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康熙庚戍年是哪一年 历史上康熙想攻打日本吗

导语:康熙庚戍年是哪一年 历史上康熙想攻打日本吗

目录导航:

  1. 康熙庚戍年是哪一年
  2. 康熙评价日本原文
  3. 闯关东的原因
  4. 康熙对外实行什么政策
  5. 康熙为什么不引进西方科技
康熙庚戍年是哪一年

康熙庚戌年是公元1670年,康熙生于1654年,庚戌年时是16岁。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清朝使用该年号从康熙元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共六十一年时间,这算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了。

康熙庚戌年是公元1670年。

1670年,清康熙九年;日本宽文十年,庚戌年(狗年)。

康熙九年(庚戌)

正月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八月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公元1670年,明永历二十四年;清康熙九年;庚戌年(狗年)。

1670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解除入侵荷兰的后顾之忧,与英王查理二世签订了针对荷兰的秘密条约,还收买和笼络荷兰东面的统治者科隆大主教和蒙斯特主教,让他们不要反对自己的行动。然后路易十四开始在法国动员力量,组建了一支12万人的大军,准备进攻荷兰。

康熙评价日本原文

康熙多次评论日本人。他并不叫他们为日本国,而只叫“倭子国”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虽然康熙如此评价日本为卑贱的“倭子国”,但“倭子国”日本反而对康熙极为敬重,尊康熙为“上国圣人”,甚至将康熙的《圣谕》翻译过去当宝书读,因为清朝在康熙的手上成为东亚世界的强国,而日本是最崇拜强者的。

闯关东的原因

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叫闯关东。

闯关东的原因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山东等地的百姓闯关东,固然有清廷移民实边政策以及东北自然经济的吸引力,但更大的驱动力是华北自然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动荡不安,把破产农民、难民推到东北谋生。

一:关东一词的由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大的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被高大的长城城墙所隔开,关内百姓(主要是山东、河北、直隶地区)进入关外大多只能走山海关东门,因此也就把关外地区叫做关东。

二:闯关东的诞生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满洲军队在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

早期的满洲贵族统治者自己都不相信凭借几十万满洲军队就能统治亿万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做好了随时撤回关外的准备。为了防止被人数众多的汉人进入自己的发迹地同化自己,于是明令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关外开垦、淘金。要进入关外,就要越过长城,突破满族统治者的封锁(当时私自越关是要被杀头的),因此也就有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闯关东一说。

三: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1: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2:旗人入关后,造成了东北地区边境防守力量的薄弱,给了沙俄人可乘之机,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片东北领土被俄国人蚕食,为了抵御沙俄,清政府放开关禁,鼓励百姓去关外垦荒,造成人口大量向关外迁移,此时虽不用在闯关了,但闯关东一词已经口耳相传下来,因此以后的人把去关外地区谋生都叫做闯关东。

3: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四:闯关东的历史意义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1、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被社会压榨太厉害,被迫迁移。

2、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至于为什么闯关东,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两个字,土地。

战乱、洪灾、这就是所谓的天灾人祸,使得山东河北这一带的百姓,过得非常艰苦。尤其是黄河的常年改道,使得百姓们耕地经常莫名其妙的就被冲毁了。没有土地,他们就活不下去。

反观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分布着极少量的人口,而且大部分土地都可以进行耕种工作。

除了农业基础以外,关东地区还有很多珍贵的产物,像鹿茸、野参、黄金、貂皮、鹿茸等,这些资源无疑让处于困境中的群众看到了希望。

而且山东地区和关东是隔海而望,走海路的话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公里左右(很大一部分山东人选择的路线)。陆路只需要绕过渤海以及穿越山海关,就可以到达广袤的关东,在实际“操作”层面比较容易实现。

为了生存,闯关东自然是理所当然。

熟悉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战火不断,作为普通老百姓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吃饱穿暖了,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里,能够保住性命平安活下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而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省,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活命只能选择外出讨生活,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去东北,为什么呢?

差不多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土地政策也得到了一步一步的改革,尤其在东北这片苦寒的,但是地大物博的地方,就出现了很多无主土地,而且这一代的土地相对来说还非常肥沃,这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活下去的希望,只要有机会出去,肯定会选择苦寒的东北,为家人博得一线生机。

这就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山东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也是这个原因让关东地区逐渐变得富饶兴旺了起来,很多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为这一地区解放前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闯关东”是守土安命的山东人为了“稻粮谋”掀起“移民运动。清朝山东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压力过重,造成农业危机。视为“龙脉”之地的关东地区,土地宽广、人口稀少, 吸引了众多山东人违禁“闯关东”。

为何闯关东

1、“龙脉之地”不可侵犯

1644年,清兵入关以后,就将关东划为禁区,禁止关内人涉足,黑土地是“龙兴之地”,“龙脉”不可侵犯,一切都得原封不动的保留着。之后康熙、雍正年间政策略有松动,直到1860年,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民开放。

2、人地矛盾,农业危机

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经济凋敝,人口损失惨重,百姓流亡十之六七。清政府召集流民,取消“三饷”、“加派”等,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实行“摊丁入亩”等政策 使得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

清朝政府一直鼓励垦荒,但是当山东地区宜垦地基本已经垦殖完毕时,人口还在无节制的增长,现有耕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很多人无地可种,无粮可食。

3、环境变迁,黄河改道

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东地区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4024次。光绪初年发生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大旱灾,称为“丁戊奇荒”,造成饿殍千万人以上。

咸丰五年(1855年)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黄河断堤改道,滔滔黄河水改道北流,结束了南宋以来黄河南流700多年的历史。改道后的新河道常年泛滥,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地盐碱化,大批农民因此破产。

总之一句话,朝廷不让去的情况下,为了不饿死,必须要去“闯一闯”!

山东特色“闯关东”

“闯关东”逐渐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在齐鲁大地传承、沉淀、积累。流民扎根山东,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在胶东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

康熙对外实行什么政策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是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

这一政策致使赴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

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康熙为什么不引进西方科技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对科学、数学等的无知,所以他不能从根本上明白这些内容潜在的巨大能量,也就不可能真正的引进物理、数学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其实,从康熙皇帝当年朱笔批注也可以看出,他写的文章在道理和文采上都比较普通,而且书法非常的平庸,但是他对中国典籍和哲学的熟悉弥补了不足。

相对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无知,他对传统文化颇为熟悉。因为归根结底,康熙是皇帝,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传统文化了解治乱兴衰的道理,不要重蹈覆辙,甚至青出于蓝,所以他大量的时间在研读传统文化上,由于研习深度较深,自然也就明白传统文化对统治天下的控制力。

康熙作为康雍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曾经积极学习外来事物的领导人,但是由于几千年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的封建思维导致康熙及后来的皇帝都没有觉得中原会被全面超越的可能。

而十五世纪开始西方文明由于小国之间战争不断,火器开始快速进步,科技,经济全面超越东方,导致了落后。

因为康熙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大清国发展近代科学文明,他只是将欧洲文明锁进自己的房间,空闲的时候一个人偷着乐,并没有将自己的个人爱好转化为国家意志。

而沙皇彼得恰恰相反,他把对欧洲文明的狂热转化成国家意志,使俄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奠定了“欧洲宪兵”的基础。

彼得改革

其实这也不能怪康熙,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首先考虑的是要稳定自己的统治,所以还是走中国历代王朝的老一套,以儒家为根本,实行愚民手段,但近代科学却是要开启民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30岁之前的康熙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无论是他年少时的权臣鳌拜,还是成年后的藩王吴三桂,都是他的劲敌。

何况,他还要提防民间的反清势力,毕竟汉人是聪明的,一旦民间掌握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想要推翻大清的统治,分分钟的事。

康熙虽然热衷于学习西方科学,但在内心深处,他对西学的态度比较复杂,甚至将其视为娱乐消遣的东西。对此,康熙曾这样说道:“天文历算,为王朝定鼎制历之所需;西洋铳炮军器,为护卫王朝‘百年之国祚’之所需;钟表器物,则为圣躬赏玩之所需。”

二是如前所述,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的初衷是处理政务的需要,更深处讲,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其实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愚民之治”,在康熙眼里,他认为老百姓不需要掌握什么科学知识,只要当皇帝懂了就行,如果老百姓懂了就会威胁到清代统治。

清代入关后,清代无论文化还是科技都不如汉族,但为了统治,清代还得重用汉官,也不得不用汉制,在汉人眼里就是蛮夷。而打破以前不符合的制度,就需要用西方科学。

而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后,他只是把这种西方科技当作一种统治手段而已。因为清代西方传教士可不光是教天文历法,他们主要任务是传教。当教皇让中国人不能祭拜孔后,康熙就非常生气,他认为这是邪教行为,因此康熙下令禁止西洋人传教。从这一方面看,也不可能向全国推广西方科技。

康熙虽然学习天文数学,实际上也只知皮毛,并没意识到这些对中国发展重要作用。而且康熙对西方的解剖学,认为都是伤风化的东西,不能全民学。由此,康熙在西方科技上,他认为有用,但受当时传统影响也不无法在全国推广,他只是当成个人爱好而已,并没有当成治国技能。

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后来的皇帝,都不可能接触西方事物,这一点与日本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965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三国各集团的主要人物 三国孙坚集团人物下一篇:历史雍正是怎么继位 雍正历史怎么复习语文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