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由「 ”吴太伯说”引起的史学论争 由「 ”吴太伯说”引起的史学论争 反映了日本人怎样的中国观

导语:在吴太伯理论引发的历史争论中,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反映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文/木子君侃史 日本人的人种起源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界论争的焦点,通过对现有观点进行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最早到达日本的是由北欧迁徙而来的阿伊努人,后与迁移而来的亚洲黄种人混居形成今天的日本人; 2.由朝鲜半岛的原始居民迁移而来; 3.源自古中国,乃是「 ”吴太伯”之后。 有观点认

在吴太伯理论引发的历史争论中,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反映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文/木子君侃史 日本人的人种起源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界论争的焦点,通过对现有观点进行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最早到达日本的是由北欧迁徙而来的阿伊努人,后与迁移而来的亚洲黄种人混居形成今天的日本人; 2.由朝鲜半岛的原始居民迁移而来; 3.源自古中国,乃是「 ”吴太伯”之后。 有观点认为,日本人是绳文人与朝鲜半岛而来的弥生人的混血后代 对于前面两种观点,小编今后会专门再做分析,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是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 ”吴太伯说”。至于充满神话色彩的「 ”徐福东渡”,小编在这里就不再说明了,此事完全是无稽之谈。 至德之君吴太伯 既然提到「 ”吴太伯说”,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吴太伯。 吴太伯此人可谓是周朝的老祖宗,《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吴太伯乃是古公亶父长子,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所以才有「 ”太伯”之称。其弟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因此亶父传位之时,太伯三让其位于季历,甚至不惜文身断发,逃奔到荆蛮之地。有感于此,季历继位之后,将其封于江东之地,建国勾吴。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是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徙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吴太伯世家》 如此可见,吴太伯是一位身世显赫、品德高尚之人。用孔子的话讲,吴太伯其人,实乃至德之君。 吴国的建立者:吴太伯 「 ”吴太伯说”的历史演变 有关「 ”吴太伯说”,最早见于中国古籍《魏志·倭人传》。此后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该学说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元朝之前——日本人极为推崇「 ”吴太伯” 一直到两宋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日本国内从上至下无不奉华夏帝王为主,在医药、历法、建筑、官制等各个方面均学习中国,曾多次遣使前往中原学习。在受到中国官员以及皇帝接见之时,均强调自己是中国贤人之后。 陈寿所撰《魏志·倭人传》是有关日本人的最早文字记录,书中就曾提到当时倭人自称乃是少康之后: 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魏志·倭人传》 少康是我国夏朝时期的着名君主,其子无余后封于会稽,也就是古时的吴越之地。 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前往中国 而第一次有关日本人自称为太伯之后的记载,出现于《晋书》。当时的倭人不但自称是少康之后,还强调自己乃是吴太伯的后裔: 男子无大小,悉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开蛟龙之害。 ——《晋书》 小编前面提到,吴太伯乃是吴国的祖先,如果单纯看生活地点的话倒是也没有问题,毕竟少康的后代以及吴太伯都是生活在吴地。 此后的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的正史中,也多有关于日本人的记载,而其中有关他们的起源,无不是使用的「 ”吴太伯”之后的说法。 在会稽东,与儋耳相近,俗皆文身,自云太伯之后,计从带方至倭国,遁海水行,历朝鲜国,乍南乍东七千余里…… ——《太平御览》 由于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史书,所以相关记载均见于中国古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日本人的起源,采用的均是「 ”自称”、「 ”自谓”、「 ”自云”的说法,也就是说这都是日本人自己说的,不管真实与否,可见当时其国内对于中国的向往。 中国古籍中多记载日本人自称为吴太伯后裔 二、元朝至明朝后期——「 ”吴太伯说”受到挑战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日本「 ”举国茹素”,从此认为中国已亡,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宗主国的文化沦丧以及神学的逐渐兴起,导致日本国内对于其人种起源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元至顺三年,日本僧人中岩圆月撰《日本纪》,书中将吴太伯认定为日本之祖,甚至言明吴太伯的六世孙乃是日本皇室始祖神武天皇。此言一出,引起了朝廷的强烈不满,下令焚毁并列为禁书。 崖山海战后,南宋君臣殉国,日本「 ”举国茹素” 明成化四年,日本着名学者一条兼良着《日本纪纂疏》,认为「 ”姬氏国之名作为日本国号,见于汉土的宝志和尚谶文中,而因其是太伯之后才命名为姬氏国”,赞同了中岩圆月的观点。这在当时的日本史学界,再次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 等到日本德川幕府建立,日本国内开始有意规避「 ”吴太伯说”。日本大儒林罗山奉命编纂日本国史《本朝通鉴》,曾在书中写到: 余窃惟圆月之意,按《诸书》以日本为吴太伯之后,夫太伯逃荆蛮,断发文身,与蛟龙共居,其子孙来于筑紫,想必时人以为神,是天孙降于日向高千穗之谓乎…… ——《本朝通鉴》 可见在当时,林罗山同样认为日本人乃是太伯之后,并将这种说法加上了一层神学外衣,与天神说融合在一起。但此举无疑挑战了幕府禁令, 幕府重臣德川光圀将林罗山罢免,命其子林春斋主持《本朝通鉴》编修工作,并明令要求删去有关「 ”吴太伯说”的说法。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大儒林罗山 迫于国中压力,林春斋删除了太伯后裔的说法,并在《本朝通鉴》前编的跋文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 ”吴太伯说”的质疑: 后世执简以本邦为其苗裔,俗所称东海姬氏国之类,何其诞哉?本邦元是灵神之国也,何故妄取彼而为祖乎?若夫少康太伯之事,则异域之所传称,今不取焉。 ——《本朝通鉴》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林春斋的个人随笔中,却依旧支持日本人乃是「 ”吴太伯后”的立场,只是考虑到《本朝通鉴》乃是幕府官修史籍,将会成为后世借鉴参考的依据,他本人站在官方的立场上,不得不将「 ”吴太伯”后裔这一说法删除。 在官方的影响下,质疑「 ”吴太伯说”的声音逐渐增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古籍所录事实不详,无法考证,阅读之时不当全信。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人乃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不可能是中国凡夫俗子之后,这已经明显带有了民族主义色彩。 与汉、魏通交之时,称王者三十余国。三十余国之中,自称少康、太伯后裔者,尚无可考。……我邦之皇统,不可自轻。汉家书物,其文自明,然于我邦皇统并无相干。故尽信汉家书物所记,妄称其皆为伪,非精读汉家书物之举也。 ——《国史通或问》新井白石 日本的史书中充斥着大量神话传说 三、明末至日本二战投降——「 ”吴太伯说”被彻底推翻 自明朝中期开始,日本便不再以中国藩属自居,而是将两国视为对等的两个国家。明末之时,更是数次拒绝南明政权的借兵之举,对于明清之间的冲突保持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此时的日本,对于中国已经渐起轻视之意,这种态度在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由此带来的变化之一,便是日本史学界开始质疑中国古籍的真实性,明确否认 「 ”吴太伯说”并加以印证。 明治时代,有学者指出,日本正史《本朝通鉴》中并没有关于日本人起源于吴氏的说法,而林氏家族的私论并不能当做正史依据,不足为信。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力空前强大 昭和时代,日本对中野心逐渐膨胀,军国主义思想渗透进了国家的方方面。1940年,村尾次郎发表《吴太伯说研究》,认为「 ”吴太伯说”完全是中国古人的空想,没有任何史实依据,目的是夸耀汉族的优越性,实不可取。此文一经发表,得到了众多史学家的响应。山田孝雄曾发文支持村尾次郎的说法,认为「 ”吴太伯说”不过是来自古时的一些日本谄媚之徒,目的是博取彼邦欢心罢了。 到了侵华战争时期,出于战争的目的,有学者明确提出:「 ”「 ”吴太伯说”在此非常之时实不可信,以大日本民族之优秀,不可能也不允许起源于支那之地,「 ”吴太伯”后裔的说法实在是浅陋至极”。 此时的日本国内,神权思想以及日本中心主义已经占据主流,日本本国文化地位被抬到了极高的位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开始摒弃一切与中国有关的因素,自然也包括涉及到人种起源这一重要命题的「 ”吴太伯说”。 二战时期,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 ”吴太伯说”的演变与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个学说或者一种制度的建立以及发展往往有它的时代背景,「 ”吴太伯说”也不例外。在特殊的环境下这种观点得以催生,并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态度改变以及其本国文化民族主义的逐渐盛行。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 ”吴太伯说”的盛行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日本文明的发达程度均远逊于中国,甚至远不如朝鲜半岛的几个国家。在东亚大陆上的国家已经迈入文明社会的时候,日本岛上的居民甚至还过着类似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如此野蛮粗鄙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自然是无法得到认同。 为了能够掩饰自己的落后,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日本人便从中国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祖。这才有了「 ”吴太伯”之后的说法。 盛唐气象——周边国家纷纷为中国所折服 这种说法的提出无疑可以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获得中国人尤其是官方的认同感,便于派遣使者学习交流。汉唐时期,日本便曾派遣大量使团前往中国,对外均是自称吴太伯之后。中国文化被日本全盘吸收,其文明进程开始加快。 中国的衰弱与日本本国文化的兴起 宋朝灭亡之后,日本认为中国文明已经被野蛮的蒙古人玷污,变得不再延续和纯正,这种思想逐渐在日本国内盛行,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态度也由之前的敬畏、仰慕开始变得轻视甚至蔑视。此外,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日本国内当权者开始宣扬神权思想,提倡日本乃是神授之土,优于万邦,在各个领域开始逐渐消除中国的印记和影响。 蒙古对中原文明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此时,虽然依旧有学者坚持认为日本人乃是吴太伯之后,但反对的声音开始不断出现。日本学者开始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凸显自身意识,对于「 ”吴太伯说”不再单纯的引用中国的古典着述,这种质疑也逐渐延伸到与中国相关的其他学说。 野心的膨胀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彻底爆发 明末清初后,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已经大为不同,不但开始强调两国应当平等共处,甚至多次派兵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空前强盛,而与之相比却是清王朝的日益腐朽。甲午海战更是让日本的思想为之一变:原来的天朝上国竟然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眼见邻国衰弱,日本的野心开始膨胀。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除了军事上的准备,一切与中国有关的文化认识也开始被彻底摒弃。在排斥、贬低中国的同时,日本的皇权至上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完全超出了历史认识的范畴。在当时的环境下,「 ”吴太伯说”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存空间。 清朝日益腐朽,而日本日益强大 结语:通过日本人对于「 ”吴太伯说”的认识变化,反映了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极端功利主义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不但表现在他对于古中国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二战后他对于美国的态度上。在面对外来文化之时,日本人往往随着他者力量的强弱而不断变换着立场。 参考文献: 《史记》 西汉.司马迁 《魏志》 东汉.陈寿 《晋书》 唐.房玄龄等 《太平御览》 北宋.李昉等 《本朝通鉴》 日本.林罗山 《国史通或问》 日本.新井白石 《吴太伯说研究》 日本. 村尾次郎 从「 ”吴太伯说”的演变,探究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更多精彩请关注「 ”木子君侃史”,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每个朝代都有复国的想法 每个朝代都有复国的想法 却唯独秦朝没有 看看秦二世做了些什么下一篇:宋孝宗赵简介 被公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宋孝宗赵简介 被公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