权悉归中央,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建议,为太祖采纳,遂成二百多年北宋的基本国策。由此北宋强化了中央集权,成功地结束了五代以来方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使百姓消除了长年战火之苦,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然而,这一统治政策却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北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困境之中.其主要标志是“三冗”。

所谓“三冗”,就是指冗兵、冗官、冗费。“三冗”之说,在太宗、真宗二朝就已出现,至仁宗、英宗两朝,成了官员议政的一个突出话题。熙宁二年,苏辙上书总结以往弊政时,将“三冗”概括为“冗吏”、“冗兵”、“冗费”。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黄袍加身后的第一个重大政治举措就是解除禁军、宿将的兵权而归中央,在独拿兵权的同时,奉行养兵政策。《宋史》记载:“天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十,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十.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十,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十;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十.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十,视前所募兵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益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荣华马步六十六万三千云。”,国家豢养如此庞大的常备军,其财政压力可想而 知。宋太祖本人也有所预料,他曾言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亦!”(“宋史纪事本末”)。

在冗兵的同时,又出现了冗官之弊,“以士大夫治天下”,实施文官政治,乃宋有别于前朝的又一政策。这一政策与收兵权、抑武将的方略具有内在联系。文官替代武将主持地方大政,乃至军政大权遂成制度。而北宋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更以科举、恩荫两途大量吸收,造成官员数量倍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据何忠礼先生考证,英宗治平元年,人口总数28823252,官员数24000,占0.84%。

豢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支撑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经费开支之巨大不难想见,冗费之弊也在所难免。汪圣铎先生的著作“两宋财政史”有其财政收支有精确的考证和统计,可以参考。

全面观之,造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主要在于冗兵。实行募兵制度、豢养数量众多的常备军,对内虽可弥乱,对外却不能御侮,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又使军费开支居高不下,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至于实施科举制度,广罗人才,无疑是政治开明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但由于择焉不精,泥沙惧下,加上思荫、恩赐太滥,既导致了食禄阶层的不断膨胀,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财政负担的加重,势必促使暴敛苛政的实施。因此赵宋建国以后,经济较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百姓的生活也富庶得多,但还是常常处于巨大压力,不堪暴敛的困境中。

总之,冗兵加上冗官,带来了冗费,造成了兵弱、财匮、民困,成了长期困扰北宋政治的一大难题,尽管不少有识之士锐意改革,如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在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和保守势力的阻挠下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使得宋朝的“积贫”、“积弱”,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种下了被异族武力颠覆的种子。

钱穆是宋朝“积贫积弱说”的始作俑者,的确,他在《国史大纲》中说:“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破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故事成语

反映赵匡胤陈桥兵变事件的成语应该是“黄袍加身”。

故事梗概:五代十国时的后周时期,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率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兵至陈桥驿旋被其部将将象征着帝王之尊的黄袍披于其身,拥立为帝。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称北宋。

杯酒释兵权

拼音:[ 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

释义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

详细释义

【解释】: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436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据报道,75年后有一颗名为“中子星”产生的“超新星”将会撞击地球。全人类会毁灭。人类正在设计建设飞 科学家采用百年前照片重现超新星爆炸/图下一篇:法国的建国是多少年?法国在历史上标志性事件是多少年发生的 法国的近现代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