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汉人”和“汉族人”有区别吗?“汉人”指代的是什么?

导语:今天边肖带来的“汉人”和“汉人”有什么区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是古代黄帝和颜地部落的后裔,炎黄的后裔。“汉”原指天河和宇宙银河。《诗经》曰

今天边肖带来的“汉人”和“汉人”有什么区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是古代黄帝和颜地部落的后裔,炎黄的后裔。“汉”原指天河和宇宙银河。《诗经》曰:“有汉,狱中有光。”汉族,原名汉族,以中国汉代命名,汉代以前称为“华夏”或“朱霞”。而无论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诸多方面,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所谓“汉人”是“汉人”吗?

事实上,中国大多数民族都愿意冒充“汉人”。当然,“汉人”这个名字也是从汉朝开始的,因为汉朝在各个朝代对中国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象征着一个政治时期,而且象征着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将来自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

那么,唐、宋、明三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主要是因为“汉人”不是某一个族群的定义,而是“汉人”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在此基础上,“汉人”的概念与海外的一些民族,如日耳曼人、印第安人等,本质上是不同的,都是按种族、血统划分的。而“汉人”是由文化来定义的,贯穿千年,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自从刘邦打败项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之后,当时的各路诸侯都向刘邦俯首称臣。但此时的汉朝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王朝。即使在闻婧的统治下,国内外局势依然动荡,汉朝的特点还没有凸显出来。直到汉武帝即位,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汉朝才显示出与其他朝代的不同。

贾谊在他的文章《论积储》中表达了这一点:“汉之谓汉久,而王朝为何不能革除前朝之弊?为什么会有外敌入侵?为什么普通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贾谊提出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汉是汉”。

从一个地主武装逐渐转变为各行各业英雄都有资格加入的统治集团,需要一个过程。汉初,只有有功之臣才有资格出任丞相。什么是“积极的部长”?侯爵身份的人。如何获得侯爵身份?那就是获得军人或者世袭父亲的称号。经过长时间的变革,才有了“布封侯”的可能,一个有能力的人,即使没有官衔,也可以当宰相。

科举制度是汉朝的一大壮举。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努力,这个政策终于出台了。于是,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了当官的机会,也让人们去各个地方工作,物尽其用。每个县都有一定数量的名额,可以推荐人才去中央工作。虽然这一制度中仍然使用“孝方正”或“好方正”的名称,但这一制度与前朝的推荐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

督学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汉朝正式由地主武装向统治集团转型,甚至位于国家边境地区的省份也有一定数量的督学名额,可以不断向中央输送人才,统一调配。通过司法审查制度进入官员行列的官员需要逃离家乡,不能回国任职。这一规定有效规避了地方派系带来的弊端,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从此封闭的英雄群体正式成为全世界精英共同治理世界的统治集团。

这种政治变化是“汉即汉”的基本条件。

早在东周时期,中国就迈出了城市化的第一步,商业发展受到重视。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流通硬币。比如北方流通的刀币,东方流通的布币,南方流通的人民币,西方流通的货币。这些货币的汇率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估计当时的人在兑换货币的时候也要参考各地的粮价。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地方市场并不统一,中国有许多独立的市场,经济相对分散。

当时的产品是在城市生产的,农村没有手工业的概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这种低效的生产模式导致产品只能供应国内需求,被生产和销售。汉武帝登基后,因为每年发动对外战争,不得不征收大量的赋税来维持军费的需求。汉武帝为了防止百姓纳税甚至偷税漏税,制定了一套最严格的征收条款。

即每个纳税人都必须如实申报自己的财产,并将超标的财产上缴。每个人都有资格举报和揭发逃税者。如果逃税者的情况属实,告密者可以得到逃税者一半的财产,另一半将被没收。在如此高的压力下,讲故事的人或者准备讲故事的人,全国各地都有。

但是,汉武帝这种做法也不是坏事。这种紧张的气氛有效地摧毁了以前低效的生产机制,于是手工业不得不转移到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

农村要生产商品,就要农村有一定的分配功能。由于农村手工业产量低,但农村数量大,产品分配机制逐渐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经济网络。自汉武帝以来,国民经济逐渐统一和整合。直到1840年中国开海禁,中国的经济网络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统一国家的关键点。此外,政权可以被分裂、分裂和入侵,但经济网络不能。

因为,即使经济网络被破坏,也不会持续太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修复”。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经济网络必须得到维护。

因此,统一经济也是“汉即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汉武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心爱的李夫人死后,为了迎接她的灵魂,汉武帝邀请了大量的炼金术士使宫殿闷烧,只是为了再次见到他的爱人。

汉初,全国各地的宗教信仰都处于中央管理之下,全国各地的神都要在长安城“备案”。曾有一段时间,长安聚集了各路神仙,他们的神祗都集中在帝都,而炼金术士和巫师则整合在都城。王莽统治时期,这些宗教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中国民间信仰全部融合成为后世道教的源头。

事实上,一些民间信仰和祭祀对象仍然与汉代相似。在文化层面,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云集长安。长安建起了高等学府,对这些人才进行再培训。汉朝时,长安有三万多名博士弟子。汉代这些“大学生”大多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书育人,到处传播儒家思想的种子。博士生弟子的出现是文化统一的重中之重。

东周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南北徘徊。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随着董仲舒《春秋范路》的完成,这部天人合一的巨著进一步影响了文化思想的融合。司马迁的《史记》是整个历史的建设工程,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格局。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包容性制度使汉代文化辉煌多彩。

于是,全国各地不同的民族都愿意融入汉朝的制度。此后的几千年里,中国人仍然习惯于冒充“汉人”。

“汉即汉”是因为汉代宽容的发展政策,这处处体现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面对侵略者,汉朝统治者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因为汉献帝知道武力毕竟只是一个不好的政策,能软解决问题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因此,汉朝与南匈奴的关系将得到改善,双方将和谐共处。

张骞出使西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南越问题上,汉朝也是以武力不如和解的原则和平解决的。除了“丝绸之路”,汉朝还在四川开辟了一条“路”。正是因为有了“道”的建设,才出现了汉都城以下的“郡”的建立。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城市仍保留着“道”的名称,这是汉代制度的影响。由于文化没有界限,中国人自汉代以来就形成了“天下之国”的思想认识。

支撑“天下之国”的是政治、经济、文化。虽然“汉即汉”的精神最终在流传到1840年时被取代,但在此期间,“民族国家”的思想取代了以前的“天下国家”的思想。在民族体系中,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中国民族主义逐渐兴起,慢慢被“天下之国”所取代。

其实两千年前,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就在罗马。虽然欧洲人把耶稣基督的诞生作为公元的开端,但罗马人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提出了千禧年的概念。罗马和汉朝一样,有“天下之国”的概念,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王朝。直到其他国家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才取代了“天下国家”意识。

综上所述,“汉即汉”并不是因为中国文化反抗和对抗其他外来文化,而是对其他文化表现出宽容和宽大。汉人的名字来源于汉朝。所以汉代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王朝,更是一个文化群体。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总是习惯性地比较“汉唐”。其实也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包容性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征战匈奴刘秀为何不愿意出兵?五胡乱华刘秀有责任吗?下一篇:魏武卒是如何炼成的?魏武卒有哪些辉煌的战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