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唐太宗历史功过 唐太宗人物历史事件全面点

导语:唐太宗,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取得了众多的功绩,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同时,他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倡科举制度,推动了唐朝的文化繁荣。然而,他也有一些过失,比如对宦官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宦官势力的膨胀。但总体来说,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历史功过
  2. 唐三藏主要事迹概括
  3.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唐太宗历史功过

李世民继立为帝,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在位期间,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功:

1、协助高祖李渊统一了中国,在统一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2、施行无为而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隋末大乱世中恢复经济和生产力,最终实现“贞观之治”;

3、施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与周边民族政权保持良好关系,使唐朝成为当时的一个世界性帝国。

过:

1、肆意篡改历史记录,贬低隋文帝,隋炀帝和唐高祖李渊的形象,使后世难以看清历史真相;

2、为人迷信,妄想长生不老;

3、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魏征死后听信谗言,甚至毁了魏征的碑文。

1、功: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过:

(1)修改历史疑云: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 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如始皇帝一般吞服丹药,迷信长生,最后死于吞金;重名声而轻实利,和亲入藏,传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吐蕃成唐朝大患,终唐一代,到宋,掠夺财富子民无数。

唐三藏主要事迹概括

唐三藏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唐三藏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唐三藏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

武德五年(622年),唐三藏于成都受具足戒。后唐三藏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贞观元年(627年)唐三藏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唐三藏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唐三藏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唐三藏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玄奘,602年到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 ,其先颍川人 ,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

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1、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作为给皇帝挑错的人魏征与李世民之间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这位大臣也更是让李世民爱恨交加。

2、魏征“敢说话”,面对皇帝从不胆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着玄武门事变而夺来的。在李渊打天下时李世民可谓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劳,可是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为太子。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活没少干却没当上太子,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李世民便与李建成开始明争暗斗抢夺太子之位。最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件,杀死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而魏征原来正是李建成的手下,也没少给李建成出谋划策。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还不想杀死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只想在政治上压住李世民。

3、玄武门事件过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密,曾经李建成手下有个叫魏征的人,曾经向李建成建议要杀掉秦王即李世民,李世民便问魏征:“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却直言不讳的答道:“倘若当时太子肯听我的话,也不会发生现在的事了。”李世民觉得魏征说话很直爽,便没有计较。由此可见魏征这个人的胆量,当然魏征遇到了明主李世民,否则也不会在说了这番话之后还安然无恙。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唐太宗李世民与其贤臣魏征的故事有很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这几个故事:唐太宗捂死鹞鹰、魏征直言纳谏两个故事。唐太宗是一个传奇人物,不仅骁勇善战,还颇有计谋。而魏征人虽有才,但曾效忠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李世民爱才惜才,十分器重魏征。魏征是一名谏官,不仅有才,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当然这并非羞辱,只是他盼李世民做一代明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953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琥珀和葡萄石哪里产的最好 波兰专家称寻获"琥珀宫" 6吨琥珀建成估值超33亿元下一篇:真三国无双7武将推荐 蜀汉最好的人物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