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 ”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四个故事告诉你 「 ”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四个故事告诉你

导语: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四个故事告诉你,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我问过不少朋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国家受到了侵略,你会拿起枪走上战场么?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想,但是不敢,也可能会当逃兵。 不过,我还是坚信,如果他们真的赶上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非常勇敢地战死沙场,只是这份勇气,藏在了一个他们自己都无法窥探的角落。这份勇气的内核,就是我们今天每一个中

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四个故事告诉你,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我问过不少朋友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国家受到了侵略,你会拿起枪走上战场么?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想,但是不敢,也可能会当逃兵。 不过,我还是坚信,如果他们真的赶上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非常勇敢地战死沙场,只是这份勇气,藏在了一个他们自己都无法窥探的角落。这份勇气的内核,就是我们今天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华人,所共同认可的那四个字「 ”中华民族”。 抗战与抗金的故事 抗战期间,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一个中国底层军官:你觉得中日之战,最后我们能赢吗? 军官回答说:我们中华民族必胜。 记者又问,那战争胜利后你准备做什么呢。 军官回答说:胜利后我肯定已经死了,这场战争军人肯定是要死光的。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是全民的抗日 历史回倒千年…… 「 ”迎回二圣,还我河山”这是岳飞的抗金 两句话同样气壮山河,但其中却有着莫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个叫做「 ”国家意识”的东西。 什么事国家意识?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讲一讲有关抗金的故事。 南宋抗金期间,曾经有人问岳飞:「 ”什么样的士兵算是好兵。”岳飞回答说:「 ”执抢不抖,口中有唾。”这个要求好低呀,是不是?要知道,就是为了一群这样的士兵,当年宋高宗自己紧衣缩食,省下钱送到岳飞的前线。因为高宗知道,即便有岳飞这样忠君的将领坐镇,一旦断了饷,那军队是要崩盘的。 为什么会崩盘?因为在那些南宋士兵眼里,我们保的是皇上家的江山,而不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一个国家。因此,当兵吃饷才是他们战斗的底层逻辑,其他所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不过都是锦上添花罢了。 这些士兵与那个抗战军官之间,就差着一个「 ”国家意识”的距离。 两个花木兰的故事 在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的纪念墙上,镌刻着3000多名华侨机工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而这3000多个故事共同写就了一段「 ”滇缅公路”的故事。 滇缅公路,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以及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于1938年开始紧急修建的。它从中国昆明通往缅甸腊戍,再与那里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当时中国所有的出海口都已经被日本占领。中国抗战的所有物资几乎全靠这一条公路。 由于中国当时会开车的人很少,在国内根本找不到足够的司机组织起运输队伍。于是,南洋华侨自发组织数万人回国开车。当时在滇缅公路开车的驾驶员几乎都是归国支持抗战的华侨,他们在腊戍可以领一部车开回国内,参加抗战军用物资的运输行列,这批爱国华侨就是「 ”南洋机工队”。 而这些回国抗战的司机当中,不少都是家境殷实的热血青年年,甚至还有很多富家子弟。他们冒着敌人飞机的枪林弹雨,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由于道路艰险,每一趟运输都有十几辆车滚下山去……这个运输队中,有一个名叫李月美的华侨。她女扮男装,从新加坡回国参加 抗战的华侨机工队,被誉为「 ”当代花木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从军是为了顶替年事已高的父亲,虽然建功立业,但一开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李月美却是放下安稳的生活,一心回到祖国冒死抗战。这自愿与不得已之间,也差了一个「 ”国家意识”的距离。 国家意识,塑造于一个词汇和一场战争 在清末民初以前,其实大家是没有在一起是一个国家的概念的。 千百年来,在老百姓的概念里都是:我管他谁做皇帝,还不都是纳粮?这在本质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长期以来老百姓只认家天下,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所谓国家,应该是所有国民想象中的一个抽象的概念,他包括了土地,更包括了对我们这个群体的集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一旦被侵害,每一个人都会弹射出一个巨大的能量——拼命。 我们是如何开始萌生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认识呢?一个词汇的启蒙和一场战争的催生。也许很多人不知道「 ”中华民族”并不是古而有之。最早提出「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梁启超先生。 「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 ”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 ”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着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 ”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 ”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 ”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 ”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 ”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 ”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 ”中华民族”: 「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至此,梁启超基本完成了「 ”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 中华民族虽然由梁启超先生提出,但它真正印在每一个华人心里,却是因为八年抗战。 日本侵华,让每一中国人更加清楚地感觉到,我们是一个整体,让每一个华人都清楚地感觉到,我和祖国是一个整体。全球华人的心,历史性地第一次被凝聚在一起。 慢慢地,我们才真正形成了意识里的国家概念,一个被所有人认同的整体,它不容侵犯。 因为有了在一起的认同感,中华民族才真正在疆域概念和抽象意识里同时存在。八年抗战,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一起的力量。 木兰上战场不再是因为「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好士兵的标准也不再是岳飞说的「 ”执抢不抖,口中有唾”。 因为有了在一起的认同感,1949年建国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来建设祖国。因为有了在一起的认同感,现在两岸都还保持着对一个中国的认同,面对南海争端依然是拧成一股一致对外。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 你有在一起的故事吗? 从1899年梁启超先生第一次使用「 ”中国民族”的概念,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用了46年,找到了凝聚在一起的意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跪 故宫御花园里为什么有头“跪着”的大象下一篇:建筑风格有哪些 古印度建筑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建筑有什么特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