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国宝张伯驹:好的生命不是完美而是值得 国宝张伯驹:好的生命不是完美而是值得

导语:国宝张伯驹:美好的生活并不完美,但值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老年张伯驹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被授予西晋的《平赋帖》、唐代杜牧的《章昊石昊》、北宋范仲淹的《刀赋赞》、北宋黄庭坚的《朱尚帖》、蔡襄的自撰诗集等八件珍贵文物,在收藏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专门举行捐赠仪式,授予20万元,被捐赠人拒绝。捐赠者是张伯驹和潘素,他们是现代中国的顶级文化

国宝张伯驹:美好的生活并不完美,但值得。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老年张伯驹

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被授予西晋的《平赋帖》、唐代杜牧的《章昊石昊》、北宋范仲淹的《刀赋赞》、北宋黄庭坚的《朱尚帖》、蔡襄的自撰诗集等八件珍贵文物,在收藏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专门举行捐赠仪式,授予20万元,被捐赠人拒绝。

捐赠者是张伯驹和潘素,他们是现代中国的顶级文化名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防止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不惜卖掉自己的家庭财产,甚至举债购买,从富有变成了家庭成员。然而,他却超然于他人。用他的话来说,“不一定要把收藏作为一种占有来给予,但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代代相传,他会给予他想要的。”

从兴趣到责任:收藏是为了防止国宝流向海外

民国四子之一的张伯驹,1898年生于河南襄城。他是袁世凯的表弟。根据当地习俗,他6岁时被无子女的叔叔张收养。

张生来就是一个读书人。袁世凯看重他的人品和能力,任命他为直隶代理总督和河南巡抚。袁世凯死后,张在冯军阀张的支持下,出任天津盐业公司董事长。

张致力于儿子的成长,教他背诵古文和学习诗歌。张伯驹天赋异禀,聪明绝顶,记忆力惊人。他9岁就能写诗,成为农村著名的“神童”。

他热爱诗歌,上学时曾研读楚辞、宋元名家词等名家作品。到20岁时,他已经能够通读《二十四史》,熟记古文,并对《子·同治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家学渊源和人文家风不仅为张伯驹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人人格。

他的父亲希望张伯驹成为军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并把他送到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师学习。毕业后,张伯驹先后担任了安武军全营军务办公室的提职和陕西省督军办公室的议事。从1927年开始,他放弃政治,进入金融界。

张伯驹本质上是一个学者,他的本性是软弱的,这使他讨厌商人之间的欺骗。尽管父母反对,他还是辞去了盐库的工作,从那时起,他就专心于阅读和文学。在他看来,世界斗争的货币地位是身无分文的,这也催生了他为了收藏心爱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的慷慨。

懂得做事的人都知道,决定一个人收藏成绩的不是收藏数量,而是他个人对收藏的看法。没有高超的眼光,深厚的修养,甚至高尚的品格,他都不能称之为“收藏家”。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张伯驹:“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前无古人。”。

张伯驹的收藏源于兴趣。虽然起步晚,但是他的家境富裕,眼光独到,使得他的起点很高。

他的第一批藏品来自宫殿。民国取消优待后,末代皇帝溥仪担心自己的生计,在市场上偷偷把先人的宝物一件一件卖掉。文徵明的《三友图》、黄庭坚的《朱上牌》等名作都是在这个时候传到张伯驹的。

从此,张伯驹走上了“疯狂”收藏的道路。只要有精品流出市场,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藏品,逐渐在藏品行业成名。

《夜间白图》现在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有一次,因为一步之后得知消息,唐人韩干的代表作《白夜图》在海外失传,使张伯驹悲痛欲绝。不久,他听说了另一件国宝藏在太子龚的孙子爱新觉罗溥儒手里,他正在西晋的“平抚铁”中秘密寻找买主。他担心国宝会再次落入外国人手中,决心要赢。

为什么张伯驹这么看重平福帖?

平福铁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说起陆机的《平赋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真迹书法,比《兰亭序》早79年。只有九行八十五字,却是中国书法从曹彰向曹操演变的一个例子,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被收藏界誉为“中国第一帖”。

古往今来,著名的雅士林以收藏平福帖为荣。第一次看了《平复铁》展览后,张伯驹让人们从溥儒购买。溥儒出价20万元,但张伯驹无力支付。次年,他委托与溥儒交好的张大千出面调解,以6万元的价格再次购买。溥儒不肯割爱,坚持要20万元。

后来,一个朋友无意透露溥儒的母亲去世了,急需钱。张伯驹试图沟通,最终双方以4万元成交。最初购买“摄影夜白图”的外国买家出价20万元购买“平福铁”,遭到张伯驹断然拒绝,国宝得以留在中国。张伯驹感慨道:“以前我想阻止《夜白图》出国,结果失败了,结束了我的夙愿。”

02被绑架不愿用字画换自己的生活

1941年6月的一天,时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的张伯驹在上班途中被三名歹徒绑架。后来发现盐业银行营业部主任李祖来与汪伪特务勾结。

绑匪要200金条,不然就杀票。多年来,张伯驹家族一直对流动性极度紧张。两百根金条像一座山,让张伯驹的妻子潘素喘不过气来。

潘素

潘素挣扎着筹集资金,到处碰壁,别无选择,只能卖掉他珍贵的字画收藏。在一次访问中,张伯驹告诉潘素,他宁死也不取书画为己有。在他眼里,这些凝聚了中国丰富文化积淀的宝藏,远比生命更有价值。

张伯驹直到他死了才合作,所以当歹徒看到他们不能索要高额赎金时,他们把价格降到了20金条。在卖掉了张伯驹盐业公司的股份和襄城老家的部分土地后,20根金条被收缴,被拘留了8个月的张伯驹被赎回。

北平沦陷后,张伯驹举家迁往Xi,国难当头。他最担心的是平福铁落入日本人手中。为了保护国宝,他把“平福帖”缝进被子里,一路熬夜,直到安全到达Xi安才被吓到。

一个稀有的东西,在它倒下的时候用生命保护,但在年轻一代需要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王因研究《平赋帖》而提出上门鉴赏。张伯驹慷慨地说:“一次又一次地来找我,看看有什么麻烦。带回家看看。”这句话让王佩服的胸怀。

朋友周对的评价是:“虚怀若谷,头脑简单,做好事而已,没别的。”

破产并捐赠国宝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才回忆说:“当时,许多书画商人喜欢和父亲做生意,因为父亲从来不还对方的价。”

他过着简朴的生活,抽烟赌博,对吃喝没有要求。一盘葱炒鸡蛋是一道荤菜。常年穿着长衫,外表似乎没有任何收藏家的豪气。不过他看的文物没有眨眼也没有花很多钱。

抗战胜利后,张伯驹受聘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有力地补充了国内文物监管和鉴赏的力量。这时,溥仪带到东北的一些国宝逐渐流回海关,国内外藏家都跃跃欲试。

游春图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詹子谦的《游春图》悄悄出现在北平时,张伯驹凭着他敏锐的嗅觉,建议故宫博物院买下这一卷,并提出如果医院资金不足,由他代为周转。但卖家马吉川开价800两黄金的天价让故宫买不到。

不赶紧拍,《游春图》就有出国的风险。如果实现了,这不仅是张伯驹个人的遗憾,也是中华民族的痛苦。

然而,张伯驹刚刚通过变卖家产和借钱买下了范仲淹的符涛赞,总共贡献了110两黄金。他会去哪里再筹集800或者两笔巨款呢?

张伯驹急中生智,在琉璃厂不断散布国宝不应流失国外的言论,一度在全市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卖家马吉川迫于舆论压力,与张伯驹达成220两黄金的交易。

对于此刻的张伯驹来说,220两黄金几乎等于他所有的财富。想了很久,他不情愿地以2.1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家在北平宫县胡同的豪宅,共计220多两黄金。没想到,卖家怀疑金色不够,其实也就130两。张伯驹不得不卖掉妻子潘素心爱的珠宝来凑足20两。他们约定,剩下的银子以后补上,然后把游春图收进包里。

这幅中国传世最早的山水画,受到历代学徒工的珍爱,具有不可估量的收藏价值。

几次补足差额后,到1948年底已高达170两,卖方因时局动荡而销声匿迹,而张伯驹仍在考虑还钱,可见其诚信。

这时,张伯驹负债累累,一家人搬到了一所小房子里。面对家庭的困境,张伯驹只有一个想法:“祖先的东西留给中国的后代。”

精疲力尽地收集财产,却从来不卖利润,有人嘲笑他傻,但他说:

他总是表现得像一个随时和人打架的斗士,孤独而可敬。

众所周知,收藏家的特点是“子孙永远珍藏”。然而,1952年,为了支持国家,张伯驹以3万元的低价将《游春图》转让给故宫博物院,国内收藏界如火如荼。

1956年,在目睹了新中国的艰难处境后,张伯驹和妻子潘素决定将收藏了30年、比生命更珍贵的八件国宝捐赠给后代,而是一次性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成为中国收藏和捐赠史上的不朽壮举。

有西晋的《平赋帖》、唐代杜牧的《张诗》、北宋范仲淹的《刀赋赞》、北宋黄庭坚的《竹上帖》等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

鉴于张伯驹和潘素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文化部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奖励这对夫妇20万元,但他们拒绝了。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亲自为张伯驹、潘素签发了表扬令,其中一条写道“化私为公,有足够的资本和作风”,证明启功先生不愧为张伯驹“民间收藏第一人”。

为国为民做好自己的工作,真的是文人墨客的典范!

故宫博物院的顶级国宝书画有一半是张伯驹带来的。在中国的收藏中,张伯驹也能顶半个国家。

从收集爱好到保护国宝,张伯驹不谈享受,只谈付出。他不仅是一个斗士,还是一个真正的名人。

夜景很暗淡,但它仍然没有改名。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了一句有趣的话:“有时候,一个人在他的时代过去后仍然可以活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然后好奇的人可以看到人类喜剧中最奇怪的场景。”

出人意料的是,在捐献国宝一年后,张伯驹被贴上右派的标签,理由是他支持演出清代封建戏曲剧目。反对者还扯出他家和袁世凯的关系,说他是封建残余。连他捐的国宝都说是官僚资本,应该收归国有。

在被批评的职业生涯中,张伯驹一次又一次地被孩子们嘲笑和侮辱,但他仍然表现出超然的态度。相反,他认清了眼前的怂祸,他固执地觉得“他还是一个人”。

他说:“国家大,人多。个人受委屈不仅是必然的,也没什么。我在阅读古画时犯过错误。只希望祖国真正富强起来。”

张伯驹的作品

他是一个真正的名人,他的风格在于他的个人情况和他对朋友的态度。

张伯钧被打成众所周知的大右派后,很快就焦虑愤怒而死,社会上的人都怕躲,没人吊唁。但是有一个人敢去,他就是张伯驹。

70多岁的张伯驹娶了他的妻子潘素。因为不熟悉张伯钧的地址,从地安门一路走到建国门,边走边打听。天知道他们受了多少罪。

这让张伯钧的女儿张怡和很震惊。在她的印象中,张伯驹和她的父亲是绅士的朋友。他们无非是喝茶,吃饭,看画。他怎么能和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相比呢?怎么能和父亲生前帮助过的朋友比呢?然而,是张伯驹先来表达他的敬意的。

真正的朋友不是整天关怀备至,而是在困难的时候表现出宽宏大量。如果一方需要,另一方会不惜一切代价。

2007年,红色科学家冯其庸表达了对张伯驹一生的感情,并写下评论:“才华无与伦比,但也有很多挫折,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它还在流泪。石国高峰献身于整个世界。春游歌词忧郁嶙峋”,读来令人感动。

1961年,在陈毅的干预下,张伯驹夫妇来到长春,在吉林省博物馆担任文物主管。考虑到藏品中精品的不足,张伯驹捐赠了宋佗的《九成宫礼泉铭书》、《唐代楷书残卷》、《妙法华莲普京仙菩萨》等30多件珍品。去吉林省博物馆,顿时吸引了无数目光。

老年张伯驹

随着局势越来越动荡,张伯驹和潘素被贬到农村插队定居。因为年龄太大,不能被接受,他们不得不回到北京,成为没有工作和户口的黑人家庭。他捐赠给国家的任何藏品,如果被拍卖,将立即创下世界纪录。当年偏富的张公子,现在靠亲戚朋友养活。

即便如此,他天生才华横溢,看到盛开的小梅花,就想买下来,却只能在缺钱的时候写诗抒发感情。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他坚持的原则。穷而不落魄,根植于内心的贵族气息使张伯驹依然弥足珍贵。

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得以在中央文史研究总院任职,1980年,的问题得以平反。

在张伯驹晚年的工作中

重新定居的张伯驹,虽然已经80岁了,但他的时间宝贵,职位众多,充分发挥了中国书画文物欣赏的余热。

根据黄永玉的回忆,有一次他去北京的一家莫斯科餐馆吃饭,他看到张伯驹“步履蹒跚,孤独地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当时,张伯驹只和妻子潘素住在一起,康复后月薪80元。

张伯驹和潘素的晚年

张伯驹只喝了一碗红色蔬菜汤,然后点了四片面包、一盘果酱和两片小黄油。他小心翼翼地在面包上涂上果酱和黄油,用方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面包,带回家和妻子一起品尝。"这两个人生活得很艰难,但他们并没有在贫困中失去贵族精神。"

1982年的第一个月,张伯驹感冒了,被送往北京大学医院。因为他住在一个有11个人的大病房里,所以他很吵,张伯驹整天都很烦。潘素要求医院更换单人或双人病房,因“级别不够”被拒绝。

后来,张伯驹的老朋友联系了卫生部说明情况,才被允许转到干部病房。当一个朋友想告诉他的家人这个决定时,传来了张伯驹刚刚去世的消息。

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逝世,享年84岁。

有人跑到北大医院门口骂:“你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说他没有资格住在高倩病房。哎,我告诉你——光他捐给国家的就够买你的医院了!”

NLD中央副主席钱家驹在张伯驹的追悼会上说:“我不知道参加了多少次八宝山追悼会。无一例外,很多人的讴歌都说长生不老。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不朽的。张伯驹是一个真正的不朽者。”

张伯驹和潘素后来居住的小院子现已建成“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用来研究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崇高精神。

张伯驹的生活并不完美,但他并没有脱离“逐渐消失”这个词。他的丈夫竭尽全力,只为值得。是执着还是洒脱,留给后人评论。

陌生人如玉,儿子独一无二。

当如此,张公子也。

参考文献:

1.张恩陵《张伯驹传》。

2.湖北卫视《大秘密:国宝守护者》

3.百度百科:张伯驹

4.北京青年报:张传才:开个私人小院给父母建个纪念馆

5.黄永玉的张伯驹印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历史不讲闵冉 东晋为什么不和冉闵联手?反而是要避开他北伐呢?下一篇:平生不见陈近南 陈永华:明郑时期著名大将,最后却忧悒成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