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明人为什么要以命抵抗剃发令?真相是什么

导语: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朝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其他时候,也许只是一个正常的朝代更替。但清兵入关时,也顺带发出了“剃头令”,规定清军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官员百姓,十天之内都要剃头,剪头发,挂辫子

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朝顺治元年,清兵入关。

其他时候,也许只是一个正常的朝代更替。但清兵入关时,也顺带发出了“剃头令”,规定清军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官员百姓,十天之内都要剃头,剪头发,挂辫子,不跟就剪。他们的口号是:留头发没头发,留头发没头发!

这样的高压政策自然也迎来了苦战。其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叫“江阴八十一日”。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在阎应元、陈明宇、冯厚敦等人的领导下,为抵制理发命令而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持续了81天,所以被称为“江阴81天”。

关于这场战役,有两句非常英雄的话:80日,忠义被派去显示毛和17个朝代的人物。十万人同归于尽,留下大明三百里。

清军率领24万大军攻城,损失了3个王侯,18个将军,7.5万余士兵!在江阴,守城81天,全城殉国。城内死亡人数达9.7万余人,城内只有53人躲在庙塔里保命。并不悲惨!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不就是剃光头吗?看清宫剧,那五个哥们,四爷,二康都挺帅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汉族人向来讲究“父母受其身受其肤”的传统观念,服饰也是汉族文化的一种。“剃发令”的目的是削弱汉族的反抗意识。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清朝的辫子发型真的很丑!

我们看的清宫剧,哥们和贝勒男都是戴阴阳头的,就是头发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辫子。但实际上历史上清朝真正的发式是钱鼠尾,阴阳头在清末才慢慢出现。

当时的发型叫“金钱鼠尾”,就是把周围的头发全部剃掉,只剩下头部中央的头发,像钱一样,而中央的头发是辫状的,像老鼠尾巴一样耷拉着。

存在于清末,现在以不切实际的方式垄断了清朝所有古装剧的阴阳发式也在当时消亡了,因为满清规定:“剃发者不如剃发者。”顺治四年,徐庶官民丁权“只刮一点环,留一大蓬”,被地方官抓走,斩首。

但后来辫子越扎越粗。根据张放的《晚清社会等级表》,清军“把辫子缠在脖子上,以免被割伤。所以士兵的蝎子比较大。如果头发少了,就应该戴假发或者加黑丝线来加强体型。”满族辫子就这样经历了鼠尾-猪尾-蟒蛇的发展过程,然后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知的阴阳头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抗拒被强迫接受,最终习惯了自然,不仅长出了长长的辫子,还注意如何储存辫子,从而保持辫子的美丽。特别是官宦之家和富家子弟的女儿们,都装饰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装饰品,以时尚和炫耀为目的。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为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开展了一场严重的编织运动。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子无头,留辫子无头。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编织的人。1898年,他给光绪皇帝写了一封信,提议剪辫子,让衣服更容易,但没有被光绪接受。

人们头上的长辫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民族象征。编辫子和剪辫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鉴于很多地方人民反对编辫子,孙中山就任临时总统后,下令全国都要编辫子,措辞非常严厉:“凡是没有编辫子的,在命令下达后20天内全部剪掉,不服从的,就是违法的。”总统亲自下令编织,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如果不是陆抗 东吴的灭亡时间表会提前几年下一篇:最让汉族人痛苦的剃发令是谁提出的?居然是汉族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