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诸葛亮辅佐哪个皇帝最厉害 铺左刘邦的历史人物是哪些

导语:诸葛亮辅佐刘备最厉害,他被誉为千古奇才,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在历史上,刘备的左辅人物有刘禅、刘禅的母亲、刘禅的后妃等。

目录导航:

  1. 诸葛亮辅佐哪个皇帝最厉害
  2. 西汉,西汉王朝辅佐刘邦上位的三杰分别是谁
  3. 刘邦天授之才
  4. 刘邦首席大谋士
  5. 刘邦的著名谋臣
  6. 陈平是谁举荐刘邦的
  7. 刘邦的三大主将
  8. 哪个大臣辅佐皇帝最多
  9. 辅佐朱元璋的五个人是谁
诸葛亮辅佐哪个皇帝最厉害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那一年,诸葛亮在茅庐内悠哉悠哉如是说,然后不急不慢的起床,而门外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已等候多时,这是他们第三次求见诸葛亮,彼时的刘备处于怀疑人生阶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顶着刘皇叔的名号,实际上这乱世里没有几个人买他的账,他需要一位谋士来辅佐他,而这个人,他选择了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次谦卑求见终让诸葛亮为他出山,自此,后世留下了“三顾茅庐”的美谈,留下“隆中对”的经典。刘备与诸葛亮这对组合,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热议,称赞的有许多,酸他们的也有不少,有人认为是刘备成全了诸葛亮,因为如果没有刘备的信任和放心,诸葛亮不可能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三国史上留名。

诸葛亮得遇刘备才活成了一个传奇,倘若换个时代,换个主公,诸葛亮未必还能声名大噪,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诸葛亮生于秦末,他辅佐的是项羽,他还能书写辉煌吗?刘邦是不是会被项羽打败呢?答案是否定的。

项羽是无数男儿心中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这一点,无论是千年前还是放在现在,都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位西楚霸王,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却不具备安邦定国治天下的能力,他是难得的将帅之才,却不是最好的君王之选,尤其是和刘邦相比,谁更适合君临天下,不必多说,答案一目了然。如果诸葛亮辅佐项羽,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为何?因为诸葛亮他适合辅佐君王之人,而不是将帅之才,项羽骨子里轻视谋士,这一点从历史里可见一斑——韩信,范增都离开了他。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不得不承认,项羽的确不善纳谏,他骨子里的杀伐决断,不容人轻易改变。

如果诸葛亮在他身边,别的不说,就项羽爱屠城一事,他们就会起冲突, 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光有记载的项羽起义军的大屠杀,就有六次——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好不容易放弃。这些杀戮,全部都是在项羽战胜之后的屠城与杀降,今天听来犹觉得骇人听闻,何况当时?

如果诸葛亮在项羽身边,怕是在他心里,项羽是如同恶魔一般的存在,当项羽大手一挥,下令屠城之时,诸葛亮心里对他的失望也是无以复加的。

再者,项羽和关羽的个性很是相像,他们都是威震华夏的将军,在军事上都各执己见,参照关云长对诸葛亮的态度,大概也能推测出倘若诸葛亮成为了项羽的手下,项羽是个什么态度。从三顾茅庐起,关羽就不待见诸葛亮,若不是顾及刘备,以关二爷火爆的脾气,第一次请不出诸葛亮,他就没有想来第二次了;在之后,由于诸葛亮是谋士,属于不能去前方冲锋陷阵,只能在后方运筹帷幄的类型,关羽心里的轻视又多了几分,因为在他的眼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更何况,明明挥刀杀敌的是自己,可大哥刘备却总是对诸葛亮更另眼相看。关羽对诸葛亮虽然心中不满,但是面子上一直还是过得去的,这一点,他比项羽强,毕竟他上头也还有个刘备,不看僧面看佛面,若是换做项羽,不喜欢就直接会摆在明面上,因为在项羽的上头并没有一个需要顾及的刘备,或者有,他也会无视。

综合以上情况,如果诸葛亮辅佐的是项羽,书写辉煌是不可能了的,而刘邦的命运,也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诸葛亮而改变,因为,诸葛亮的才华智谋还没有开始运用,就很有可能被项羽强行封杀,不等刘邦费力气,这位强大的对手就被自家主公先坑了。

诸葛亮的传奇,是不容复制的,因为他一生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时代,被他所选择的人决定了,就像是精心准备一道佳肴,材料,火候都必须到位,哪一步没有到位都不行,这是他的幸运,或许,也是他的不幸,不过这些,都随着时间如烟散去了,千载悠悠徒留一声叹息

西汉,西汉王朝辅佐刘邦上位的三杰分别是谁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贤才良将被世人称为是汉初三杰。张良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他屡次在刘邦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为其出谋划策,使其转危为安。

当初刘邦身陷鸿门宴,是他为刘邦献上良策,疏通项伯,使得刘邦能够在虎口脱险。

在楚汉之争中,也是他凭着出色的计谋,让刘邦一步步取得胜利,君临天下。

刘邦于沛县起义之时,萧何就已在其身边辅佐。

萧何心思机敏,对律令非常有研究。在刘邦占领咸阳后,他接受了咸阳所有的律令等文书,这在日后的楚汉之争中,给了刘邦很大的帮助。

萧何有很强的政治手腕,在刘邦与萧何决一死战之时,是萧何保证了刘邦后方的供给和稳定,对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有重要作用。

韩信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武将。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华,是常胜将军。在楚汉之争中,是萧何指挥有方,大破楚军,并将项羽围困。

也是他命人吟唱楚歌,动摇楚军军心,使楚军不战而逃。所以,韩信为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三杰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登上帝位的关键人物。

刘邦天授之才

【原文1】

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翻译】

楚王景驹驻居留地,沛公刘邦前往归附。张良也聚集青年一百余人,打算去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就归属了他,刘邦授给张良掌厩将之职。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非常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道:“沛公是天授之人吧!”于是便留下来不再他往。

【解析】

这里讲了刘邦的“帝王天授之才”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纳贤策”,刘邦认可张良的能力,只要张良提出“计策”,刘邦都会采用。“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这里《资治通鉴》用的是春秋笔法,隐藏的含义就是刘邦本质上是听不懂张良的什么《太公兵法》,对此也不感兴趣,但刘邦赏识张良,所以才常常采用他的计策,这就是刘邦极具智慧的一点:我虽然不懂你的专业,但我确定你人是靠谱的,所以我就采用你专业的计策,因此张良评价刘邦是“殆天授”。对张良来讲只有刘邦可以给他成就自己理想的机会。

大家之所以了解张良是因为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但实际上,张良本身出自韩国三代相国之家,家世背景非常显赫,有得授《太公兵法》,之前还策划过刺杀秦始皇帝,这些都是刘邦认可张良的前提条件。

【原文2】

沛公与良俱见景驹,欲请兵以攻丰。时章邯司马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翻译】

刘邦与张良一起去进见景驹,想请求借兵反攻丰邑。这时秦将章邯的向北占领楚的土地,屠城相地,抵达砀地。东阳人宁君、刘邦随即领兵西进,在萧县的西面与秦军交锋,但因出战失利而退回,收拢兵力聚集在留地。到了二月,刘邦等人攻打砀,历时三日,攻克了该城,收编了砀的降兵,得六千人,与以前的兵力汇合一处,达九千人。三月,刘邦等又率军攻打下邑,克复后,回击丰,却仍然未能攻下。

【解析】

这个时候的刘邦还只是个小小的“沛公”,谁实力强就去依附谁,自然也是受制于人。刘邦想要借兵自然也要做点成绩出来。向西与秦兵交战,虽失利而能收拢兵力,攻克城池收编降兵都是扩充实力,培养嫡系部将的最好方式。毕竟刘邦的

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刘邦首席大谋士

汉高祖刘邦首席大谋士是张良。与韩信、萧何史称为“西汉三杰”。张良是韩国的贵公子,沦落为逃亡之人,后辅佐刘邦得天下,功成而身退。从张良的祖父起,张氏一族就是韩国的重臣。秦灭六国之后,张良流落他乡,对秦朝有着极大的怨恨,参与过刺杀秦王,失败之后,偶遇了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一书。经过多年的研习,终得兵法之道,刘邦拜请张良为谋臣,共同反秦,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被称帝王师,封万户侯,应列谋士第一。

萧何随不以计谋长,但忠厚坚定,是建国功臣第一。何况他采编户籍,立法度,开汉家天下及后世法律先河,又有辅佐惠帝,稳定天下,计杀韩信,故而当之无愧的相国地位,算是谋士,其功绩不在张良之下。

刘邦临终,吕后问相,第一萧何,之后是曹参(建国功劳第二),再后是王陵,辅以陈平。实际上吕后也是这样执行的。

因此,曹、王、陈不能不在谋士中占一席地位;叔孙通的最大功绩在于确定礼制,算一个;刘敬(娄敬)劝说刘邦定都长安的功劳不能不记,也算一个;周勃与陈平并列丞相,且有灭吕兴汉的功劳,虽然以武功见长,但谋略也不缺。

《史记》中列入“世家”的只有肖、曹、张、陈、周这几人。正儿八经谋士就是张良和陈平。萧何不算“谋士”。

算优秀文臣而已。其他将领,有谋略之才的,不等于是谋士。难道韩信能叫著名谋士或军师。岂不是笑话。另:韩信手下有李左车以及蒯通。也是著名谋士。也算刘邦阵营的。算刘邦“下级的下级”。

刘邦的著名谋臣

刘邦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曹参、周勃、王陵、张苍、郦食其、陆贾、周昌等。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

陈平是谁举荐刘邦的

魏无知在刘邦面前极力引荐陈平。

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陈平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在亡秦灭楚、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谋士角色。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又韬光养晦,力撑危局,联合亲刘势力,诛灭吕氏外戚,维护了汉初的统一局面。在秦汉之际群英荟萃的灿烂星河中,陈平无疑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智慧之星。

陈平是张良举荐给刘邦的,张良访韩信时,告诉韩信出走的路线,让他走陈仓小道,通行证找陈平去开,那个时候陈平就吃里扒外了。陈平是个老猾头,早就看出顶羽成不了大事,早晚必被刘邦灭掉,所以身在楚营,一直为汉王做事,等乘乱弃楚投汉后,也就水到渠成的成了刘邦的一个重要谋士。

刘邦的三大主将

张良、萧何与韩信。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韩信,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

刘邦三大主将分别是韩信,樊哙,周勃。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樊哙。樊哙,一如既往的是刘季的贴身好兄弟,忠心耿耿追随他踏上征战之路。

周勃。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刘邦也就是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哪个大臣辅佐皇帝最多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辅佐朱元璋的五个人是谁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邓愈——建国前病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世代镇守云南。

康茂才——病死军中。

郭英——老病而终。

这五个人分别是谋士刘基、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以及汤和。如果没有这五个的帮助以及辅佐的话,朱元璋很难成就大业。

第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谋士刘基,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伯温。

第二个就是徐达,他是一个武将,也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第三个人就是常遇春,可以说他是对朱元璋最为忠心的一个,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明朝最为著名的开国名将。

第四位就是就是李文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也算是一个著名的谋臣和武将

第五位就是汤和,他和朱元璋的出身很是相同,都是在贫苦农民的家庭中长大,而他与朱元璋还是同乡,而他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大将,并且能力很是出众,他一生征战沙场无数,并且每一次都是大战告捷。而朱元璋也很是器重他

于一个人成功路上遇到的人,在成功学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一个人的成功需要遇到四种人,即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小人的责难和个人的努力。在这四类人中,高人和贵人的帮助之所以排在前面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两类人在通往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尤为重要,甚至有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迷茫时,有时周围人一句明智的话可以打破迷宫,让人豁然开朗,重拾信心。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是一位才华横溢、视野开阔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在他从一个放牛的穷苦孩子到开国皇帝这一路的艰难历程中,也遇到了五位改变他一生的贵人。其中,第三个是亲自拜访后才答应出山帮助他的,第五个任凭他花费努力请也请不动。这五个人是谁呢?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的这五个人的故事。

第一名:汤和

可以说,汤和是改变朱元璋人生轨迹的人也不为过,对朱元璋能够建立明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352年,汤和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进行效力,因为作战英勇有胆有谋被郭子兴封为千户。这时,在他开始慢慢发迹时,也不忘邀请儿时的玩伴朱元璋来一同参军。然而,朱元璋对此却忧心忡忡,犹豫不决,一时之间难以拿定主意。

为什么呢,朱元璋当时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他怕啊,担心起义军随时会被镇压失败,这可是大罪,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姓名。二是贪图皇觉寺的和平安宁,在庙里安稳地当个和尚,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这可比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参军要安全多了。汤和的这封信彻底打破了他安逸的生活。

但是,这一切由不得朱元璋做更多的思考,很快就有人得知了汤和给他写信的内容,就想向官府告发他。无奈之下,他迅速投笔从戎,迈出了白手起家建立明帝国的第一步。可以说,没有汤和,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第二名:李善长

李善长博学多才,学贯古今,是一个不多得的人才,朱元璋后来无论是在战争时还是在建立明朝后,军机要事或是治国理政,在很多方面都积极采取李善长的意见。

在他投奔朱元璋后,朱元璋非常爱戴他的才能。当时刚刚立足的朱元璋也很迷茫,还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想的也只是在诸多的起义军中谋得一席之地而已。

为此,他问李善长:“天下大乱,何时才能安定?”李善长听闻后,就借机给他讲汉高祖刘邦的故事,说刘邦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靠着白手起家,刚开始在各路义军中,只能算是极小的一股力量。但是刘邦却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本领,那便是能够知人善任,并且举贤任能,而且靠此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用五年时间平定天下,打败了当时远强于他的项羽。

他说:“上位,你和刘邦是老乡,我看你的家乡充满了帝王之气,如果你能以刘邦为榜样,那么相信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你一定要缓缓积蓄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军队不断变得强大,这样就能不断在诸多起义军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平定天下。”

李善长的这一番话,让朱元璋立下了远大的目标,最终树立了终其一生的榜样。从此,朱元璋按照这一目标,爱惜人才,选贤任能,不断积蓄力量,最终平定天下,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大明帝国。

第三名:朱升

1358年,朱元璋就攻打婺源,虽然损兵折将,却一直无法攻克,这使得朱元璋非常焦虑不安。后来,他听他帐下的将军邓愈说,在当地有个很有才华的隐士,名叫朱升,饱含诗书,满腹经纶,就在此地隐居,大有当年诸葛亮隐居卧龙岗的风范,如果朱元璋想要攻取此地,不妨去请他出山。

朱元璋听后,便立即隐姓埋名前去私访,亲自探望朱升,并问取天下之计。朱升得知朱元璋来意后,便给他提出了三条策略,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劝他默默壮大自己的力量,不要急于一时的虚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朱元璋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囤积了数万石粮草,为争霸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曾称赞说:“朱升九字定江山”。

后来,在潘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与陈友谅陷入胶着状态。朱升又为朱元璋献出了一计奇策。朱元璋采纳后,一举击败陈友谅,决定了江南的归属。

第四名:刘伯温

在历史上,刘伯温也是一个颇具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后世的人常把他与诸葛亮相比,并将两人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1360年,陈友谅攻克太平,率数十万大军东进。此时的朱元璋,无论是战舰数量,还是兵力搭配,都与陈友谅的对手相去甚远。为此,有大臣劝朱元璋投降,也有人说避其锋芒,退守中山。

在大家一时都束手无策之际,朱元璋最终想到的还是向刘伯温请教计谋,他恭敬地把刘伯温请进密室,向他请教以后自己的部队该何去何从。刘伯温根据自己的见解,向朱元璋详细地分析了双方利弊,他主张设计以奇兵战胜敌人,然后一举击败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成就最终的大业。

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就采纳了刘伯温的策略。他首先利用康茂才假装投降陈友谅,然后在潘阳湖通过巧妙与顽强的作战安排,最终粉碎了陈友谅的大军,并一举成为了成为江南地区真正的主宰,为了取得天下立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称帝路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人。

第五名:叶兑

叶兑,想必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但是在历史上,叶兑这个人却是个精通天文、地理、占卜的器材,在很多方面都极具天赋。但是他一向闲云野鹤,不愿入朝做官,只愿做一个山中的布衣隐士。因此,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导致他的名气远也不如刘伯温等人响亮。但不得不说,叶兑确实是一个大才,并对朱元璋的事业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1362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南激战时,北方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突然向朱元璋求援。原来,刘福通在元朝的疯狂反攻下被困在安丰城内,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此时,如果刘福通不敌战败,朱元璋就会失去江北的屏障,那么他将会直接面对元军前方部队的进攻。

这个时候,从兵力来看,他的实力是要比陈友谅的部队弱的。如果他兵分两路,分出一部分人马前去救援刘福通,那么他将有可能会收到陈友谅的偷袭,那个时候就是会被元朝部队与陈友谅两面夹击,使自己的部队处于危险的境地,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很多朱元璋帐下的谋士都不建议救援。

但是,当时的朱元璋却坚持自己的意见,选择前去分兵救援。然而,就在朱元璋率领部队救援赶到之前,安丰已被攻破,刘福通也在这场战斗中不幸身亡。就这样,最坏的情况出现了,陈友谅也找准机会率军进攻朱元璋的后方,形势十分危急。为了稳住元军,朱元璋派使节重金结交,想谋得缓和的余地。这时,叶兑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为了使天下尽快平定,他向朱元璋进言,让朱元璋劝他不要接受元朝的册封,并写下著名的《武事一纲三目》这份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叶兑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告诉朱元璋如何抵抗元军,如何平定张士诚、方国珍,如何攻占福建和两广,均提供了堪称深谋远略式的计策,其中每一步,都写下了可大加利用的谋略和奇谋。

朱元璋看后,连连大呼“叶兑真是奇才啊!”,这封信也让他如拨云见日一般,所有的疑云与忧虑全都一扫而光。随后朱元璋按照叶堆的策略,逐渐消灭了张士诚,并将南方其余的割据势力也全部消灭。朱元璋极为欣赏叶兑的才华,想让他为自己效力。然而,叶队却不肯出山,只想归隐田园。朱元璋几次邀请,叶兑最终选择了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一生从未做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516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隋朝对历史发展有哪些巨大贡献 隋朝统一的历史功绩下一篇:鳌拜忠诚如狗,为何康熙还要执意铲除他 康熙杀鳌拜历史解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