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门神画 民间工艺—版画—门神门神骑红马

导语:“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宅;看守人带着大刀,但大鬼小鬼进不去……”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民歌。“门神”是年画!当一颗心带着“门神”从远方骑着红马而来,我感动!被她悠久的历史和艰辛所感动。我骄傲!以她的出生地在开封为荣。说起木门神的来历,听听老一辈的一个古老传说…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攻占开封。当地的父亲向他抱怨道:经过多年的战斗,城市晚

“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宅;看守人带着大刀,但大鬼小鬼进不去……”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民歌。“门神”是年画!

当一颗心带着“门神”从远方骑着红马而来,我感动!被她悠久的历史和艰辛所感动。我骄傲!以她的出生地在开封为荣。

说起木门神的来历,听听老一辈的一个古老传说…

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攻占开封。当地的父亲向他抱怨道:经过多年的战斗,城市晚上闹鬼,百姓活不下去。那天晚上,李世民被噩梦惊醒,无法入睡。当秦琼将军和尉迟敬德将军得知后,一个手里拿着一对软锤,另一个手里拿着一条金鞭。他们威严地站在门口,晚上无事可做。李世民灵机一动,让辅导员把秦琼画出来,贴在两扇门上,以保证人们的安全。

一个聪明的朱仙镇木匠来到开封,在门口看到了将军的画像。他回来时,把两人的肖像刻在梨木板上,印成门神。木匠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喜庆节日的年画。从此,朱仙镇年画名扬天下。

传说归传说,历史记载:中国木刻年画最早出现在北宋开封。

据《东京梦录》记载,在北京开封,“大年初一,每条街都印卖门神,如钟馗、陶板、符涛、菜门,但折回鹿马,贴在天上……”门神在宋代被称为“纸马”、“纸画”。翻开历史卷轴《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王嘉纸马店门前的门神画“都在街上,用纸叠成城堡的形状”。北宋门神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幅门神画。

朱仙镇木刻年画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岳飞与朱仙镇》说:“红纸门神是镇上最有名的特产,已经习惯了过年的消费。在过去的鼎盛时期,这个行业有300多家商店……”当年朱仙镇300多家店铺分散,年画的高峰产量可达400万张。每年冬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在一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门神骑红马》,开着太平车走遍全省,前往山东、江苏、湖北、福建、甘肃、宁夏...

走进人民的灯光。

清中叶以后,黄河在中原多次泛滥,朱仙镇受到严重影响。到20世纪初,镇上只有70多家年画公司。

民国初年,朱仙镇经济萧条,生意锐减。只剩下40多个年画作坊了。抗战前夕,为了生存,年画业搬迁到开封市的书店街、南门巷、西街、东街、涂街。

1938年日军入侵开封,使古城内各行各业衰败,年画商行纷纷倒闭或转行。解放前夕,开封的年画作坊所剩无几...

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一批艺术家和年画艺术家创作了庆祝和平与胜利的年画。20世纪60年代初,开封组织了一批老艺术家,开始收集古代年画,创作雕刻年画。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文艺遭到破坏,许多木版年画和旧版本被烧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开封和朱仙镇成立了木刻年画社和研究会,修复了几处老式房屋和神像。2004年9月,“中国竹仙镇年画博物馆”的大招牌悬挂在竹仙镇大关帝庙的大门旁...

朱仙镇一幅木版年画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几千年来,它随着岁月起伏,使得后人的思想如此久远...

作家冯骥才先生说:“中国农耕文明与大自然的节奏有关。春节期间,更多的理想和愿望会进入人们的内心,这在春节文化中有所体现。中国新年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尽可能把生活理想化,让理想更生活化,这一点在年画中有所体现。年画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大量的吉祥图案;有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文化符号很多,这方面没有一种中国艺术可以和年画相比!”

朱仙镇木刻年画以其奔放的线条、简洁的情节、饱满匀称的构图、简洁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在中国众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

朱仙镇木刻年画中门神最多,其中秦琼和尉迟敬德是主要武将。在《鞭现在》中,两位将军一手握鞭,一手握锤,缰绳,形象凝重,威严。新年伊始,成千上万的家庭装饰家门,以避灾驱邪。有20多种不同规格和风格的以秦琼为主题的尊德门神画,是竹仙镇木门神的精品,最受群众喜爱。

钟馗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又一杰作。

根据钟南山道士钟馗的故事改编。画中钟馗长满獠牙、胡须、怒气冲冲,富有装饰效果,俗称魁头。人们说这类人物能降伏威赫恶鬼,保家消灾避邪,故称“钟馗”。“镇宅钟馗”在国人中有着独特的人气!

到目前为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各种版本和包装一直在不断出版。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原孕育出来的,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说:“河南省朱仙镇年画...厚重而有力...他们不染粉,人物不撒娇,很有地方特色,有北方年画的独特特点。”鲁迅的文字非常精准,应该是朱仙镇木刻年画的精髓。

开封朱仙镇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几千年来,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师徒相传...

雕版年画的雕刻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版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线描的风格和力度,又体现了木刻年画的木质。一个优秀的雕刻大师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

普通年画印黑、黄、红、丹、绿、紫,先淡后浓。高档年画、造像的眼睛、胡须、服饰,要用墨水、金粉、颜色最多涂9遍。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刀与版的对话,是色与纸的对话,是年画艺人与传承的对话,是人与年的对话...

“萨沙·武贾西奇萨沙·武贾西奇”的印刷声催发着染色后的年画,让人感觉日子一页一页翻过...朱仙镇木刻年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所代表的题材和内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

据统计,开封和朱仙镇的艺术家创作的旧年画约有500种。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00种历史的旧版本幸存了下来。许多历史名店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合永”、“天成德”、“二天成”、“天一德”、“万通”、“万通”、“景德永”、“天顺”、“高德龙”、“天心德”、“纪昀”、“汇川”。

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木刻年画是老一代传下来的,不能抛弃!他们非常重视印刷年画。毕竟,这个来自民间的吉祥物是不可替代的。民间艺人说不出真相,却在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默默努力。

我们在竹仙镇窑铺村遇到一位叫辛四会的老艺术家。他已经快90岁了,是朱仙镇现存最老的木版年画艺术家。一提到被印了一辈子的看门人,老人就来了精神,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他因为印得快,被车间圈称为“火车头”。

郭泰云在开封当了一年画家,13岁时在“纪昀”门神的老店当学徒。听他谈论木刻年画的方式让你感到神秘。看他印年画时的快劲,真看不出来郭师傅76岁了。

张出生在竹仙镇的一个木刻年画家庭。10年来,他雕刻、复制、创新了200多套年画。张师傅家中的一把两英尺长的祖传切纸刀让参观者大开眼界,但看到他雕刻的年画更令人惊叹。只见他手里的雕刀“削”、“跟”、“撑”、“挑”,如岳家的枪法击败了敌人。

还有张继忠、姚经堂、任鹤林、刘、尹...也让我们记住这些为竹仙镇木版年画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印的年画不仅装点了祖国,还走向了世界。但是他们有一个担心,新年图片的艺术如何传承!

开封、朱仙镇从事雕版年画印刷的民间艺人只有20人,都是50岁以上。接班人的缺失压在他们的心里,也压在中国木刻年画之乡竹仙镇人民的心里。

2002年10月,举世闻名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展”在古都开封和历史名镇竹仙镇举行。这项活动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历史性开始和启动。木刻年画抢救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

2004年6月,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开封启动。作者有幸成为《中国木刻年画集成——竹仙镇卷》的编委和电视摄制组成员,在兴奋中感受到一种责任和压力。在古城和名镇的街巷里,我们痴迷于追寻中国“门神”神秘而厚重的脚印。感受年画作坊工艺流程中的简约;欣赏行业习俗和歌谣中的神奇;我们在习俗和岁月中慢慢行走;我们流连于新年的图片和故事...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采用文字、摄影和录像相结合的方法,对朱仙镇木刻年画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视觉记录。今年6月,已完成6万字手稿、近1000张图片、100分钟电视电影。在家乡人民的重托下,《中国木刻年画集成——竹仙镇卷》已发往北京。

朱仙镇木刻年画是中国年画的源头。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传递古代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的功能。朱仙镇的木刻年画具有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并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

朱仙镇木刻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项目,需要抢救人才、旧版和原创工艺。但是在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是去拯救,去诠释朱仙镇木刻年画的内涵!是对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历史名城文化为先,竹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民俗文化——张珍贵的名片。当然,开封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无价之宝!

“门神骑红马”,竹仙镇木版年画任重道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八仙瓷器 民间工艺—瓷器典故—八仙争宝瓶下一篇:门神怎么画 民间工艺—版画—门神门神骑红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