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是怨妇、贞女 是怨妇、贞女 还是祸水 「 ”桃花夫人”在文人诗中的形象重构

导语:是怨妇,处女,还是灾难?文人诗歌中“桃花夫人”形象的重构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桃花夫人”是春秋时期的着名美女之一,陈国人,妫姓,因其嫁给了息侯,故名息妫,亦名息夫人。「 ”桃花夫人”之名的由来,有人称其容颜艳丽,美若桃花;有人称其出生时正值桃花盛开;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史册中对「 ”桃花夫人”息妫的历实记载有限,与她有着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就是因为她的美貌而

是怨妇,处女,还是灾难?文人诗歌中“桃花夫人”形象的重构边肖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 ”桃花夫人”是春秋时期的着名美女之一,陈国人,妫姓,因其嫁给了息侯,故名息妫,亦名息夫人。「 ”桃花夫人”之名的由来,有人称其容颜艳丽,美若桃花;有人称其出生时正值桃花盛开;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史册中对「 ”桃花夫人”息妫的历实记载有限,与她有着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就是因为她的美貌而爆发的三场战事,导致蔡国和息国相继被楚国所灭。在《左传》中是如此记载事件的起因: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 ”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 ”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息妫从娘家陈国到夫家息国,路过蔡国,蔡侯见到这位美貌小姨子,做出了无礼之举。息侯知道后非常生气,跟楚文王说:「 ”你假装攻打我们息国,我向蔡国求救,等蔡国前来帮忙时,你再对蔡侯进行攻伐。”楚文王同意了息侯的建议,后来在莘地大败蔡国军队,蔡侯做了楚国的俘虏。 虽然息妫在楚国、蔡国、息国的诸国争战过程中,并没有自己选择命运的权利,当她在息国被灭、嫁给楚文王的时候,还表现出了极大的无奈;可是在后来的评价中,对其持「 ”祸水”观点的文字层出不穷。比如元代的胡慎将其与周代的褒姒共同归为祸乱之由:「 ”以一息妫而产三国之祸……周以褒姒之祸削……古今乱亡之由,上下殄灭之原,未有不由女之不正也。” 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在「 ”桃花夫人”息妫死后,在息地、楚地都建起了「 ”息夫人庙”、「 ”桃花夫人庙”,对其四时祭祀,这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一种高度认可。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在不同的情境下,纷纷为息妫留诗作赋,可见她的影响之深远;而不同的诗作中,又体现出对息妫这一经典形象的不断重构。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桃花夫人”在诗人笔下的怨妇形象 息妫在嫁给息侯后,目睹息国被灭,自己被掳为楚文王夫人,作为战争的牺牲品与男性的附属物,她的心中应是充满羞辱、委屈的。息妫的悲剧结局,无疑引发了许多诗人的悲悯情怀。在诗歌辉煌时期的唐朝,对息妫持同情态度、将她塑造为怨妇形象的诗人占到了非常大比例,比如李白、王维等。 王维在《息夫人》中写道: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时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李白在《望夫石》中写道: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白敏在《息夫人不言赋》开篇写道:有一人兮甚美,事二夫兮深耻。不咄咄以怨人,常默默而伤己。何窈窕兮若彼,而寂寞兮如此。舌虽在而口不言,身未亡而心已死。殆其丧主失身,去故从新。 在这些诗篇中,息妫所表达出的哀怨情愫,其素材多取自于《左传》中记载的息妫之言:「 ”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在这段回答楚文王的言辞中,可以体会到息妫内心的无奈:我一个妇人,对于这种耻辱的安排没有任何办法,却又因为有孩子的牵挂而不能一死了之,不过是苟且地活着,还有什么脸面主动说话呢? 这些表达着对息妫同情态度的诗篇,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对女性节烈观念的宽容态度,在这个对女性相对宽容的时期,更加注重女性独立情感的发掘与重塑,所以才使得息妫的原有形象,因为精神世界的充盈而愈加丰满。 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桃花夫人”在诗人笔下的贞女形象 息妫作为史册中的一个配角,正因为对其记载的笔墨有限,所以也为其故事的不断丰满提供了更多空间。同时,在经历了汉代「 ”独尊儒术”环境下男权立场造就的女性节烈观念愈强,以及宋代理学昌盛影响下的女性节烈思想更加严重,息妫在文人笔下呈现的形象,也就成为一位从一而终、对爱情无限忠贞的有情有义之典范。 宋之问在《息夫人》中写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此诗所表现的息妫不忘息侯旧情、宁愿以身殉情也不屈从于楚文王,正是女性节烈思想的突出表现。诗人之所以会萌生这样的主题,应是受到了汉代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种道德约束思潮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的统治思想下,刘向的《列女传》对息妫的故事进行了有意识地加工重塑: 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破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妻其夫人而纳之于宫。楚王出游,夫人遂出见息君。谓曰:「 ”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白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乃作诗曰:「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息君止之,夫人不听,遂自杀。息君亦自杀,同日俱死。楚王贤其夫人守节有义,乃以诸侯之礼合而葬之。 在这个故事里,为了使息妫的「 ”守节有义”形象更显真实,将《左传》中息侯被杀死的情节作了改动,而是被楚文王安排看守城门。息妫趁着楚文王外出,跑出王宫与息侯见面,向息侯表明「 ”不贰醮”的忠贞心志,随后以自杀来避免被楚文王纳妻的结局。息侯亦自杀。楚文王对息妫夫妇厚葬的做法,也是刘向对《左传》情节的大幅改动,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对「 ”守节有义”的肯定与宣扬。 有了这个故事为素材,才有宋之问诗中的「 ”一朝俱杀身”之语,除了将息妫的曲折人生打上了封建礼教的烙印,更为她的美丽容颜增添了有情有义的人性光辉。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桃花夫人”在诗人笔下的苟活及至「 ”祸水”形象 对息妫持「 ”祸水”观的文字,多源于她由美貌引发的蔡国、息国灭国之祸,而忽略了她在楚国发生内乱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她的「 ”苟活”持讥刺态度的文字,也忽略了在春秋时期妇女改嫁并不是违反道德礼仪的时代环境。 杜牧在《题桃花夫人庙》中写道: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诗中列举了西晋石崇的爱妾绿珠被强敌所掠、慨然坠楼殉情的事件,用以对比息妫被楚文王所掠、却苟且偷生,从中可以体会诗人对息妫做法的否定或讽刺态度。杜牧的这一论调,在理学昌盛的宋代得到了广泛支持,比如当时的理学家真德秀甚至将此诗上升到为历史定论的的高度:「 ”足以订千古是非。” 宋代对息妫这一「 ”苟活”形象的定调,源于程朱理学中对于「 ”妇道”的严酷约束态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名言,就是出自北宋着名理学家程颐: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在这段话中,将女性的再嫁限制,提升到比生死还严重的大事,可见其对「 ”妇道”的严苛程度;相反,对于男性的再娶,却只是限制不能娶寡妇。显然,这种道德桎梏是专为女性设置的。 到了清代一些诗人笔下,对于息妫「 ”失节”的口诛笔伐更甚,她在诗中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忘却息侯之死、忘记息国之灭的苟且偷生之人,甚至成为祸乱之源。 比如董元度在《客有谈及古事者,戏成一十六绝句》中写道:无言脉脉独含颦,玉雪娇娃绣褓新。他日子元应失笑,居然楚国未亡人 。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但对息妫委身于楚王的做法进行了无情讽刺,更将追求息妫的子元也一同加以讽刺;而这种论调的思想支撑,正与程颐所言的「 ”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相合,也就是不能娶「 ”失节”苟活之女。 再如吴雯在《桃花夫人》中写道: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 在这首诗中,息妫竟然被打上了「 ”倾国”的标签,将她受到的楚文王恩宠,与息国的灭亡结合起来,从而重塑了一个红颜祸水的形象。 结语 「 ”桃花夫人”息妫自从出现在历史舞台,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结局。她没有自主选择命运的权利,只能遵从于她所处时代的生存规则,但她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定范围内,呈现出精神独立的人格魅力,这在「 ”妇德”约束下的春秋时期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重塑的重要因素之一。 「 ”桃花夫人”息妫被历代文人所吟咏,借以抒发诗人怀古思今之情。她的无限魅力,不只是停留在绝世容颜上,更多的,是后世对她曲折身世的慨叹,是她面对一次次人生转折点时的所言所行,留给后世无限的思考与借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电视剧解密 电视剧《解密》演员表及主要角色介绍下一篇:萨满教中的萨满指的是什么 常见的仪式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