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公侯伯子 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还有这种解释,来自傅斯年先生的专业论述

导语: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还有这种解释,来自傅斯年先生的专业论述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具体起于何时,已经不可考。周武王灭商之后,对有功的大臣和前朝的后裔进行了分封,五等爵位制度已经逐渐

春秋五等爵,公侯伯子男还有这种解释,来自傅斯年先生的专业论述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具体起于何时,已经不可考。周武王灭商之后,对有功的大臣和前朝的后裔进行了分封,五等爵位制度已经逐渐完备。封太公吕尚到齐国,周公旦到鲁国等等。 在我们的认知里,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代表了爵位的等级,公爵最尊贵,男爵在五等爵里最低。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这个五等爵位制度。关于先秦的爵位制度,观点很多,都各有一套完整的论述。 今天就断章取义一回,引用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公侯伯子男的意义。这是傅斯年的研究成果,引用的文章是熊逸《春秋三传详释》选段。 种种疑惑直至近代才由傅斯年第一次系统论之,他在《论所谓五等爵》一文中颠覆旧说,认为五等爵之论只是后人附会罢了,并非周人真有其制。 傅老师先从五等爵的字义入手,说"公"原本和"君"、"兄"都是一回事,由"公"孳生出"公子"一词,但没听说还有"伯子"和"侯子"。"公"是一个很宽泛的称谓,并非爵号,凡是拥有封地的人都可以称"公"。 至于"侯",是从"射侯"而来的,本义是指箭靶子,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革做的。箭术是古人最重要的一门武功,王室委任一些武林高手在中央直辖区之外负起守土御乱的职责,是为"侯"。 "伯",原指家长,而在当时的宗法社会里,一家之长往往也就是一国之长。"伯"字也是一个泛称,并非爵位之一种。 "子"的本义是儿子,一般情况下是指诸侯之子,尤其是得到分封的诸侯庶子--大宗称伯,小宗称子,伯和子正是相对而言的。 "男"是附庸之号。所谓附庸,按照《孟子》和《礼记·王制》的说法,诸侯国大小不同,分为若干级别,都有定期朝见周天子的义务,但有一些地盘实在太小的,就没必要参加朝会了,作邻近某大国的附属国即可,是谓附庸。 公、伯、子、男本来都是家族中的称呼,并非爵位,而侯则是武士之意。男相对于侯有着隶属关系,子相对于伯有着庶长之别。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不是同姓亲属就是异姓姻亲,家族伦理也就是政治伦理,家族称谓也就是政治称谓,换句话说也就是:等级是起源于血缘关系的。而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宗法制度早已解纽,诸侯国变成了军国,时人不明古制,遂有周王室班爵禄之说。 在傅斯年的说法里,"侯"显然是最有"封建"色彩的一种身份。周初的"封建"曾有学者认为其性质是武装殖民,如果此说成立的话,和傅斯年对"侯"的描述却有一些差异了。幸好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朱凤瀚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里考察"封建"之本义,认为殖民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因为殖民是指从母国向被征服的地区移民,主要目的是搞经济掠夺,但周初的封建显然殖民色彩较少而藩屏意味更重,其主要考虑并非经济上的,而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许多被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与其说是新征服地区的殖民统治,不如说是军事据点更恰当一些。"……以此很少的人数迁至封国,担负上述艰巨的军事义务,则此少数周人中的男子自然应多是武士。"--朱老师这里虽然并没有论及五等爵,但这个说法显然是支持傅斯年对"侯"的描述的。而朱老师对"伯"也有一笔,说西周"当时地方官吏通称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六科给事中 御史和给事中都是负责监察的,那他们之间有何不同呢?下一篇:金灭辽 明知道金被灭,下一个就是自己,南宋为何还要与蒙古结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