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阁老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被武则天称为阁老的狄仁杰 为何官位却只被其封赐到三品

导语:狄仁杰,武则天极为器重的大臣,曾官至宰相,还被武则天称为狄阁老,他们俩的故事也搬进了影视作品之中,被人们广为熟知,但狄仁杰的官位并不高,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品大官,而只是一个三品官员,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这要从唐朝的官制说起,在唐朝时,一品官是虚职,不负责具体事务,是荣誉的象征,一般都是“三公”享有这种待遇,三师、三公就是太师、太傅

狄仁杰,武则天极为器重的大臣,曾官至宰相,还被武则天称为狄阁老,他们俩的故事也搬进了影视作品之中,被人们广为熟知,但狄仁杰的官位并不高,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品大官,而只是一个三品官员,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这要从唐朝的官制说起,在唐朝时,一品官是虚职,不负责具体事务,是荣誉的象征,一般都是“三公”享有这种待遇,三师、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唐朝初年时,二品官是最高的实权官位,一般是由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担任的,但因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朝廷出于忌讳就不再设立这个职位,也没有人敢当,所以从唐太宗时期起,唐朝的实权官员的官位最高就是三品,一二品都是虚职,是荣誉的象征,一般都是退休老干部当的,并没有实际权力。到了武则天时期,虽然她替代了唐朝,但她是沿袭了唐朝的官制,所以狄仁杰最高就只能封到三品,要是狄仁杰不当宰相了,可能武则天出于嘉奖会封他为三公中的某个职位,但这是没有实权的。当时狄仁杰是宰相,虽说他的官位只有三品,可他是文官里面最有权力的一位,并不能说他只有三品而不受武则天器重。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最高官位就是三品,不过唐朝复辟以后,政府为了嘉奖狄仁杰为唐朝所做的贡献,就追封他为司空,让他成为了三公之一。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唐朝时的品级可要比清朝的品级值钱。在清朝就连“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的官都是正一品的,甚至在乾隆十六年清朝还设立一个所谓的“超品”等级,用于宗室爵和异姓功臣爵。自乾隆十六年,宗室爵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为超品,而异姓功臣爵则是公、侯、伯为超品。

而我们要知道在唐朝,亲王才是正一品,嗣王、郡王、 国公才是从一品,开国郡公才是正二品,而开国县公也才是从二品。所以想想看,唐朝的一品、二品是何等的尊贵,且唐朝在代宗大历二年,唐朝的一、二品都为虚衔,乃有名无实之职。

不管是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还是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亦是正二品的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还是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这些官职或是不置,或是为加官所用,总之就是虚衔,没啥用。

其实说的直白点,在唐朝,一品、二品就是皇帝用来加恩用,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等,亦或者是皇帝用给某些皇族子弟遥领所用的,比如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这些都是亲王遥领的,比如太原府牧是亲王遥领,但实际管事的却是太原府尹,亦如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而以长史代理其职。

所以说实际上在唐朝正三品已是有实权的职事官所能做到了最高的品级了。也就是说,狄仁杰晚年所坐上的正三品内史令已属于顶尖的存在。况且狄仁杰担任的内史令权力可是极大的,乃是执掌全国政务的最高机构。

内史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即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简单的说就是制定政策,草拟诏敕。《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内史令的职责就是“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他负责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并拥有“封事”之权,即直接向皇帝上密奏的权力。

当然内史令还有直接参加“政事堂”议事的权力,政事堂就是唐朝最高的决策机构,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需先在这里讨论,通过后再由皇帝决定。

同时内史令还有以下几点权力。《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大祭祀,则相礼;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临轩册命,则读册;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册太子,则授玺绶。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其一、“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凡是朝廷所要发布的诏书,包括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等七种,这七种诏书在发布前,都需要经过内史令的审核,没问题后才可颁布天下。

其二、“大祭祀,则相礼”。就是在国家举办祭祀典礼的时候,如祭天、祭祖等。就由内史令在旁宣读行礼项目,然后皇帝与百官则按照内史令宣读的项目来进行祭祀。

其三、“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皇帝御驾亲征时,内史令有监督百官之权,若有内史令认为百官犯错时,还有告诫百官的权力。

其四、“临轩册命,则读册”。皇帝坐前殿时册封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时,则由内史令负责宣读册封诏令。

其五、“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若朝廷正式任命官员的时候,则由内史令负责宣读授官命令。

其六、“册太子,则授玺绶”。册封太子时,由内史令负责奉上象征储君身份的印玺。

其七、“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凡皇帝的下达的命令,百官提出的意见,都由内史令负责记录。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内史令的权力可谓是极大的,正所谓“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内史令在武周虽是正三品,但实则已是百官之首。当然到了大庆二年的时候,因为唐代宗对于官制的调整,所以此时的内史令又被升为正二品。

而之后再随着唐后期对于内史令、侍中这二省长官权势的忌惮,开始只用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直至最后甚至直接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的借口,将其变为虚衔,后多用在藩镇武将加衔上,仅代表荣誉,而不再是实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上古十大神剑 上古时期十大名剑排行榜下一篇:长孙皇后上善若水 长孙皇后的长相 大唐长孙皇后生平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