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差异有什么不同 为何二者一成一败

导语:东亚改革运动从1868年到1873年,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的新纪元。“改”字取自《诗经》,“周虽旧州,命已改”。的确,明治维新以天皇复辟的名义,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夺权,结束了日本德川幕府的“军族”政治。

东亚改革运动

从1868年到1873年,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的新纪元。“改”字取自《诗经》,“周虽旧州,命已改”。的确,明治维新以天皇复辟的名义,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夺权,结束了日本德川幕府的“军族”政治。

19世纪中期,准将将军马修·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要求建立日本进行贸易。这一事件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其影响不亚于中国经历的鸦片战争。日本执政的德川政权无力应对这些剧烈的变化。九州常州萨摩一群有名的诸侯发动政变,以“敬王抗夷”为口号,逼迫德川幕府“还大政”,把长期做傀儡的皇帝当作实际的君主。新政权采取全盘西化政策,改变政府体制,编练新海军、新陆军,振兴企业,把一个仿照中国文化的边疆国家变成了东西方国家。

二十年后,日本挑战中国在东方的霸权地位。1895年打败中国新组建的北洋海军,夺取朝鲜半岛和台湾,获得中国巨额赔偿。由此,日本成为殖民帝国,称霸张亚东50年。日本1905年打败俄罗斯,1931年入侵中国东北,1937年入侵中国,1941年底进攻珍珠港,在大陆上与大海作战,希望建立一个伟大的东亚帝国。这个梦想终于在1945年的蘑菇云下化为灰烬。

日本的突然兴亡,是东亚的大灾难!然而,19世纪明治维新的成功引发了中国的“百日维新”。1898年,慈禧太后使其亲政后,清光绪皇帝引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话,颁布了一系列100天内改变制度的诏令,但遭到守旧人士的反对。袁世凯依附荣禄后,慈禧太后得以利用北洋新军的力量夺回政权,处死谭嗣同等六名改良派,将光绪囚禁在英台。短暂的“改革”变成了悲剧!

中日之间的改革政变有着如此不同的结局,这是现代历史学家经常讨论的话题。首先讨论两者的相似之处:日本维新派是一群来自其他国家的年轻诸侯,深受外力威胁和当时德川政权无能之害,聚集在吉田松阴门下,商讨如何救国救民。同样的情况,一群远在南方的年轻人,饱受外患日益深重、清廷无力应付之苦,聚集在康有为的万亩草堂,寻求拯救中国灭亡的命运。

日本九州诸侯远离关东幕府权力中心,却通过对外贸易获取利益和对西方事务的了解。长崎这个港口,早就有荷兰和西方商船停泊,也有西方人在这里生活。源自长崎的“蓝雪”是日本学习西方事务的源头。九州宗主其实是日本最熟悉当代国际事务的。在中国,明朝葡萄牙人租下澳门后,明清时期的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全部进进出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割让香港,使香港成为英国商人和其他外国商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基地。广州虽然地处南方,但是靠近港澳。因此,广东籍的人可以直接和间接地获得西方事务的知识,可以深刻而又痛苦地感受到危机。广东虽然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但是离清廷的权力中心很远,情况和日本九州差不多。

明治,从没有实权的皇帝,一下子成了新政的权力象征。光绪把慈禧从淳亲王的皇宫接进宫中,继承皇位,在太后的阴影下成长了很久。一旦亲政府和锐志改革,希望中国迅速复兴,她就独断专行,完全信任这群新公务员。日本明确暴露了“敬王抗夷”的口号,辅佐了春秋时期的正义,确立了明治维新的合法性。光绪的皇位也有其合法性,以至于慈禧试图废除,最后东南总督坚持“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阻止了慈禧的计划。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区别

上述中日局势的相似之处,真的让人纳闷。为什么两者相差这么远,却损失了11%?而且,它的下一步发展,让中日近代史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这里,请描述两个开发过程之间的差异:

首先,明治和光绪的情况不同。在“敬王抗夷”的口号下,德川只是一个篡夺皇帝权力的统治者。主既然出现了,德川幕府就很难有合法性。光绪是慈禧的继子,亲子关系在伦理上是最高的。就连皇帝也不得不挂在亲子关系上。

其次,德川幕府统治之初,在关东种植亲藩作为吴佳藩的屏幕。但统治久了,那些大诸侯拿着地租纵情享乐,丧失了战斗力。德川家康最后一任将军的下属只见过朝廷奴才,没有勇者。结果九州各诸侯要求吴家归还大政方针,德川没有反抗。相反,中国太平天国战役后,南北各省迅速“戒严”,尤其是直隶总督执重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期间,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即使谭嗣同能说服袁世凯支持光绪,袁俊也没有机会反抗荣禄。当时东南诸侯,除湖南巡抚陈宝珍支持改革外,没有站队。光绪缺乏强大的奥运援助,而慈禧得到了杜挚的支持。与明治情况相比,光绪的情况与主客完全不同。

更要注意的是日本诸侯依附于封建制度。都是封臣的骑士,平日聚集在封臣的城堡里,本身没有什么社会基础。德川幕府以前有重兵,但执政时间很长。武士在官僚体系中被改造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寄生在幕府,却无法调动社会资源支持吴家。德川幕府之外没有强大的亲藩支持,内部也没有强大的藩来发动社会力量,所以不能独立存在,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普鲁士乡绅是“乡下的兵”,地位和中唐以前的官府兵差不多。这些乡绅是支持重建日耳曼主权国家的重要基石。日本武士和普鲁士乡绅最大的区别是武士寄生在宫城,而不是掌握农村的地方权力。

中国明清士绅不是武士,而是地方社区的精英。他们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凭借自己的亲戚、同事、齐一等关系,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覆盖全国,覆盖一个小镇。王朝更迭,政局变化,士绅士大夫的背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末政府的执政能力相当不足,但儒家君臣伦理的强大约束力依然存在,所以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在东南举行重兵,依然坚守臣节,解散湘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和以士绅为主要成分的官僚制度,就很难与虎谋皮,就会从内部引发巨大的变化。

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思想,当时有保守和西化的思维方式作为选择。沃恩和王先谦等保守派人士坚信,中国传统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任何向西方学习的改革都是“越轨”的,不应该实施。洋务派,如张之洞和大部分诸侯,致力于购买机器和建厂,希望中国能加强其船只和促进其工业,并希望中国从中受益而不溢出。但其哲学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赞成国家体制向西方模式的转变。这两个主张是当时士绅和士绅的主要主张,但持改革主张的并不占多数。因此,光绪、康、梁三人无法调动士绅的巨大力量来支持戊戌变法,慈禧反击时各省督抚大多不支持光绪,只是因为他们大多只持洋务派的观点,不能接受维新论。

百日改革的遗产

改革失败后,保守派借义和团运动的“本土运动”帮助清朝灭洋,挑拨八国联军。大灾之后,很多人转向改革,清廷有准备立宪的讨论,可谓戊戌变法的延伸。几年后,辛亥革命后,所谓的清廷立宪变成了空。

从改革到宪政,清末这种短暂而不彻底的改革只是历史潮流的一个涟漪。但沈家本奉命修改大清律,移植欧洲民法典,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成文法。民国民法、刑法、诉讼法一般都在沈家本设定的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全国四分五裂。然而,军阀的一些非法行为被排除在外。总的来说,各地的诉讼仍然遵循这一新法律。即使在北洋政权命令不够的地方,大理院的判例也被各个法院引用。

清末改革的另一个成果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大纲。史静大学堂的学科规划是未来各地大学的典范。建国后蔡元培制定的大学制度基本上是以此为基础的,只是略有修改。

总的来说,晚清的改革只是一场流产的努力。没有辛亥革命,中国走的是所谓的“宪政”道路,其进程要靠社会精英,中国未来的走向可能大不相同。历史是过去的事了,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观察。但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建立了现代日本,但从1925年的“226事件”到1936年,日本右翼分子和青年军人杀害了5位首相中的3位,3位藏人大臣中的2位;另一个总理的弟弟被误打误撞,被狙击手击毙,总理侥幸逃脱。这些主张和平开放的自由派政治家一个个倒下,日本士兵随后控制了日本天皇和政权,形成了真正的军阀专政,切断了日本正在发展的帝制。日本于是一搏而疯,扩充兵力,最后一步一步走向战争,也一步一步走向灭亡。明治维新是由一群年轻的诸侯推动的,他们的“武士道”本性最终留下了军国主义的行为基因,导致了这一历史转折。中日两国对两次改革的历史原因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 ”米国”最早是中国翻译 「 ”米国”最早是中国翻译 如今日本仍在使用 中国为何弃之不用下一篇:稀奇古怪的植物 哪些植物具有神奇之处?大自然植物的十大奇特之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