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为什么要研究明朝 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处于农耕文明巅峰 为什么要研究明朝 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处于农耕文明巅峰

导语: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在农耕文明的巅峰之下,所以文字资料都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大家快来看看吧!本文节选自《大明权力场》 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 也许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这里有成熟的文官政治,极端右翼化的儒家文化,反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异端思想,繁荣昌盛的商业文明,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自由而思辨的言论观点。 当盛唐在经

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它的制度、思想、经济都在农耕文明的巅峰之下,所以文字资料都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大家快来看看吧!

本文节选自《大明权力场》 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 也许有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要研究明朝?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这里有成熟的文官政治,极端右翼化的儒家文化,反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异端思想,繁荣昌盛的商业文明,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自由而思辨的言论观点。 当盛唐在经历安史之乱轰然倒塌之后,随后建立的宋、明两朝就像缠上裹脚布的小脚女人裹足不前。虽然它们也曾是汉文明的辉煌期,但在那种官僚制度下,无论是中枢还是底层都被压制的令人沮丧而又无味。压制人性的理学成为两朝的指导思想。前几朝所发生的外族入侵事件成了明王朝所发展的桎梏。它既要大踏步前进,又无法甩掉历史包袱,最终却在弘光元年轰然倒塌。我们对于明王朝的研究都是在这种受到极端压制的前提下进行,但它依然具备令人振奋的东西。正像我们一直要提醒读者的是,虽然它的民间一直是波澜壮阔,但中枢却始终保守。 安史之乱暴露出了旨在影响后世近千年的许多问题,比如它的藩镇问题、武将问题、民族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将不得不让宋、明两朝为它埋单。当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帝国费尽了脑筋。其结果是导致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官僚集团的诞生,而这也就是宋朝积贫积弱的开始。为了防范武将,宋、明都实行文官制度。到了明代,甚至实行军户制度。事实证明,实行文官制度的确保持了帝国的稳定。但对少数民族的防范又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仇视、歧视、打压使帝国付出了巨大的维稳资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还给天下一个极其自律而又注重道德,外加廉洁的自耕农社会。为了能对这个社会进行单调管理,他对职业进行了严格的分类限制。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军户制度。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因为军户是世袭的,士兵不从属于某个人,他从属于这个国家。这样的话就避免了武将作乱的局面。 但是军户制度也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士兵既要耕种,又要训练。他们的战斗力无法保证。而且当他们的土地被上级军官兼并后,失去土地的军户将会成为流民。 现在看来,朱元璋建立的很多制度都保证了这个王朝的安定。成年皇子必须离京,以文驭武,皇室只能跟平民联姻,遍布帝国的御史分巡道制度,乃至洪武年内阁的雏形,这些都无疑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定而设计。 到了永乐年,由于皇帝出身外藩,继位不正,为了显示他的正统性,这位皇帝将国家折腾得山穷水尽,洪武年间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所以从洪熙年间起帝国开始处于守势。正像所有人都认为的那样,宣德时期虽然只给了帝国10年时间,但那的确是明朝的黄金时期,既没有前面那种皇帝对官僚的压制,也没有后面君主对官僚的仇恨。 当帝国进入正统年后,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政务决策的程序渐渐的滑入官僚手中。帝国不再是依靠君主乾坤独断,而是依靠一套完整的程序。成化年无疑是整个明代的转折年。成化年标志着文官政治的成熟,思想文化领域也开始松动,商业开始活跃,帝国终于又沿着宋元的那种模式向前走。 成化过后是弘治时期。弘治皇帝虽然被认为是最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皇帝,但那都是装出来的。皇帝是个小时候就受压抑的孩子。压抑的他将自己的一切兴趣与自由都埋藏起来。他非常在乎文官对他的评价,即便是这样他也无法得到完全的好评。事实上,只要舆论权掌握在文官手中,无论什么样的皇帝,都不可能得到十全十美的评价。正因为这是一位受到压抑的皇帝,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显得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叫正德。正德绝不是一个荒诞的皇帝。他只是儒家礼制的反对者。他还是大明帝国史上最后一位带兵作战的皇帝。不过他的声誉并不好。官员们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官员。 嘉靖王朝标志着帝国进入一个新时期。打这以后皇帝算是将文官看透了。他们不再信任任何官僚,但还要依赖他们做事。但是无论多么勤劳的官僚也换不来皇帝对他们的赞许。无论多么恶劣的官僚也换不来皇帝对他们的鄙视。帝国的一切都成了交易。 嘉靖之后是隆庆王朝。通常情况下,历史学家对这个王朝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但这个王朝跟宣德、弘治一样是帝国三个最好的时期之一。而且放在那个情况已经恶化的背景下,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比前面两个王朝还要优秀。 隆庆皇帝是一个非常懂得治国的皇帝。他充分的信任官僚。他也没有故意让官僚们斗来斗去。他不喜欢重用一批人而又去打压另一批人。他没有说过多的话,也没有做过多的事。但帝国在隆庆那7年完全是欣欣向荣。隆庆也是处在深宫不喜上朝。他也有一些女人。但为什么却没有什么官僚指责他。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真实的原因是在正德、万历这两个皇帝广泛受到责骂的王朝缺乏替皇帝顶缸的文臣。隆庆时期的伟大体现在他那种灵活的对外政策。它实现了跟蒙古的和议,结束了明蒙200年来的对峙状态。此后一直到明亡,帝国与蒙古之间再无战争。所以,看似很棘手的问题只要脑筋稍微拐个弯就能得到很快的解决。 除了跟蒙古的和议之外,还有开放海禁的问题,也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事情,比什么赫赫武功要有意思的多。很可惜,这些政策都未能形成定制。如果这些对外政策能一直延续,明王朝也许不会在那么个时间点灭亡。 现在看来万历的确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在他御极的数十年间,是对文官驾驭,对社会管制最宽松、最无力的几十年。在张居正死后没几年的时间,国本之争就全面爆发,讨伐万历的奏章铺天盖地而来。在立储问题上皇帝有自己的考虑,但官僚们丝毫不理会这些。这是他们青史留名的好机会。的确是这样的,任何一位弹劾激烈的官僚不仅史册上留名,就是在本书中也是重点介绍。哪怕再过去1000年,他们的名字还会在那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官僚分成了相互对立的高级官僚和低级官僚。所有的小臣迁怒于内阁大臣。万历对此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只能靠不停地演戏过活。无数的大帽子扣向了他和郑贵妃,以及他那些可怜的内阁大臣。在皇帝仍旧无所作为的情况下,这种政治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些波谲云诡的事情发生。 当所有的问题都无法调和的时候,这些有着相同诉求的低级官僚形成了一个新的团体—东林党。从这个时候起,党争开始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议题。天启皇帝虽然只有16岁,但他明显有着比他的万历爷爷高明多的政治手腕。起初他也想任用东林系的官僚,但是当发现这批官僚总是纠住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的时候,他开始产生了新的想法。从天启四年起,皇帝开始启用一些被东林党斥退的官僚,还有受到他们打压的宦官来一起对付东林党。在这场打击中,最终导致《三朝要典》的诞生。无论这些文官在万历朝如何疯狂,到了此时,他们也跟曾经的皇帝万历一样拿不出任何的办法。 东林人的噩梦没有持续很久,天启皇帝就死了。崇祯继位后阉党迅速倒台,东林人似乎迎来了春天。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依然艰难,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个团体的政治诉求跟君权相抵触。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反感是从他们在会推中排斥异己官僚开始的。崇祯一朝东林党的日子仍然不好过。崇祯找到了温体仁来对付他们。 当东林人全部被斥退到山野的时候,在帝国的南方产生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文学团体。他们打着文学复古的旗号来行政治诉求之实。崇祯二年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社团合并为复社。从此他们干预科考,把持乡里,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有着比东林党更为强大的号召力与话语权。但他们依然无法打入帝国的决策层。或许对于高层来说,无论他们如何声势浩大,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几乎从崇祯朝一开始,西北的民变就已经发生了。其根源仍然是持续北半球长达70年冰河期的打击。温度比常温要低两度,导致河流、湖泊蒸发量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下降,降雨自然要减少。这样土地的干旱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灾害没有办法躲过,但是要将它解释成明朝灭亡的原因也说不通。因为它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无论当时采取何种措施对付流寇都是无济于事。因为朝廷财政已经破产,早已经是无力平叛。而这个时候朝廷仍旧奉行僵硬的对外政策。一些意志薄弱的分子已经看到王朝将要亡了,他们早就开始了改换门庭的准备。 南明的弘光王朝党争依然在继续,甚至比前面几朝更加激烈。温体仁、钱谦益、阮大铖成了帝国的三个大活宝。弘光王朝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失去了文官系统驾驭的武将是可怕的。所谓的江北四镇包括左良玉的军队都成了不受朝廷节制的藩镇。如果他们仍旧处在朝廷的调配下,南明的御清形势也不会如此不堪一击。藩镇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朝廷拿不出钱来供养他们,只得让他们自筹自支。 明王朝跟宋朝一样,奉行儒家体制,而且是一种极端保守、压抑人性的儒家体制。先秦的那种血性、张扬的儒家文化已经被阉割的不成样子。朱元璋时代,帝国由大大小小几百万个乡村组成。朱元璋实行乡村自治的原则,禁止官吏下乡,由村中长老治理一切事物。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黄仁宇的这种观点具备不可原谅之错误。中国的历史跟欧洲不一样,欧洲的气候、河流、多山的地理决定了这是一个商业文明盛行的地方。从公元前的希腊、罗马时期这里就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商业关联和借贷纠纷。所以它需要成熟而完备的律法来调节民事和经济纠纷。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帝国,全国由那么多散居各地大大小小的乡村组成,农业人口一直占据帝国的绝大多数。当帝国管理不过来的时候,只有让所有的乡村实行自制。而对于这么多大面积散居的乡村如何治理则是一个问题。用单纯的法制治理乡村已经是不现实。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个人的步调又不一致,单纯的法律治国不仅会带来低效率,也会使官员们疲于奔命,更有可能会导致大规模抗法行为的发生。 基于这种现实考量,在秦王嬴政没有统一中国之前,我们的先知圣人就开始制定礼法来建立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原则,用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用道德代替法律会使得我们这个国家更安定,会使统治者花费较少的精力来维系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道德代替法律不仅不是2000年来问题之症结,而且是我们这个国家治国的优越典范。在这方面,西方人也有相同的看法。 他们说:「 ”中国人用道德代替神学,他们的法律不仅惩恶,而且扬善。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历久不衰,必须仰赖道德。”西方人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我想,这就是中国为什么用儒家治国的根本原因吧。国情不同,必须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 我们回过头来看明王朝,它在中国大历史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当秦王统一中土后,就标志着东方汉人所制造出来的文化就处于一种死亡的状态。此后,汉人国度无论如何演进,它在文化上已死。春秋战国可以看作东方汉人文明的第一世纪,汉唐可以看作第二世纪,宋明可以看作第三世纪。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大争的血性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昌盛的年代。而汉唐是文明的巅峰时代,它自由、活跃、包容、开放,而又显得高瞻远瞩、信心满怀。到了宋、明时期,那种理学思想使得一切都压抑起来。它开始防范一起,封闭一切。但明朝依然有着许多的亮点,它跟宋代一样结束了贵族政治,通过科举考试迎来了文官政治的时代。虽然理学依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启蒙思想却裂土而出,还有它那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直接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所有这些都是不同于前朝的亮点。 如果非要指出明王朝的主要特色,那么,只能说到它的文官政治和儒家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官政治?文官政治是依靠大量通过科举胜出的文人来进行政务的决策与执行。它所依靠的是程序,是一种文牍主义,一种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的程式。即使是皇帝也要遵循这套程序。这种文官政治尽可能减少一切不稳定因素。它杜绝了军阀割据,杜绝了外戚专权,杜绝了女人政治和宦官政治。但是,它依然有着弊端。它削弱了君主的权力,导致政治结构的不平衡,它推诿、扯皮、党争,这些都是帝国面临的必然选项。对于此,君主也是无可奈何。而且,它还有着阻碍一切变革的惯性。帝国的决策也变得着眼于局部,而非整体。虽然这样,文官政治还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优越的政治制度。对于此,我们无疑是要充分肯定和赞誉的。 除了文官政治外,还有它的儒家文化。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大国特点,以及幅员的辽阔,还有众多难以协调一致的人口,都决定了依靠儒家道德是治国的最好方式。但帝国的儒家思想已经脱离了儒学的本来面目。无论是理学、心学都陷入了类似道学、禅学以心灵体验为主的诡辩境地。这一点连西方的传教士都一眼看了出来。所以,他们引进了先秦儒家,而非提倡禅宗的理学、心学。这种儒教治国同样是双重的。它一方面有利于通过道德来对全社会起到一种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跟法家思想一样让它的信奉者陷入一种桎梏当中,一种道德的桎梏。帝国所有违背儒家宪法的行为都为世俗所不容,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当整个国家都被束缚手脚的时候,它就会显得步履蹒跚,最终会由于步履不稳而轰然倒下。 在此之外,明朝的启蒙思想也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方面。这种启蒙思想是从正德年间开始由王艮传播的反对儒家等级的异端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民本思想,所以从这一刻,自原始社会结束后,人与人平等的思想再次出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艮无疑是伟大的。但是,在儒家等级仍旧森严的明朝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民本思想呢?它难道真的是由王艮个人所带来的历史偏差吗?我想,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时的商品经济已经开始向社会底层渗透。这些底层民众也广泛参与到了商品经济中来。他们不再是不可知的群体。正因为这样,在王艮开讲后有那么多凡夫俗子奔来。这个阶层也开始有了诉求。但这种诉求是经济层面的,而非政治层面的。究是如此,这也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还有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早于西方生物学家达尔文300年提出的丛林法则和进化论,以及明代思想家陆楫提出奢靡能够创造经济增长,浪费能够给穷人创造财富这样惊世骇俗而又具备市场经济观点的主张。还有为了反对李东阳、王世贞这些文坛上的复古派,一批16世纪的文学家、诗人,诸如唐寅、归有光、徐渭、冯梦龙、汤显祖、公安三袁主张在文学上强调「 ”性灵”的思想。这些无疑推动了明王朝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这些政治和思想结构方面,明代的一些裂变也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东西。譬如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团体,它的党社运动,它的市民运动,还有它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和技术革命,这些都领先西方200多年。所有这一切的非君浪潮都是得因于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以及不断提升的市民意识。当帝国已经完成文官化、城市化、私有化的时候,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已经是无力的。民营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官营手工业。此时,国家已经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高在上的官僚集团,另一部分是低端的商业组织。两者之间只靠已经脆弱的儒家共识维系着。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王朝正处在西方中世纪的尾端和文艺复兴的初期。它处在一个大航海时代。西方的裂变无法影响到东方的儒教帝国。这些丝毫不会引起这个古老帝国的兴趣。它只是被动的跟随外部世界的节拍跳动。如果说明王朝对外部世界产生何种影响的话,那就是它的儒家文化通过传教士传到了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对抗教会政治的武器,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那么,长达277年的明王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王朝呢?这是一个文官政治高度成熟的王朝,这是一个儒家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王朝,这是一个启蒙思想和劳资纠纷同时产生的王朝,这同时是一个极度排外的王朝,一个漠视生命的王朝,一个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的王朝。 君臣恨、大国梦、民族魂,都在风云激荡的明朝时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20篇下一篇:盘点明朝四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六扇门 盘点明朝四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六扇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