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柯棣华 有关于柯棣华的轶事有哪些 柯棣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语:本文介绍了印度医生柯迪华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事迹,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通过勤奋学习汉语,为中国人民作出了贡献。柯迪华的故事也展现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光辉。

轶事

学习中文

1910年10月10日,柯雨花出生于印度孟买省邵拉尔普尔村;1938年6月29日,他申请参加孟买的印度医疗救援队;1942年12月9日,因工作过度去世,享年32岁,死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

柯迪华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至今已70年。

1938年9月,柯迪华来到中国,从广州到重庆,从重庆到延安,然后千里迁。1940年8月,他和巴来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金岔集卫生学校。1940年9月,百团大战期间,他率领医疗队奔赴前线,10月份返校。1940年底,金钗集卫校附属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迪华任首任院长。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努力学习做复杂的手术,从不熟练到熟练,然后不断进步,挽救了很多伤员和濒临死亡的普通人;作为一名士兵,他练习爬山,以便学习打游击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柯迪华学习汉语的故事。他在印度时,除了母语马拉地语和印地语外,还精通英语和德语。柯迪华来到中国后,为了了解中国革命,方便与患者交流,他非常勤奋地学习汉语。在中国呆了一年后,他学会了日常汉语。2年,在金茶集卫生学校欢迎会上,用简单的中文发表演讲;能用中文和当地人自由交谈3年;4年来,能看报纸和一般中文,写了《外科理论》的讲义。掌握中文后,他不仅可以阅读书籍和报纸,了解和分析时事,介绍情况,还可以用中文讲课,与伤病员交流。

他用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汉语,问自己遇到了什么,问手术室里医疗器械的名称,还记得喝茶时的“茶碗”,研究过年时贴在普通人门上的春联。有一次,他看到春联上写着“爱一天”,就问他的同事这是什么意思。同事们告诉他,上帝帮助好人是一种迷信,但他后来在和同志们开玩笑时,能够把它当作一个讽刺的双关语。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曾经在山西茶集卫校的时候,指导15岁的后卫王东平学习文化。在柯迪华的悉心帮助下,王东平从文盲变成了写普通字。

自我需求

柯迪华是八路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革命,从不要求什么特别的东西。组织上分配给他的马,在行军期间,他要么让身体不好的同志骑,要么背着东西;分配给他一个大一点的房子,他总是把伤病员放出来,自己搬到小屋。他经常穿打补丁的衣服,把新衣服和鞋子留给同志们穿。他认为克服困难是锻炼自己和改变思想的好机会。他常说:“我是来革命的,不是来享乐的。”在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观快乐地说:“虽然我在这里过着前所未有的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快乐。我爱中国,我爱那些用无穷的力量在摧毁法西斯暴行的勇敢的军民!”

柯迪华博士在极其艰苦紧张的战争条件下,勤奋学习,追求革命真理。他经常请老同志给他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的光荣传统。1942年7月,由于他的积极请求,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性格评价

毛主席评论说

柯迪华是毛泽东推崇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时期,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辉煌的青春甚至生命。1942年冬天,12月9日,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柯迪华博士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病逝。

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柯迪华的逝世寄予无限哀思,高度评价柯迪华。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亲笔题词:“印度朋友柯棣华博士远道来中国帮助抗日。他在延安华北工作了五年,治好了伤员,操劳过度而死。全军损失一臂,国家损失一友。柯玉华博士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要忘记。"

朱德评论道

根据地广大军民哀悼克迪化之死。朱德同志为柯棣华墓题词:“生长在恒河岸边,战斗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生的光芒,照耀着中印两大民族。”各根据地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掀起了一场“学柯迪华式”的运动...

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国际友人柯迪华,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他的陵墓雕像,连同白求恩的陵墓雕像,矗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远瞻仰。

人物纪念馆

科迪华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3月15日,柯棣华的陵墓迁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76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建立柯帝华纪念馆。

教育方面

石家庄科迪华职业学院是以培养护士为骨干专业的特色院校。学院成立于1992年5月,恰逢柯迪华博士逝世50周年。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国际友人,学校被命名为石家庄克迪化医学院。

抗日战争奖章

201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30位抗战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了勋章。被授予勋章的国际友人的幸存者之一是印度友人柯迪华博士的侄女苏曼加拉·博卡。柯迪华随印度医疗救援队赴中国帮助抗日,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31423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屈原投的是什么江 屈原最后为什么选择投江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下一篇:烈亲王 清代六大亲王之一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曾孙杰书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