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帖木儿与明成祖的军队的强弱对比 可以从人员结构入手 帖木儿与明成祖的军队的强弱对比 可以从人员结构入手

导语:帖木儿和明成祖军队的实力对比可以从人员结构入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405年2月,帖木儿在东征明朝的路上病死。他与明成祖朱棣的终结对决,在开始前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双方的军事实力强弱。关于两军武器、战术、个人军事素养的比较,已经有过不少文章。但对于两边士卒的来源和组成结构,却经常被人忽视。 今天,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看一看两者军队构

帖木儿和明成祖军队的实力对比可以从人员结构入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405年2月,帖木儿在东征明朝的路上病死。他与明成祖朱棣的终结对决,在开始前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双方的军事实力强弱。关于两军武器、战术、个人军事素养的比较,已经有过不少文章。但对于两边士卒的来源和组成结构,却经常被人忽视。 今天,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看一看两者军队构成的巨大不同。也就是双方士兵与基层军官的来源与社会地位。此类本质性差异,可以在古代战场上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 > 帖木儿的帝国也需要依仗撒马尔罕这样的大城市>作为一个半突厥-半波斯式的统治者,帖木儿军队的来源也非常具有中亚整体社会的影子。既有不断强势的游牧势力,也有那些依然保持着一定基础的绿洲定居城市。加上帖木儿本身就是靠战功竖立威信的超级军头,武装人员在他的统治地域内,社会地位是不会低的。 帖木儿军事力量的核心,是蒙古西征军后裔与突厥附庸部落构成的河中军事集团。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帝国鼎盛时期的武力水平,并因为自身的重要性而享有较高社会地位。 > 军人和武士在帖木儿治下地区的地位很高>部落贵族平日就是地方上的领导者,主要成员则是各自人群中的专业武士。虽然经济情况各不相同,能获得的战利品与赏赐也不会一样。但他们都是各自社群内的精英,这也是他们能够获得较好供养与充足军事训练的基础。 除了担任军队中的重骑兵和轻骑兵,他们在需要时也可以下马步战,成为不错的步兵力量。这种多功能属性,同样得益于自小就获得的军事训练。在度过了蹒跚学步的幼年期后,严格的军事教育便不间断的开始。训练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种多样,除了最基础的弓箭和刀剑,也包括枪矛、骨朵等必不可少的装备。 > 整个中亚都不缺乏帖木儿需要的优质兵源>类似的突厥化群体,在当时的中亚也并非河中军事集团一家。诸如花剌子模、北印度、阿富汗山区、伊朗高原和锡斯坦,乃至地域不大的费尔干纳盆地和高加索边区,都存在这样的武装阶层。他们在逐步归附帖木儿的势力后,迅速壮大了帖木儿帝国的军事力量。 虽然名义上称为部落,但相当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初步定居化。一些人在蒙古西征之前就生活在当地,是重要的城市与要塞的拥有者。在蒙古人纵横中亚的时代,投诚者仍旧被保留了地方权力,以和过去一样的方式来侍奉新猪。 > 游牧草场的部落武装 是帖木儿军队的第二大来源>当然,在各地区的核心部落之外,还存在生活条件更恶劣的游牧势力。他们往往只有很小的城寨,或者索性没有而纯粹过着更加游牧化的生活。他们在训练水平与装备供应方面,都无法比肩定居区域供养的精英战士。所以,在军事上就只能处于次要地位。 在战争中,主要承担诸如侦查、骚扰和侧翼包抄等任务。他们也很难获得帝国的资源配置倾斜,更多依靠战利品和赏赐过活。但这些人却是不可或缺的军事成分。在欧亚大草原及周边地带的国家,都会招募或雇佣这些游牧战士。 > 帖木儿的步兵实力 总是容易被人忽略> >此外,由于帖木儿这代人已经深受中亚的波斯文化影响,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定居化。 所以也比之前的大部分蒙古系势力都要重视步兵的作用。除了会下马步战的精英武士外,几个大城市因为受到了帖木儿的优待,也会为帖木儿提供自己的城市民兵力量。这些民兵团体中也有不少,可能要追述到前伊斯兰时代,并一直顽强的生存至今。他们不仅可以用来守城和攻城,还能在大规模野战中掩护骑兵的侧翼。熟练的使用复合弓、长矛、弩和各种大小盾牌,是他们的必备军事技能。 > 帖木儿军队中的步行弓箭手>这些城市步兵在日常生活中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有能力定期进行军事训练的人员,往往就是本城的有产者。至于那些会随军出征的精英步兵,都需要给自己配备乘马,以便跟上骑兵部队的前进速度。 这些人同样广泛部分在河中、花剌子模等地,甚至远到两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区。用今天非常时髦的话来定义,就是帖木儿帝国里的城市中产。他们承上可以配合领主的骑兵出战,启下能能带动城里的更多居民参加保卫城市的战斗。 > 帖木儿军队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和财产地位>最后,帖木儿军队的工兵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长。随着他个人的势力不断扩张,这个技术团体也被不停的扩编。早年的蒙古西征军,就对工匠和技术人员特别重视。继承这一作风的帖木儿,经常在肆意屠戮的城市中,搜罗和保护工匠。他从德里、大马士革和锡瓦斯等地俘虏的匠人队伍,足以拼凑出一支技术大军。 工匠不仅仅是为帖木儿的帝国生产经济商品,也是技术兵器的制造力量。帖木儿早年只能使用骆驼运输的弩炮来支援步兵攻城。后来具备了复杂的围攻武器技术能力,到远征明朝前开始大量生产火炮。而且这些技术兵器,往往以当时西亚、欧洲和中亚的最新设计标准为蓝本。 >帖木儿自己也非常注意笼络和吸收各地的精英人士。这些人平日里是他的保镖与扈从,战争中担任自己的亲卫队,和平时则是最高统治者的特使和权臣。目前留下的记载中,就有河中本地封建武士、突厥化的伊朗官僚、东方化的希腊领主子弟和因战败而被俘到中亚的德国骑士。 这些人不问血统出生和宗教信仰,仅仅是以对帖木儿的个人服从,团结到一起。他们各不相同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帖木儿的智囊团。并在需要指挥和协调各类属国军队时,发挥自己的出生优势。 > 朱棣时代是明朝武人的最后光辉时刻>那么同时代的明朝军队是什么情况呢?以武功赫赫而着称的明成祖朱棣,是否也像帖木儿这样重视军队人才,并给予良好的待遇呢?至少在表面上看是这样的。朱棣所处的时代,恰恰也明朝最后大量提拔军事贵族的时期。虽然这些人往往是跟随朱棣谋反上位的功臣,却都保有不错的军事水平。至少是比帮助建文帝平叛的酒囊饭袋们要厉害不少。 > 朱棣上位后也不得不笼络和利用文官集团>但放在文官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这样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何况朱棣也需要依靠文官来稳定他的战利品,不可能冒着公然反对文官的风险,去大量提拔武人进入上层社会。这就让明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很难获得中亚武士在帖木儿宫廷中所能取得的地位与社会资源。他们的后代虽然可以继承爵位和待遇,却很难传统祖辈的武力传统。在不断主动文弱化的环境下,军人的战斗力很难不发生迅速而严重的退化。 明朝设置的众多军户人口,是军队的主要兵力来源。但他们却过着最为凄惨的生活。 > 明朝的军户在朱元璋时代就开始逃亡 显得生存处境堪忧>惨到什么程度?如果有皇帝命令,可以移出军籍,则足以让当事人欢天喜地一番。因为一旦入了军籍,不但需要负担军事义务,还必须享受繁重的赋税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限制在有限的卫所土地上,不得擅自移动。 >平日里要辛勤的劳作,为军队和国家提供口粮。农闲时则要进行军事训练,并在战争中拿起武器上阵。 这么多压力压在施加在一批人身上,是不可能为军队提供优质兵员的。 > 明朝的军人经常生活赤贫 压力山大>所以,相比当时的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明朝士兵的日子只会是更惨。丝毫没有作为武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看看靖难之役中的朝廷平叛军表现,就能有大致的了解。朱棣当然知道这些部队的无能,但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方便进行彻底的变动。所以就只好想办法加强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与边境防御部队的实力。 明成祖的解决方案,就是招募可以搜罗到的外族武士或士兵,为自己所用。其中又以让明朝头疼的蒙古人占据了绝大部分。 >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 都不断在吸纳蒙古人为自己作战>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就特别喜欢使用蒙古骑兵,在后来的和平时期也始终保持着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近卫军力量。那些原本相当于中原边缘小部落成员的蒙古人,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皇帝倚重的精英部队。 哪怕是在朱棣死后,帖木儿帝国内部动乱时期。明朝还依然从西面招募了很多流亡者入境,并将他们安插在江淮地区,担任中央控制下的军事力量。但他们很快成为了明朝社会中,地位不高的武夫。久而久之,不仅战斗力退化,原本被明朝看重的特色优势也荡然无存。 > 看似来源统一的明军 内部混在着各种鞑子所以,从双方的军队来源成分来看,帖木儿军队就具有重大的优势。毕竟,被明朝委以重任的外族力量,放在草原和中亚都可能是默默无闻的边缘人群。明军本身也有的很多精良武器与上好的战马,都需要从中亚进口。 从这点而言,明朝军队更难有想象中的优势。因为两者的基础就大相径庭。一边是重视军队与武士的世界,另一头则是将军人降格为国家奴隶的黑心企业。两者发生军事冲突,谁赢面更大,自然是不言而喻。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总统妻女死于日军屠刀 总统妻女死于日军屠刀 索赔80亿被拒 一夜之间杀光所有日军战俘下一篇:他在关羽战死之后起兵反抗 他在关羽战死之后起兵反抗 宁死不降江东 现在名字却鲜为人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