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20篇

导语:明朝那些事的节选,《明朝那些事》下面的20个读书笔记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二十篇暑假看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书,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从1344年到1644年的明朝的。从朱元璋出生到明朝崇祯皇帝去世。它的句子简单,幽默,非常有趣。非常详细的告诉大家。我很佩服作者对人物的精辟描述,对斗争的精辟描述,对情节的完美把握。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他

明朝那些事的节选,《明朝那些事》下面的20个读书笔记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二十篇

暑假看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书,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从1344年到1644年的明朝的。从朱元璋出生到明朝崇祯皇帝去世。它的句子简单,幽默,非常有趣。非常详细的告诉大家。我很佩服作者对人物的精辟描述,对斗争的精辟描述,对情节的完美把握。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他通过反叛获得了世界。他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是个军事天才。正是青春期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精于算计。真的是逆境造就人才!我们应该学习朱元璋的果断、坚持和冷静,这将使你在困难的情况下找到机会,解决各种困难,最终爬上成功的彼岸。以下是我在读书中看到的一句哲理: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发现很多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钥匙能打开胜利之门。人生最痛苦的部分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结局却不去改变。越接近对方的水平,越了解对方的实力,越恐惧。当他的恐惧达到顶峰,也就是他能和对手匹敌的时候。

明代那些东西里的好词好句摘抄分析

1.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找到他,把他推到了低谷。

2、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3、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4、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 5、宁可丢官,不能丢人。 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7、简单说来,所谓鸳鸯阵的原理,和打群架大致相同,瞄准目标,群起殴之,远了用啤酒瓶砸,接近后用西瓜刀砍,贴身后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带白带,剑道几段,全部完蛋。正是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也。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作为一个近身格斗阵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们却依然无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8、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9、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10、打跑是必须的,打死是不够的,要打到他做鬼都不敢来找你才行。 11、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2、要克服畏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13、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 14、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15、能捧得起你,也就能踩得倒你。 16、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17、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18、所谓特权,就是当你在家酒足饭饱准备洗脚睡觉的时候,有人闯进来,拿走你的全部财产,放火烧了你的房子,把洗脚水泼在你的头上,然后告诉你,这是他的权力,这就是特权 19、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时机。 20、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21、从道士到钢铁战士,只是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在这个世界上,信仰是最为坚固的物体,一旦坚持,就很难动摇,而金钱、美色在它的面前,是极为软弱无力的。 22、其实戚指导员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23、所谓善人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坏事擦屁股。 24、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25、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26、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排马屁是为了干实事。 27、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28、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 29、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0、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31、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明朝那些东西都是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希望对你有帮助!明代的好词好句。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感觉不错,欢迎评论分享。明朝那些东西都是好词好句。1.历史是事物发展的最终评判者。2.这真的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一般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固定的剧本:跳出一大群亲朋好友,说一些不要难过,好好玩,安慰一下祖先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仰望天空,紧握双拳,怀恨在心,毅然踏上了前进的道路。3.通俗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解释是天下归老子,天下发生的事是我的私事。4.一百年?那是起拍价,六百起!先别打折!5.“即使你将来处于绝境,你也需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承受,忍受痛苦和折磨,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我才有胜利的希望。6.知行合一是什么?答:是知行合一。评论:废话。7.不管你有多绝望,都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能创造奇迹。8.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珍贵的东西总是在我们身边。9.但是政治大师就像江湖大侠。如果你想在金盆洗手,那么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10、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11、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12、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14、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时机。15、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16、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17、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18、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19、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20、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21、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22、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23、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24、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25、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能打仗的人。26、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27、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28、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29、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30、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31、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3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33、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34、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35、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3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37、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38、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39、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40、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经营周期不定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

求明朝那些东西。这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越多越好

1.在利益面前,很难保持忠诚。

2. 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3.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4. 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5.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6. 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7.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8. 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9.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蓝玉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的追究他,而蓝玉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此后,他的这类表演越来越多,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官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蓝玉却干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还颇为洋洋自得。   这就太过分了,守关的官员也是人,人家已经跑去开门了,而你连一会都不愿意等,难道你是赶去救火不成?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态度的转变。   蓝玉似乎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两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   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眼睛,于是朱元璋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在获得成功之后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实只要联系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纳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释蓝玉的行为。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玉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粗人。   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而关键问题在于,蓝玉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决于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蓝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错误,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官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而蓝玉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蓝玉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玉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这里先不说他,后面自有专题介绍。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玉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玉动手。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我看来,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的骄纵不法,无论如何,朱元璋决定要对蓝玉下手了。   既然决定要动手,先要给蓝玉一个罪名,毕竟程序还是要走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拉出去砍头,如果要告蓝玉小偷小摸,应该不会有人相信,而当时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似乎还是一种荣耀。   看来还是谋反这个罪名好一点,标题醒目,主题鲜明,且方便实用一看就懂,我们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   在锦衣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玉,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玉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估计蓝玉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为这个本来没有谋反打算的人居然写出了长篇供词,不但说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图,还供出了企图谋反的方式、地点,看来他在监狱中应该出演了一次监狱风云的主角。   既然蓝玉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玉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来了,锦衣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验的。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平时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一万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真正的动机】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不要摘抄明朝的一些问题,自己来回答

你好,纯手打只是为了奖励。我自己历史爱好的一些小介绍和回忆,有些地方写的不好,但一定是历史,不是小说。我不喜欢乱改历史。。。。。

朱元璋对官员很苛刻 对官员贪污枉法的惩罚达到了极致 剥皮实草 人彘 天灯 等等都做过 对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赶尽杀绝 让各个儿子分封各地 将孙子扶上皇位 有一次阅兵的时候 朱元璋自豪的对孙子说 有人胆敢造反 你看看你这些叔叔们一定会帮你平定叛乱 他孙子说 要是我这些叔叔叛乱呢?朱元璋沉默不语!还有 废丞相 朱元璋比较勤奋 凡是喜欢事必躬亲 但是他的强势 让很多大臣没法做事 他又去责备大臣无能,设六部 以至于满清以后效仿这一机制 戚继光是一个军人世家后代 十几岁就世袭当成类似于军分区的师长一类官职 戚继光很勇猛 倭寇肆虐江浙的时候他请缨到当地剿匪 但是明朝的兵是卫所制度 卫所的兵很不等打仗 第一场战 几乎打败的时候 戚继光一箭射死了 日酋的头领 转败为胜 卫所兵里面戚继光培训出戚家军 纵横江浙 后又北御敌于蒙古 算是中华之名将 戚继光的确很勇猛 1372年徐达率军出征漠北,由于轻敌冒进,大败,损失万余,明朝失去了消灭元朝的可能。 1409年,明大将邱福率军出征蒙古,轻信蒙古降兵,中伏大败,十余万人全军覆没。 1499年,明英宗亲征蒙古,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五十余万折损大半,明英宗被俘。 1450年,蒙古大军打到北京城下,明军不敢出战,蒙古军掳掠后退兵 以下摘抄部分 太祖朱元璋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 年号“正统”“天顺”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以上是摘抄部分 神宗朱翊钧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在位时间最长 明亡亡于万历! 策反事件一般都是明末时期 不过有很少可以定位策反 大多是主动归顺 和 被迫降清 比较出名的几个代表吧 尚可喜从军后,先在东江总兵毛文龙帐下 后来官至广鹿岛副将 袁崇焕私自斩杀毛文龙 黄龙接任 黄龙明崇祯六年因后金大兵压境自刎而死 沈世奎接任明崇祯七年 沈世奎骗尚可喜至皮岛 准备陷害 但是却被尚可喜的部下获知尚可喜就有了反意 派人接触皇太极 皇太极听了非常高兴 真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啊 出城三十里迎接 耿仲明 孔有德 最开始也是和 毛文龙混的毛文龙被杀后 他跑到山东投奔孙元化 耿仲明和孔有德出兵抵御后金 粮饷不至 怨愤不 ,孔有德在河北吴桥兵变之后 率领军队回到山东攻打登州 孔有德攻陷了登州之后 推举孔有德为元帅 明朝不能容忍叛将率大军来攻 他俩就渡海投降后金了 吴三桂 不能算策反 或者造反 因为吴三桂根本就没反明朝 他投降清朝的时候已经没有明朝了 祖大寿 2次降清 2次都是在大凌河 小凌河附近 被围困导致了人吃人的惨剧 被迫投降! 但是祖大寿也算是明朝的大将了他降清并没有为清朝入关做多少贡献 基本上没有 洪承畴 也是被俘投降的 策反的还真不多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尊严的朝代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郑和下西洋 大展国威 建立很多的附属国 朝鲜 缅甸 琉球 等等 没有对外国采取忍让态度 包括最后的时期 也没有作出妥协 但是闭关锁国政策 使中国放慢了与外国的接触机会 总之我很喜欢明朝 明犯我汉者虽远必诛 在朝鲜痛歼日寇 在南洋大展国威!

明朝的那些东西是一句好句子

第二章灾害

  元至正四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的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的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要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处?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着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要下诏赈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重八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门。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分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   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原因简单,你父母死了,关我何事,给我干活,我也给过他饭吃。   朱重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们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可他此时也无法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也要吃饭,他要活下去。   在绝望的时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祈祷的唯一内容只是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   但结果让他很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   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   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和尚的生涯】   朱重八选择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觉寺,在寺里,他从事着类似长工的工作,他突然发现那些和尚除了没有头发,对待他的态度比刘德好不了多少,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还能结婚,如果钱多还可以去开当铺。   但他们也需要人给他们打杂,在那里的和尚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金身也不擦,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刚进庙的新人朱重八来完成。   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   他已经很知足了,他能吃饱饭,这就够了,不是吗?   然而命运似乎要锻炼他的意志,他入寺仅五十余天后,由于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所谓化缘就是讨饭,我们熟悉的唐僧同志每次的口头禅就是:悟空,你去化些斋来。用俗话来说就是,悟空,你去讨点饭来。我曾经考察过化缘这个问题,发现朱重八同志连化缘也被人欺负。由于和尚多,往往对化缘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点,就指派领导的亲戚去,那些地方穷,就安排朱重八同志去。   反正饿死也该,谁让你是朱重八。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点是在淮西和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主要地带,谁能化给他呢?   然而,就从这里开始,命运之神向他微笑。   在游方的生活中,朱重八只能走路,没有顺风车可搭,是名副其实的驴行。他一边走,一边讨饭,穿城越村,挨家挨户,山栖露宿,每敲开一扇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只是白眼、冷嘲热讽,对朱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   朱重八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可怜的自尊,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哪个更重要?   是的,朱重八,只有失去一切,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和伟大。   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   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此时,他还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他相信当黑暗笼罩大地的时候,伟大的弥勒佛一定会降世的。其实就他的身世遭遇来说,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弥勒倒是很难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心中真正的弥勒是他自己。   但朱重八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已经从一个只能无助的看着父母死去的孩童,一个被人欺负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声哭的杂役,变成了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重八毫无疑问是后一种。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心是最柔弱的地方,它特别容易被伤害,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失去,友情的丢失,都将是重重的一击。然而对于朱重八来说,还有什么不可承受的呢?他已经失去一切,还有什么比亲眼看着父母死去而无能为力,为了活下去和狗抢饭吃、被人唾骂,鄙视更让人痛苦!我们有理由相信,就在某一个痛苦思考的夜晚,朱重八把这个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当朱重八准备离开自己讨饭的淮西,回到皇觉寺时,他仔细的回忆了这个他呆了三年的地方,思考了他在这里得到的和失去的,然后收拾自己的包裹踏上了回家的路。   也许我还会回来的,朱重八这样想。 明朝事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范仲淹的《渔家傲》写作背景 范仲淹的《渔家傲》写作背景下一篇:为什么要研究明朝 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处于农耕文明巅峰 为什么要研究明朝 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处于农耕文明巅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