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奉天讲武堂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 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导语: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寻欢的师傅 一代大侠李寻欢怎么死的下一篇:和珅墓 和珅的儿子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