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六尺巷诗原文及译文 乾隆时期的历史记载古文

导语:《六尺巷诗原文及译文》是乾隆时期的历史记载古文,描绘了古代六尺巷的景色和人情。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了六尺巷的繁华和独特的韵味。同时,通过对诗歌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情感。本文将为你带来这篇古文的原文和译文,让你领略六尺巷的美丽。

目录导航:

  1. 六尺巷诗原文及译文
  2. 古代乾隆年制怎么写
  3. "上医治国"的古文原文是什么
  4. 六尺巷的故事原文
六尺巷诗原文及译文

原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清.张英

译文:

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诗作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

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老管家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叶秀才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张家管家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明朝的大学士张英老家的人和邻居因地基问题起了争执,他家人给他写信想让他给地方官发句话。结果张英给家人回了一首诗。

原文: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译文: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礼让,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

古代乾隆年制怎么写

大清乾隆年制的15种写法为:

1.“乾隆”: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六年(1795年);

2.“乾隆年”: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六年(1795年);

3.“乾隆元年”:乾隆元年(1736年);

4.“乾隆正月”:乾隆元年正月(1736年1月);

5.“乾隆正月初一”:乾隆元年正月初一(1736年1月1日);

6.“乾隆十六年”:乾隆十六年(1795年);

7.“乾隆十六年正月”:乾隆十六年正月(1795年1月);

8.“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一”: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一(1795年1月1日);

9.“乾隆元”:乾隆元年(1736年);

10.“乾隆元正月”:乾隆元年正月(1736年1月);

11.“乾隆元正月初一”:乾隆元年正月初一(1736年1月1日);

12.“乾隆十六”:乾隆十六年(1795年);

13.“乾隆十六正月”:乾隆十六年正月(1795年1月);

14.“乾隆十六正月初一”: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一(1795年1月1日);

15.“乾隆年间”: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六年(1795年)。

"上医治国"的古文原文是什么

上医治国,治未病之病。中医治人,治欲病之病。下医治病,治已病之病。

该句可能出自《东周列国志》,但具体来源已经不可考。

详细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医生治理国家,治理的是还未出现的问题;中等医生治疗心灵,治理的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下等医生只能治疗疾病。治理的是已经出现的问题。

上医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国家呢,也就是个中宇宙。

中医所参详的是宇宙万物生长消灭,将这个规律对应于人身,所以中医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规律下的平衡,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这样的话,懂医理的人,具备了基本哲学思辨的能力,与治理国家的基本能力是一致的。

另外一点,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人的身病与心病都与外在条件有关。所谓仓禀足知礼仪,衣食足知廉耻。鲁迅看到中国人愚昧麻木,深受触动,弃医从文。他当时的话大意是“把人医得牛一样壮,不过劳碌挨刀的下场”。也就是说,人的头脑充足、心灵清明、品格端正,这些比肌肉发达更可贵。可是,无论是一个高明的病理学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都只是治一人一身一事。如果能求得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文明的进步,那受益得福的将是亿兆黎民。这才是更上层的医生。“医生”啊,兄弟!你明白吗?医人的生,医人的一生,医众人的一生啊!

这就是古代中医的抱负。

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正是基于这个立意而从反角度而言的。

六尺巷的故事原文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据说有两家因盖房屋引发矛盾,各不相让,导致房屋无法继续盖下去。其中一家写信告知其在京城当官的儿子。儿子得知后,回信说:来信只为三尺墙,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又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接信后,双方都深受感动,冰释前嫌,各让三尺,形成今六尺巷。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一个张姓人家,有人在朝里为官,名叫张英,这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

这一年,老家和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的事情闹了起来,后来张家人,给张英修书一封,要求主持公道。

吴英见信后赶紧回信,上书: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立马让出三尺来,吴家也让出三吃,这就是有名的三尺巷的故事。

故事发在安徽桐城的康熙年间。有条长不过100米,宽不过2米的小巷子叫六尺巷。最初六尺巷就是一堵墙,住着当地两个大户人家,一家姓张一家姓吴。因为宅基地两家人闹上县衙门。而张家在北京的礼部尚书张英收到老家来的急信后,回复给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人豁然开朗,向后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而来!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汉何仿。

万里长城今悠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本故事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多占用一点地基能有何用呢?多让他一点也没有什么?

秦始皇修筑的长里长城,他死后也没能带走,他也没有长活着,这说明一个问题,东西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教育人要大度,不要贪财。

相传清朝桐城地区,有一吴姓乡绅与张英宰相是邻居,吴家准备做新房,地基压过了两家的地契地,张英家人即赋书当朝宰相,诉说事情原委,张英后来写了封家书回来,内容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让自家退后三尺,后吴姓乡绅也觉得不好意思,也向右退了三尺,六尺巷的故事由此传了下来。

六尺巷也叫仁义胡同,话说明朝年间礼部尚书何塘收到一封家书,信上说邻居盖房将地基挖到自家院子里了,让何塘给主持公道,何塘回书一封:千里送信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收到何塘家书,立马给邻居让了三尺地基,邻居一看朝廷一品大员亲属都让了三尺,自己也将地基挪了三尺,之后就有了六尺巷,时间长了人们就将六尺巷改叫仁义胡同了。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突然接到老家的书信。信中说,邻居吴家在建造房屋时,想要占用他家的宅基地,家人上诉到县衙。因吴家也有人为官,县官难以定夺。张英得知后,立马提诗回复,居然留下了千古美名。

在安徽桐城,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家毗邻而居。由于张英常年在朝中为官,平日里与老家家人都以书信往来。

这天,张英收到老家的一封急信,打开一看,上面说,邻居吴家修建房屋,想要占用张家宅基地二尺。张家不同意,就把此事禀明官府。

县官犯了难,张家的张英是朝廷大官,可吴家也有人在朝为官,官衔都比他大,横竖都得罪不起,索性就拖着不办。

张家人见县官迟迟没有处理,眼看吴家的屋子就要造到自己地界了,赶紧修书一封给张英,让他来定夺。

张英了解了事情原委后,沉吟了一下,立马提笔回复。

很快,张家人就收到了回信,信中张英以一首诗做了回复:“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本是书香世家,众人看后信后,顿时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张家主动让地三尺的事情,不久就到吴家人耳中,吴家在朝为官的官员,听说张英如此大度礼让,又羞愧又佩服,便让家人也让出三尺宅基地来。

于是,张、吴两家各自让出的三尺地,成为桐城赫赫有名的“六尺巷”,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历史上的张英官拜一品大学士,是康熙朝的重臣,被誉为“汉人宰相”,他的才华和胸襟,不仅留下了六尺巷的佳话,更言传身教到自己子辈。

张英的大儿子张廷瓒曾以二甲第二名中了进士,之后成为侍读学士,陪伴康熙皇帝读书。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不然他的成就,或许能超过他的弟弟们。

张英的二儿子张廷玉,也是最有名、最出类拔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身受器重,更是死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三儿子张廷璐是康熙五十七年的榜眼,在雍正初年,担任河南学政期间,遭遇到封丘县罢考事件而被罢官,但二哥张廷玉的举荐下,重新被雍正启用,同样成为历经三朝的汉臣。

张家父子载誉清廷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言传身教的家庭力量。一个卓有远见的父亲,必是胸襟豁达之人,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与人为善的谦让,并不是软弱,而是礼貌与尊重。

以德服人,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无论是对自己的子女,还是他人都是如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9137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韩国一共有多少个城市 韩国统计局历史下一篇:怎么在电视上看泰剧 泰国有历史剧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