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刘邦为什么只是高祖不是高宗 汉高祖是刘邦的什么号

导语:刘邦为什么只是高祖不是高宗,汉高祖是刘邦的什么号

目录导航:

  1. 刘邦为什么只是高祖不是高宗
  2. 汉高祖是刘邦的什么号
  3. 推荐几本历史人物传记
  4. 刘邦史记原文
  5. 刘邦不通过函谷关如何攻到咸阳
刘邦为什么只是高祖不是高宗

在司马迁之前,汉朝人提到刘邦,基本上都会用‘高帝’这两个字来指代,也就是说刘邦的谥号。这也比较符合当时的习惯。

不过,司马迁在写刘邦的时候,把刘邦的这篇传记称之为‘高祖本纪’。这个高祖,就是把‘太祖高皇帝’给简化了,简化成了高祖两个字。但问题是,高祖这两个字,偏偏又和庙号中的那个‘高祖’重叠了,所以才会给后人造成误解。

汉高祖是刘邦的什么号

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是皇帝死后奉祀时的名号,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就是比较常见的“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会采用“太祖”这一庙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开国皇帝的基业和祖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出生于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来的话,往往会自己采用“高祖”的庙号,而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祖先,比如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魏太祖则是曹操。

在此基础上,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刘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其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来的,所以,刘邦的庙号是无可争议的“太祖”,但是,后人提到刘邦的时候,往往称之为“汉高祖”,而不是“汉太祖”,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很可能和司马迁的《史记》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在帝王本纪中被记载为《史记·高祖本纪》。由于《史记》的影响力太大了,后世人们就跟着称呼“汉高祖”了。

比如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向刘备表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这里,诸葛亮也用“高祖”来指代刘邦这位西汉开国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为什么要用“高祖”来称呼刘邦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是因为在汉朝时期,人们往往用谥号,而不是用庙号来称呼一位皇帝,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的,而这两位皇帝的庙号分别为“世宗”、“世祖”。而在隋朝之后,人们主要用庙号或者年号来称呼皇帝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等。

最后,就刘邦来说,庙号“太祖”,而谥号是高皇帝,也即汉高帝。对于司马迁来说,因为谥号和庙号的混用,所以称呼刘邦为高祖皇帝了。对此,《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对于司马迁来说,也记载了汉太祖刘邦的称呼,表明其因为功劳最高,所以谥号高皇帝。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迁之后,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将原《史记》的“高祖本纪”换成“高帝纪”。但是,对于后人来说,一是受《史记》影响,二是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尊敬,也就延续了汉高祖这一称呼。

刘邦的谥号叫汉高帝,庙号是汉太祖。汉高祖这个叫法,只是人们平时的一种习惯称谓。

刘邦身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庙号是太祖,理应称呼他为汉太祖。

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江山是祖先打下来的话,一般会把太祖的称号留给祖先,自己用高祖。

虽然西汉本是刘邦一手打下来建立起来,却因受《史记》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后世的人也就这么跟着叫了。

即使江山是刘邦亲手打下来的,称为太祖是实至名归。但人们仍旧延续了《史记》中司马迁的叫法汉高祖。

其次,习惯使然,汉朝的时候,人们多用谥号来称呼,一般是不用庙号来称呼的,这样的习惯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有所体现,诸葛亮也是这样称呼刘邦的。最后,对刘邦的一种尊称。

汉高祖是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击杀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字季,号高祖,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本名为刘季,登基称帝后才改名为刘邦。都知道古代一般用伯仲叔季来给孩子起名,不过史书里并没记载刘邦上面还有三哥,也可能是刘叔夭折,才给他起名刘季,后来刘季改名刘邦,而季成了他的字。刘邦在执政期间加强国力,重农抑商,更是与匈奴之间商定和亲政策,后来刘邦在战场上被箭射中,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逝世了,史称汉高祖,高祖其实他的庙号。

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汉朝才开始的,并在后世一路被继承下来。《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刘邦的庙号和谥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汉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至于后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称为汉高祖,估计是当时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顺口了,就简化了一下,把庙号和谥号合体,成了汉高祖。

推荐几本历史人物传记

我列举一些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它们的出版社

1.曾国藩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诸葛亮全传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鸿章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4.李白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胡雪岩全传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6.苏东坡传 湖南文艺出版社

7.杜甫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8.曹操大传(上下册)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杜月笙全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10.张国焘传 天地出版社

11.曾国藩大传(全二册)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左宗棠传 中国书籍出版社

13.狄仁杰传 商务印书馆

14.梁启超传 台海出版社

15.岳飞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6.张居正大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7.明太祖朱元璋 现代出版社

18.孔子传 九州出版社

19.杨贵妃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成吉思汗传记2册 中国长安出版社

21.汉高祖刘邦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2.秦始皇嬴政 现代出版社

23.王莽传 人民出版社

24.李自成全集4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5.吕后 现代出版社

26.胡雪岩全传共6册 文汇出版社

27.中国皇帝全传全套12册 线装书局

28.屈原传 长春出版社

29.司马光传 作家出版社

30.墨子传 作家出版社

刘邦史记原文

1. "刘邦史记原文"的是:"《史记》有关刘邦的原文是《史记》本纪第五,题为“秦始皇本纪”。
"2. 根据《史记》第五本纪“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关刘邦的历史事迹在其中有所提及,因此,这本本纪就是《史记》有关刘邦的原文。
3. 《史记》是我国珍贵的史书之一,它以纪传体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和列传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十二本。
其中《史记》本纪第五本“秦始皇本纪”是记载刘邦最早的历史文献,研究刘邦及其历史背景,阅读《史记》是必不可少的。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这。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媪分别为对老年男女的敬称,并非刘邦父母之名。刘邦父母不参与政治活动,又因为避讳,所以文献中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陂:水边。】,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隆准:高鼻梁。】而龙颜【龙颜:额头丰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

刘邦的史记原文载于《史记》的“汉书·高祖本纪第一”中,以下为1. 《史记》中记载了刘邦的历史,其中《汉书·高祖本纪第一》中有刘邦的史记原文。
2. 据史书记载,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其生平和事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此《史记》中将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中同样包括了他的人物传记,也就是刘邦史记原文的部分。
3. 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其他史书对刘邦进行了记载,例如《汉书》、《资治通鉴》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刘邦的人们来说,也可以查阅这些历史文献。

刘邦的史记原文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中,以下是部分原文:

高祖二年,刘邦起兵,号曰“樊哙”。樊、哙皆其乡人,以故号之。时沛公将兵击项籍,樊、哙率其乡人从沛公。沛公军败,走还下邳。樊、哙与其乡人欲从沛公西渡淮,沛公不肯,曰:“吾欲东渡,与齐、楚合从而击秦。”樊、哙等不听,遂西渡淮,欲归其家。至彭城,彭越将兵拒之。樊、哙等与战,败绩。樊、哙走,彭越追之。樊、哙败绩,走入城中,城中人杀之。沛公闻之,欲自彭城东渡淮,彭越不肯。沛公乃北走至谷口。谷口长史曰:“臣闻楚人有‘走为上’之说。今楚人方盛,宜从之。”沛公从其计,遂走入楚地。楚怀王闻之,使人追沛公。沛公至彭城,彭越复拒之。沛公乃东走,至陈。陈涉者,楚之亡命将也,闻沛公至,乃往见之。沛公问曰:“楚人追我甚急,将奈何?”陈涉曰:“楚人方彊,而王之将不善。今王之将与楚人战,则必败。臣请与将军共图之。”沛公从其计,遂与陈涉合兵西击楚。楚怀王闻之,乃使其将项伯将兵击沛公。沛公与项伯战于彭城之下,大破之。项伯走,沛公追击至鸿门,大破之。项伯走入九江,溺死。沛公因此得九江之地。楚怀王闻项伯死,大惊,乃使使者往请和亲。沛公许之,遂与楚怀王和亲。楚怀王以其妹妻沛公,沛公以其妹妻楚怀王。沛公因此得楚地。

以上是《史记》中关于刘邦起义和攻打楚国的部分原文。

刘邦不通过函谷关如何攻到咸阳

依《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综合有关传记,刘邦的战争线路大致如下:发于砀——至安阳,成武——至亳南(今河南商丘东南)——至成阳、杠里(均为今山东甄城一带)——至昌邑——至栗——至高阳、陈留、开封——至白马(今河南滑县东)——至曲遇、阳武(今河南省中牟、郑州一带)——至长社、宛陵(今河南新郑一带)——至颍阳、轘辕、缑氏(均为河南偃师一带)——至平阴、河津(今河南孟津)、洛阳——至阳城(今河南登封)——到犨东(今河南鲁山)、宛(今河南南阳)——至丹水(今河南淅川)——至胡阳(今河南唐河)——至析郦(今河南内乡一带)——至武关下,别师西定汉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60161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什么叫买东西不买南北 买东西的由来下一篇:乾隆得知刘墉身世 乾隆和刘墉斗智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