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依河而兴的中华民族 依河而兴的中华民族 古代水利工程大盘点 藏着先民无尽的智慧

导语:沿江而兴的中华民族,有着大量的古代水利工程,隐藏着先民无尽的智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中华民族在生产发展和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建立起来了符合自身利益的灌溉水利系统,在沿袭先辈治水经验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了水利技术。今日让我们一同来见证历史上着名的水利工程吧! 一、依河而兴的中华民族 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是依河而兴。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是哺育中华民族成

沿江而兴的中华民族,有着大量的古代水利工程,隐藏着先民无尽的智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中华民族在生产发展和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建立起来了符合自身利益的灌溉水利系统,在沿袭先辈治水经验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了水利技术。今日让我们一同来见证历史上着名的水利工程吧! 一、依河而兴的中华民族 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是依河而兴。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母亲河。然而,天然的降水却不总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令人毛骨悚然的洪水和干旱两大灾害,从历史的开端就困扰着沿河而居的各个民族。 哺育古代文明发展起来的河流 中国人在享受河流赐予的沃土与灌溉之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同各种水旱灾异作斗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登峰造极的「 ”长江守门员”三峡大坝均是令世人瞩目的独特成就。 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 传统中国的水利建设处处体现了古代人类的卓越才干,同时证明了传统水利事业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一门学问,其影响力得以一直延续至今。 二、秦汉以前的水利建设:古朴原始、充满智慧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水利建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在传统社会,人们抵抗自然的能力十分衰弱。洪水一经泛滥,沿河一代的居民们便会流离失所,十分被动。于是,华夏族的首领舜任命大禹为治水领袖,让其完成其父鲧未竟的事业。 大禹治水假想图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了疏浚的措施而不是围堵,这种方法较好的适应了当时社会人口稀少和生产力弱小的重要特点。只有人口稀少的现实才允许河流任意改道,而不会在河水冲破堤坝时冲毁民房。生产力衰微、民间力量并不能被良好的组织起来的现实,导致了建立起小型水库和堤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待到周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不断增多。盘踞在黄河及各支流沿岸的聚落像一只只围绕着树杈的蚂蚁一般,因而增强了抵御洪水和建设水利设施的难度。周代伊始,王室便在中央设立了司空一职,命其掌管国内的水利航运和土木建造。可见当时掌管水务的官员已经成为了常设官,对于民间经济和交通的中央控制已经初具雏形。 如今仍在发挥作用的邗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联通长江和淮水的运河邗沟。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吴越人民同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邗沟在当时并未完全竣工,但其体现出的地方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的意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葺的都江堰,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沿用至今的伟大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郑国渠、秦王朝时修建的沟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同都江堰并称为秦时期的三大水利工程。 满眼葱茏的都江堰 三、两汉魏晋的水利发展史:动荡中的艰难前进 汉代到三国两晋是第二段时期,这段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从初步集中开始而达到了极盛,后又从极盛转衰突然崩裂。这个时期是防洪治河、疏浚古河道和开发灌溉排水系统的兴盛时期。兴建水利系统的最大功用在此期间是为了维系生存、利于农事。同时方便了沿岸各地的来往交通,扩大了中央政府的力量。 从始皇决议要「 ”通决川防,夷去险阻”之后,中国历朝历代的中央王朝都开始将疏浚沟渠、兴修水利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汉朝时,中央曾设置都水令丞一职,执掌全国水利。武帝时期,黄河曾在今濮阳境内决口,此后黄河频繁改道。直到东汉王景主持治水事宜,修复汴渠,使得汴河分流减少下游蓄水压力,此后黄河才趋于稳定。 「 ”泥沙俱下”的壶口瀑布 南北朝时期复设大司空一职,使得经连年战乱被破坏殆尽的灾区农人及农田得到喘息。此时南方相对于北方而言较少战乱,因此引得了大量士族迁移。江淮流域由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便成为了此时各方军阀争夺的重点。因长江流速较黄河快,且年径流量较大。因此建立堰塞湖便成为了诸位「 ”王国元首”务必重视的首要任务。 魏晋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利用兵屯和不断修缮相并行。不过南方人口的暴增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今日较受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围湖造田导致的湖面萎缩和外来物种入侵”,在魏晋时代也曾频繁发生过。 甚至频繁屯田于江淮还造成了当地绿植大量减少,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在讲座中提到「 ”魏晋变革在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部分应对措施而导致的,其发展及走向较大程度是受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合力导致。”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四、唐宋时期的水利发展史:高速发展、沟通南北 从有隋直到唐宋,又是传统水利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政治重新归于一统,在北人南迁和胡汉融合终于成为了大势所趋的同时,开发水利变成了沟通南北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大事。 隋朝时,中央首倡三省六部制度。「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的「 ”工部”便司职管理全国的「 ”水利农田”等事物。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沟通南北的「 ”京杭大运河”。此举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而且更是人类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唐代修复了汉朝以来的大部分旧渠,并且在黄河下游引流灌溉农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利用黄河进行灌溉的历史。 商旅辐辏的京杭大运河沿线 唐末两宋期间,中国复归战乱,经济中心由北方转向南地。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对黄河的排淤,此举共惠及5万公顷以上农田。且中原王朝在此期间多修复沿线旧渠,官员和百姓多将养分丰富的泥沙用作肥料滋润土地,北方的农作物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外,宋时在江浙闽一带修建了很多「 ”御咸蓄淡”的灌溉工程,为开发临「 ”丘陵土”和「 ”近海田”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元明清三代:保存和继承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水利建设进入了深度发展融合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以总结前人经验与修葺古河道为基础,大力修补和加固原有水利工程。”将传统中央施策同民间联防结合起来,从引导疏浚河流,变为大幅度的依靠水利进行生产。水翻斗、翻车、水车等水利机器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 现存于兰州中山桥附近的传统水车 明清政治中心复归北方,因此保障京师及四维地方的粮食安全也成为了统治者务必考虑的课题。明代黄河在较长时间之内以维持漕运畅通为主,对于黄土高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明朝政府多采用引导河流自行修复和严加控制农作物种植为主要手段。 直到美洲农作物马铃薯玉米等适合在山坡垦殖的作物传入中国,不断削平黄土的作法才受到缓和。清代后期官宦贪腐较为严重,负责监督地方水利的官员大多难以得到积极的财政支持。清朝末期,黄河重新改道由大清河入海,这代表清代对黄河中下游的防洪蓄洪建设基本以失败告终。在外国人的力量触及中国之后,有关河流建设和西方水利工程的现代知识才逐步传入中国。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 文史君说: 今年的中国貌似与水有缘,从新年期间的强冷空气,直至接连不断的洪水灾祸、夏秋之交饱受台风影响而招致危险的东部沿海。这些事件无不提醒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河道湖泊的积极治理。有人说治理水利较大程度上还是得靠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不断修补,也有人坚持控制环境才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各位看官,在熟悉了古代中国水利建设的历史之后,您会如何看待治理江河的未来方向呢? 参考文献: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王英华:《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中国水利》,2012年12月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形象 谁是最小气的人 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形象 谁是最小气的人下一篇:清华大学内惊现95座古墓 清华大学内惊现95座古墓 西安高校:我们默默看着不说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