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赞美死亡 生如夏花

导语:泰戈尔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13岁时,泰戈尔能够写长诗和颂诗。1913年,他和吉檀迦利一起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

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13岁时,泰戈尔能够写长诗和颂诗。1913年,他和吉檀迦利一起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他写下了《文明的危机》,这是指责英国殖民统治、相信祖国会独立解放的最后一句话。

他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鸟》《眼中的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一首诗》《Gola》《文明的危机》等。

泰戈尔的中国情结

泰戈尔

1881年,20岁的泰戈尔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中国的死亡贸易》,严厉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用文字作为特殊的武器,表达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1916年,泰戈尔访日期间,在日本东京大学发表演讲,公开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山东的恶劣行径。

1938年,为了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泰戈尔发起了与Rs的捐赠活动。500,并给人民写了一封长信以鼓舞士气。

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泰戈尔: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为世界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天才诗人,也是伟大的印度人民痛恨黑暗、争取光明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爱,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泰戈尔对他们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支持。

泰戈尔三次访华,开启了20世纪初中印文化交流的先河。

1924年,应梁启超等人的邀请,泰戈尔访华。泰戈尔访华持续了一个半多月。回国后,他编辑了许多在中国期间发表的演讲,并于1925年以《在中国的演讲》为题发表。

1929年3月,泰戈尔赴美、日讲学时,第二次来到上海,在码头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迎接。

1929年6月,泰戈尔访欧归来,拜访了徐志摩夫妇,并在徐志摩家中留宿。

泰戈尔的中文名“朱振丹”

泰戈尔第一次访华恰逢他64岁生日,梅兰芳在剧院为泰戈尔特别演出了《洛神》。感动之余,泰戈尔写了一首即兴诗,送给梅兰芳。吴晓灵教授翻译:亲爱的,你用我听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住了你的脸;就像笼罩在水雾中的群山,俯瞰着云雾缭绕。

被命名为“朱振丹”:泰戈尔偶然得到了一枚邮票,但他总是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来盖章。梁启超听说他被赐名“朱振丹”。“朱”来源于“天竺”,意为印度。“极光”是印度用来称呼中国的名字,意思是中印之间的和谐和友谊。

忘年之交:在他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担任泰戈尔的随行翻译。泰戈尔非常欣赏徐志摩的才华,给了他一个印度名字叫“苏西玛”,而徐志摩则叫他“老哥爸爸”。七十岁的泰戈尔拜访徐志摩和陆小曼时,开玩笑说他们是自己的儿子和儿媳。泰戈尔回国后,徐志摩与他保持通信联系。

徐志摩陪同泰戈尔游览西湖

泰戈尔、徐志摩、林、、梁思成等。

1924年4月14日,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先生从上海来到杭州访问。泰戈尔访华在当时的民族文化界轰动一时。当时国内著名报纸《申报》也做了连续的跟踪报道。

直到90多年后,也就是2016年9月4日晚,习近平夫妇在招待出席G20杭州峰会的嘉宾和朋友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这件事。他提到,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游览西湖,特别喜欢并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句写得很好:“山立在那里,高入云端,水在他脚下,随风飘荡,仿佛在问他,但他并没有骄傲地移动。”他还说想在西湖边买个小木屋住几天。

据杭州档案馆《杭州年鉴》记载,1924年4月,泰戈尔应徐志摩、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来华讲学。陪同的有国际大学教授、梵文学者沈默涵,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孟加拉国画家纳德拉斯,国际大学乡村建设主任埃尔姆斯特,英国人,加尔各答历史教授内奇,美国社工格琳女士。

当年4月14日早上8点,泰戈尔在上海北站乘坐早班特快列车到杭州。当他从杭州成站出来时,已经有人在站台上等了很久。当时,、张、郭炳文、朱敬农等文化界人士以及几位记者到场欢迎。

泰戈尔与林徐志摩

泰戈尔在徐志摩、屈君农、王统照的陪同下抵达杭州,后定居青泰宾馆。泰戈尔一行游览了灵隐寺、鼓山、西泠印社、六和塔、虎豹等地,两次泛舟西湖,在湖边一棵海棠树下通宵作诗。

事后他回忆说:“独木舟在西湖里荡漾,随着船的边缘,我悠闲地看到了山顶的尖顶。我像中国画里的古代圣贤一样快乐”...“西湖风景优美,可惜我不能住在山脚下的小房间里。早晚欣赏不同的湖光山色。”

之后,他受浙江省教育协会邀请发表了《从友谊中寻找光明之路》的演讲,有3000多人参加,这是杭州讲学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其实这是一个即兴演讲,本来就没有安排。作为翻译,徐志摩首先热身。他说泰戈尔爱安静,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演讲,但大家都那么热情好客。然后,他透露了泰戈尔写给西湖的一首诗。“今天看到西湖的风景,他生出无限的感触,作了一首诗:山立在那里,高入云端,水在他脚下,随风飘荡,仿佛在问他,但他并没有骄傲地移动。”

4月16日,泰戈尔一行回到上海。回到印度后,泰戈尔珍藏了两张照片,作为他对西湖的永久记忆:一张是他在习字湖上划船,另一张是他和随行人员站在一块石碑前,石碑上写着两个大字。

泰戈尔来到了中国

泰戈尔对生与死的精彩比喻

泰戈尔的《飞鸟集》举世闻名,汉译英第82首诗,尤其是郑振铎工整对仗的译文广为流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使”相当于“让”,表示一种意志,引出一个奇妙的生死隐喻。那种对生命的豪情和对死亡的安详态度,一旦读懂了其中的滋味,直接击中了灵魂。谁能不被它感动?

泰戈尔对夏花而不是其他季节的花的生动描写,是由于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浪漫主义诗人对生活的热烈赞美和期待。在他看来,在各个季节的花中,夏花的生命力最旺盛。生活就像自然界的夏花,应该向太阳敞开,释放最大的能量和美丽。他用夏花比喻生活,不仅鼓励人们努力工作,有意义,还要求人们善待生活,珍惜生活。他曾经说过:“只有付出生命,我们才能得到生命”,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给予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人生有利与弊,他说:“顺境逆境,人生就是一场与各种困难无休止的斗争,一场敌人很少的战斗。”他还说有些事情是等不及的,不能停止充电、跑步、大步流星。毫无疑问,泰戈尔持有最积极的人生观:“永恒的奉献才是人生的真理”;“活力的理想是不断创造。”但泰戈尔不是一个苦行僧和苦行僧。爱情在他的人生和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爱情是充实的人生,就像一个装满酒的酒杯。”

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自然包括死亡,死亡是整个人生的一部分。有生死,有天地恒期,有自然数。这也与中国哲学有关。他用秋叶来比喻死亡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秋叶已经枯萎凋零,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飘到了地上。依然是死亡,但秋叶的静止依然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北宋范仲淹的《苏慕哲》有“蓝天黄叶地秋色冷烟绿浪”等名句,其中“黄叶地”展现了遍地秋叶的静谧之美。中国文学常常把落叶当作一种意象,表达相当批判的哲学或悲秋之情。泰戈尔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直接用“秋叶的静美”来象征死亡。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所以你不需要悲伤、痛苦和恐惧,但你可以平静地面对它。在他看来,生与死是一体的。如果说生命如夏花般绚烂,那么死亡则如秋叶般静美。这种生活是完美的,已经到了生死统一的地步。用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为英语而生,为精神而死”。鉴于泰戈尔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他在《吉檀迦利》中用20首诗赞美死亡,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死亡充满诗画色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焕英原型 李焕英是谁下一篇:咏春拳 非遗中国:咏春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