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安史之乱的原因 另类解读安史之乱后 唐朝为何不消除藩镇的原因

导语:我想从四个方面说下:一,我们看安史之乱背景。大唐到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地区形成了十大节度使,分别是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平卢、范阳、剑南、岭南,主要用于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其军事力量日益强大,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而当时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道节度使,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举兵侵入中原,一个月内便攻陷东都洛阳

我想从四个方面说下:

一,我们看安史之乱背景。大唐到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地区形成了十大节度使,分别是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平卢、范阳、剑南、岭南,主要用于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其军事力量日益强大,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而当时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道节度使,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举兵侵入中原,一个月内便攻陷东都洛阳,半年后再陷长安。因此,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最终被平定后,唐政府基于发生安史之乱的教训,不得不普遍在内地设置节度使,增加内地的兵力,这样就形成了藩镇遍地的局面。这样做正是为了防范安史之乱发生的弊端。如果仍然不在内地设立节度使,还是只在边疆设立的话,即使安史之乱平定了,也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安史之乱的反叛事件。

二、这与唐政府在安史之乱中的对投降叛军的官员实行的政策有关。唐军收复了长安以后,本来下诏对所有投敌的官员实行宽大,既往不咎,但很快但又改变了政策,对投敌官员分六等治罪,或死或绞或流放。本来叛军内部的原唐政府投降官员听到当初的宽大政策时非常高兴,并且筹划在内部瓦解分化敌军,但新政策公布后,由于大批投敌官员被处死,使得叛军内部的投敌官员心灰意冷,从而开始死心塌地的坚定的跟随叛军,这件事情让当时的皇帝唐肃宗非常后悔。因此安史之乱平定后,新皇帝唐代宗基于以前对敌政策的教训,对投降的叛军将领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等实行宽大,让他们原职留任,从而形成了着名的河朔三镇。

三、与仆固怀恩有关。仆固怀恩此人出身于少数民族,在平叛战争中立有大功,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爪牙和羽翼,极力主张叛军降将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等官复原职,让他们仍做节度使。后仆固怀恩叛唐,河朔三镇也逐渐不听朝廷调遣,为了防犯河朔三镇,朝廷不得不在河阳、义成、宣武、忠武、昭义等内地设置节度使,这样成为内地重镇。

四、内地广泛设置节度使后,藩镇势力大增,财政权、军权、官员任免权于一身,从而直接导致唐政府中央集权的衰弱,而地方藩镇时有反叛事件,或节度使不朝贡中央,或士卒驱逐节度使,唐中央对此逐渐无能为力,而藩镇势力愈强。 关于安史之乱问题,不知大家明白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明朝三大才子 大明永乐年间第一才子解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下一篇:明代三大才子 大明永乐年间第一才子解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