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元史中朱元璋抗元的记录 刘伯温在武英殿等候朱元璋

导语:元史中记载,朱元璋抗元时,刘伯温在武英殿等候朱元璋。这一场景展现了刘伯温忠诚于朱元璋的形象,同时也凸显了朱元璋的威望和决策的重要性。

目录导航:

  1. 元史中朱元璋抗元的记录
  2. 刘伯温在武英殿等候朱元璋
  3. 朱元璋六次移民具体时间
  4. 朱元璋是不是太监
  5. 朱元璋每天早上几点上朝
元史中朱元璋抗元的记录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军中称之为“朱公子”。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刘伯温在武英殿等候朱元璋

在朱元璋要在武英殿要大封功臣之前,群臣都聚集在武英殿,讨论着自己将被封为什么官时,刘伯温稳稳的坐在凳子上一言不发,但是他看见了朱元璋正在外面偷听所有大臣谈话,并在记录每人的谈话,朱元璋也看见了刘伯温看见他了,刘伯温看见了朱元璋心机之深,后来刘伯温被朱元璋只封为伯。

朱元璋六次移民具体时间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把濠州改名为临濠府。同年十月,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占领苏州之后,马上把苏州的一些富裕人家迁往临濠府。一方面,是要按照原来的设想,补充临濠流失的人口,繁荣当地的经济。另一方面,这些富裕人家大多是张士诚的忠实臣民,朱元璋要借此惩罚他们。

同年十二月,方国珍归附,他任命的许多高官也都被迁往临濠居住,包括左右丞相、元帅等等,目的也是一样。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更大规模地向家乡临濠移民,《太祖实录》当中记录了这样几次:

洪武三年六月,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地迁移四千余户无地的贫民,前往临濠,发给他们荒弃的田地和耕牛、粮种,并免除他们三年的税赋。同年,朱元璋把临濠府改名为中立府,定为中都,在那里建筑新城。

洪武六年十月,从山西弘州、蔚州等地移民到中立府。这一次移民的数量很大,一共八千二百三十八户,人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移民的理由是当地容易受到胡虏的侵扰,官府对移民给予补偿,包括驴牛车辆、现金和盐、布、衣服等等。

中立府的人口大增,为了保持安定,朱元璋又从浙江的杭州、金华等地抽调了七千多精兵,调往中立府,加强守卫。

到了洪武七年,朱元璋又把中立府改名为凤阳府,增设一个凤阳县,并放弃建造中都。但移民仍然没有结束,洪武九年十月,又把山西、真定等地的无地人民迁移到凤阳进行屯田,给他们发放冬衣。

以后,又迁移浙江西部无地的贫民到凤阳屯田,到了洪武十一年,将这些人转变为军户。

不到十年间,朱元璋向故乡迁移了十余万人口。这个数量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多,但是,相对于元末明初的全国总人口、相对于朱元璋统治的区域,这个数量是很惊人的。

朱元璋是不是太监

朱元璋不是太监。他是中国明朝的建立者和第一位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是一名农民,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逐渐成长为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成为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从未被记录为太监,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经被阉割。因此,朱元璋不是太监,而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和历史人物。

不是。小时候的朱元璋,因为家里生活贫困就去给地主家放牛。公元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瘟疫到处蔓延。在这场大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先后饿死、病死。朱元璋成了孤儿,他为了生存不得已进入皇觉寺削发当了和尚。不久,又遭遇饥荒,被逼无奈,他只好外出化缘。

实际上,说好听些是去化缘,而不过是到处乞讨,受尽了风霜之苦,也尝尽了人们的耻笑与侮辱,这使得朱元璋看遍民间的疾苦,也增长了不少社会见识。

不是

朱元璋时期,宦官并不太多,这只是相对于明朝其他皇帝而言,比起其他朝代,朱元璋时期的宦官还是不少的。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两次收录宦官的时期,当时收录的新宦官就有6000多人。到了明朝灭亡,单纯的宫中宦官就有7万多人,如果加上外派在各地的宦官,总数能够达到十万多人。

康熙在位期间曾经对大学士们提及到明朝宦官数量,他说:“明朝宫女九千人,内监至

不是。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4]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5]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6],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7];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8][9];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10];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11]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13]传位太孙朱允炆。

不是太监。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年轻时曾经作过和尚,但后来放弃了出家。
他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也曾受到中原和南方各地的支持,如果他真的成为太监,那么他的地位和宫廷内外的影响力都会受到很大限制。
历史记载中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是太监。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经济、文化、军事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他宣扬俭约节约的政治风格,重视民生和教育,建立了很多教育机构来推广优秀文化。
他也奉行秉公执法、公正无私的治国理念,深得民心。
因此,他被历史评价为一位英明果断、仁政德高的君王。

朱元璋每天早上几点上朝

早朝似乎是一个很神秘的存在,给人初步感觉国家的重大决策皆来源于此。

早朝,是一种来自明朝的议事仪式,一般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有戏文中说:朝臣代漏五更寒。其实说的就是早朝,一般是凌晨三点开始。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早朝有许多礼仪规定。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朝臣需要在签到表上签字,即称为注籍。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大礼结束后,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实际上,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参与早朝的都是所谓“大官”,级别很高。一般来说,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的没有资格。无论是在京高官还是来京述职之人,都需要上朝,成化十三年一次失朝之臣达1118人,可见参与数量之多。

至于早朝的人数,其实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来京或承宣则需上朝。

对于年老但还在朝的高级官员,皇帝有可能“开恩”特许不早朝。

由于以上原因,故而早朝的人数并不确定。通常情况下,到了清代,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京城各级重要衙门的主事官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以上就是早朝概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60409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哪个朝代的诗词中有眉眼嘴鼻这一描写?下一篇:文人四友是那几个 古代四艺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