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永乐大典编纂者 朱棣的母亲

导语:朱棣的母亲是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者,她对朱棣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能为朱棣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她的影响下,朱棣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对于明朝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永乐大典编纂者
  2. 朱棣的母亲
  3. 天地牌的起源
  4. 朱棣为什么要修武当山
  5. 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请给出详细理由
永乐大典编纂者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明成祖朱棣为了进一步笼络更多的宿学大儒为新政权服务,同时也为了粉饰太平盛世,决定要以编辑一部超越前代的大型类书来显示文化的繁荣昌盛和政治局面的稳定,于是便下了一道诏谕,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召集人员,把“散载诸书”的古今事物,分类搜辑,“统之以韵,辑为一书”,以备皇帝随时披览。

之后又加派姚广孝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同时还命令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及四方宿学老儒、有学问者充任纂修,选用国子监及外郡擅长书写的生员协助缮写。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参与其事者先后大约将近3000人,总编辑处设在文渊阁。光禄寺供应工作人员早晚膳食。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皇帝下令编撰的,编撰者是谢缙。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

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 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 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朱棣的母亲

当世的史学家傅斯年,在他的《明成祖生母记疑》中提出:“成祖生于碽氏,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

吴晗在其专著《明成祖生母考》中也论证道:“高皇后无子,成祖周王为碽妃出。成祖为高后所养,故冒称嫡子。碽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于是,这个神秘的碽妃,她的身份一点一点的揭开了,她就是朱棣的亲生母亲!

显然是朱棣上位后篡改了历史。他为什么这么做?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天地牌的起源

天地牌位的来历,还有个关于明朝解缙拜寿小故事,解缙机智,被称为“文胆”,因看不惯当朝宰相的飞扬跋扈的作风,有一次想在宰相过寿时,惩治他一下,就和明成祖打赌,说在宰相寿诞上要送他一件寿礼,要让宰相家世世代代膜拜。

明成祖在宰相寿诞当天送了一个亲笔书写的“寿”字,有贴上金,宰相收到后就挂在了正堂,到了解缙来时,带来了一卷红纸,众人不解之时,解缙拿出笔,在红纸上书写了“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随后又在右上首写上“九天司命”,而把宰相祖宗写在左下首。

朱棣为什么要修武当山

其实是因为朱棣是从北平起兵,即位于明朝的北方,而当时所信奉的神灵之一的真武大神正是北方之神,而且在北方民间具有一定的香火和影响力,正好信仰者都把武当山当作真武大神的人间道场。

因此朱棣毫不犹豫地选择武当山,朱棣一边修武当山,一边说自己是真武大帝在北方的化身,上天特定的人间帝王,这就是从神道之中为自己确立合法地位。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多项改革和建设,其中包括对武当山的修缮和扶持。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在明初时因为战乱而遭到破坏。朱棣登基后,为了加强皇室与道教信仰之间的联系,决定资助修复武当山,并从中提取大量财物作为资金支持。此外,朱棣还派遣多名文人墨客前往武当山进行整治、维修和书写相关经典,以重建其作为道教圣地的形象。

通过修整武当山,朱棣既加强了自己与道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自己对于宗教文化和社会稳定的重视。此外,修缮武当山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增强了辖区内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因此,这次修缮不仅表现出朱棣的崇尚文化、顾及民生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具有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意义。

明朝那些事唐朝那些事儿这两本书写的真实吗?请给出详细理由

如果把当年明月比作医生的话,那大明朝无疑就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当年明月是把大明朝的病症从头到脚描叙了一遍,并且粗略的点出了致使他患病的一些原因。

历史的魅力正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明朝那些事作者只是用小说的笔法叙述史实。参考的都是正史以及名家文章书籍。真实性不容置疑,但历史的难点在于你不可能百分百地还原场景,尤其是主人公的内心。所以不同学者对同一史实的发展,原因和影响都是见仁见志的,但都是负责任有理论依据的。《明朝那些事儿》里说张居正和冯宝排挤高拱,后来又有陷害高的意图。而百家讲坛郦波先生说那都是冯宝干的,事实上除了张本人,我们都不知他的真实想法。

另外,《明朝那些事》里的严嵩和方志远先生所讲的人物性格和作风也不大一样。但这个分歧融入了个人情感。 另外还有对万历的看法,《明朝那些事》认为万历二十年之后明政局混乱,但民间繁荣,学术活泼。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认为明亡于万历。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在博客上连载的博文,这些博文至今还在,大家可以去看看,基本上都是日更的。

业余时间,要做到日更,要花时间去搜集史料、解析史料、消化史料,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还得用一种大家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说实话,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已经比当时盛行的三无网文和地摊文学靠谱太多太多了。

从第一篇发布 2006-05-23 18:05:43 到 最后一篇的2009-04-10 19:28:42 ,三年时间,1779篇博文,他坚持下来了,写成这本书时,他还不到30岁。

他当然不可能方方面面考证明白,也不可能事事客观公正判断准确不掺杂个人感情,更不可能没有疏漏、错误。

要说严谨,即便像顾诚先生那样以数十年积累而终成一部《南明史》,自言【不满足于“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而是力求在史实上考订准确】,却也十分谦虚的表示:“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在我涉猎的明清史领域内,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实事求是的对待学问,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学看得太容易,切忌过高估计个人的能耐”。

不管是《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唐朝哪些事儿》,历史的魅力在于给人以思考和暇想,两个作者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学识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有价值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60600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外星文明最强的七个种族 少年骇客系列最强外星种族下一篇:韩国和日本人的名字是怎么翻译过来 韩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一个分支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