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告密 中国古代的告密文化:动用国家机器鼓励告密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自古就有。根据《辞源》的定义,“告密者”是指告密者的秘密。“检举”一词有不同的说法,如检举、控告、控告强奸等。无论如何,吹哨文化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它是由一些朝代推行的。、秦桧南归之谜、王跪

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自古就有。根据《辞源》的定义,“告密者”是指告密者的秘密。“检举”一词有不同的说法,如检举、控告、控告强奸等。无论如何,吹哨文化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它是由一些朝代推行的。

、秦桧南归之谜、王跪像

本文选自安立志《一起走》,2015年第12期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告密者在我国史书中有记载,至少不会晚于殷商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自古就有。根据《辞源》的定义,“告密者”是指告密者的秘密。“检举”一词有不同的说法,如检举、控告、控告强奸等。无论如何,吹哨文化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它是由一些朝代推行的。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告密者在我国史书中有记载,至少不会晚于殷商时期。大约在3100年前,“崇厚虎溪伯对殷周说:‘锡伯积善累德,群臣皆来之,无益于帝。’周皇帝是监狱里的锡伯族囚犯。".其中,“魏”字意为告密者,崇厚户为告密者,被告人锡伯为后来的周文王籍长。锡伯吉昌收买人心,涉嫌谋反。此外,商纣王是一个如此专制的君主,锡伯族只能坐在铁窗里受苦。

在锡伯族事件中,告密者是主动的,统治者是被动的。在另一个事件中,是另一种情况。周厉王三十四年,“王理辱骂,中国人诽谤国王...国王很生气,他找来了守卫女巫,这样谗言者就可以起诉并杀死他们。人不敢言,路到眼到”。周朝几代人之后,出现了一个无路可走的国王——周厉王。为了封住人们悠悠的嘴,他竟然找了一个看守女巫,专门告密。只要你找到任何对国王有怨言的人,就向王室报告,并立即把你的头摔在地上。白色恐怖下,中国人只好“不谈国家大事”。在这次事件中,统治者采取了主动,而告密者则是奉命行事。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后,人民忍无可忍,造反了。李被迫流亡。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成语“路对着眼”的由来,还发扬了一句名言——“保卫人民不如保卫四川”。

这两起事件应该被视为孤立的、偶然的事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规范和要求人民作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始作俑者是历来被称为改革家的商鞅。周先旺十年,改国法,“使民何武,与关公司坐在一起。告奸者与割敌头者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把法律和军事看成一个整体,把告密者等同于战斗,告密等同于杀敌,不告密就等同于降敌,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告密法了。这样的法令约束告密者和静坐者,剥夺任何人的生存空。利用国家法律刺激、动员和强制释放人性中的邪恶和黑暗因素,作为控制人民和服务政治的手段,是前所未有的。通过这样的改革,秦国虽然富强,却天下无敌,甚至在秦始皇手中,它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然而,这个政权不仅没有持续多久,而且这一邪恶法律的制定者商鞅也在第二年去世了。逃亡期间,别人告诉他,最后被秦人撕得粉碎。可以说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另外一个引进告密恶法的人,一定是汉武帝。这位秦始皇式的君主,他的“大才”只是军国主义的,最终导致了国库的短缺空。如何解决经济困难也是通过告密者。就职典礼的第四年,他颁布了“数钱令”,开始征收富商的财产税。然而,富商不仅窃取虚假报道,隐瞒财产,还导致一些人投机。比如,一个叫卜式的职业养羊人,在北战匈奴时写了一本书,愿意捐出一半家业;南征时,他写下“愿父子死于南粤”,原来是“爱国楷模”,被朝廷封爵。“天子不仅给了一张汇款单,还敬重卜式,但百姓最终得不到任何钱来辅佐县令,所以他给了钱一个告别。”。表面上看,“讣告令”是为了防止偷税漏税,实际上是鼓励人们检举隐瞒财产的人,“能告的人,用一半”——检举人得到被告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这一举动几乎让所有贪婪的人都红了眼睛,以至于告密者不断上路。通过“讣告令”的实施,“有几亿人的财产,几千万奴婢,田大县百顷,小县百顷,以及房屋”。但其社会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家破人亡”,中国商贸业最终陷入了毁灭性的泥潭。比这更可怕的是,葬礼使民俗战胜邪恶,诚信丧失。人们普遍向政府报告并充当政府间谍。“老百姓乐得吃好衣服,却不关心畜牧业。”汉武帝的政权从此走下坡路。

在我国历史上,告密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武则天时期。两年来,篡夺唐理周的武则天太后扬言要称霸天下,甚至利用国家机器公然鼓励告密者。“如果世界上有好的东西,世界上就会有坏的东西。”投机商余专门为武则天设计了一个硬件设施——通璧,其功能主要是接收告密信。为了激发告密者的积极性,武则天专门下了一道政令:“如有告密者,臣下不可过问,一律给驿马五种食物,以使驿走。农民和老百姓虽然要被传唤,但他们在招待所,他们说的话或称之为目的的话并没有从官方那里拿走,不真实的人也不要问。”不管告密者是真是假,都能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隆重接待。这样一来,告密者就成了一个害人利己、无风险无成本的好行当。因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崛起,人人屏息”。什么样的恶法就会滋生出什么样的小人——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残暴的官员,他们因举报有功而被武则天重用。全部封爵——索元礼升为游击将军,周兴调任为侍郎,来俊臣在御史中升为程。

下面的例子可以从武则天时代的可怕故事中看出。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李习安为庐陵皇后,十几个飞官在客栈里喝酒。在一次朋友聚会和宴会上,最后要谈的是前君主。有一人抱怨说:“早知今日不赏,倒不如扶持庐陵王。”然后,一个人趁别人不备离开,去告诉老板。宴会结束前,余破门而入,所有的食客都被逮捕了。经审讯,举报者获五等奖,发牢骚者被斩首,其余在场人员因“拒不告知”被绞死。

明朝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邪恶政治猖獗的政权。朱茂元璋与太子之子朱迪,以“靖难”之名强行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在传统政治中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控制局势,稳定皇位,朱迪动用国家机器,实行间谍政治,并努力告密。”谗言于,罪数十条。法务部欢迎目的,话可以用,把命交给刑部。”其实这个丁于就是踩着别人的骨架往上爬,用别人的血染自己的袍子。朱迪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后,也觉得过去的制度太多了。可惜他是个短命皇帝,十个月后,龙宇彬活了下来。

明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中最黑暗、最残暴的时期之一。锦衣卫、东西方工厂和甄宓分部都是上一代没有的独裁机器,是这个王朝独有的。这些特务机关经常“发逻辑往四面八方捅东西”,鹰犬可以随时向皇帝或工厂守卫报告刺探消息,人人自危。明末名臣杨炼被宦官陷害致死,至今仍为清官所敬仰。《吴怀现》一书,读杨炼的《疏》,拍手叹息。奴才叮嘱,死怀先,从其家”。一个朝廷官员,在家里看落马官起草的文书时,给了几个赞,被家奴告知,不仅没收了家产,还动了头。

不仅官场中人如履薄冰,在民间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明代的名酒局。“晚上在密室喝酒的有四个人,一个喝醉了还辱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不敢出声。骂还不行,人带四个人去忠贤,也就是骂的人,而给三个人干活的人都不敢动。骂得达官贵人都被分尸了,其他三人早已吓得三魂荡魄,七魄悠悠,哪里还敢领奖金!清代,康雍是悲剧性文字狱的领导者。一百多年来,他们大规模地进行文字狱,不仅残酷迫害知识分子,

此外,以修四库全书为名,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古代典籍遭到大规模破坏。而文字狱的建设始于告密者。文字狱中成为告密者有两个前提,一是告密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二是告密者的目标是书籍和诗歌。由此可见,清代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可怕的。

庄廷昌,浙江婺城人,因病失明。他想向盲人历史学家左秋明学习,写一本历史书。他的岳父朱友明给予了经济支持。这本书写完后不久,庄婷就因病去世了。在这本《明史》中,尊明之名,否定清之正统。他的父亲庄运成刻了这本书,并将其命名为《舒鸣简介》。我不想被安志县吴之荣举报两次。顺治十八年,年幼的叶璇刚刚登基,鳌拜下令刑部前往湖州彻查,严惩涉案人员。庄云成在北京被捕,不久死于狱中。庄廷成死后也未能幸免。他被挖出来开棺烧骨。康熙二年,所有作序者、校对员、刻工、贩商、藏家,以及庄刺灵人都被处死。告密者吴之荣攫取了庄运城和朱友明的大量财产,被清廷提升为天子。因为告密者伤害他人和自身利益的行为,被提拔到官职上发了大财,为后人树立了作恶的榜样。

如果说庄刺痛案结案时只有9岁,而且他不从政,那么黄案就直接由15岁的小天子处理了。黄培,山东即墨人,明末曾任锦衣卫都督,明亡后隐居家中。在他的《章亭诗集》中,有“一个人从香蕉到大海,但没有阳光照耀山东”,“如果你杀了楼兰,拒绝返回,你将骑着铁进入金徽”,“当你看平沙,你将看不到烟花,但只看到悲伤的人从北方飞来”,这反映了黄培的反清思想。告密者是黄家的奴仆黄。清康熙八年,文字狱案审结,黄培被判绞刑,其余刑满释放。

乾隆年间,担任户部、仆从、兵部、刑部、工部五大臣的梁说:“笔墨难测,人心难测。凡是在仕途上遇到所有字迹的人,一定要时刻注意,避免后患。”“所有的笔迹都是最重要的...即使有无用的信纸,也会被烧掉”。在回乡侍奉父亲期间,实际上是派全权官员到富乐浑,试图通过“钓鱼”和告密的方式来获取梁谋反的证据。不再是下属向上级告密,而是上级盯上了官员。好在梁为人老练,没有传话,但从他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忧惧讥诮、心不在焉之人的恐怖,恰恰说明了文字狱造成了多么大的灾难和恐惧。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告密者”,尤其是亲属间的相互告密,造成了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有识之士的谴责、反对和禁止。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叶》中说:“我党有直弓,其父忙羊,其子为证。”孔子说:“我党直人不同:父为子藏,子为父藏,直在其中。”大意是,叶公告诉孔子:我们那里的人很直白。如果有人的父亲偷了羊,他的儿子会报告的。孔子说:在我们这里,率真的定义和你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率真就体现在这里。孔子以风俗不同为由,间接谴责儿子向父亲告密。法家的韩非子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主张干脆杀了告密者。他的原话是:“楚有直弓,其父偷羊,为官。令尹道:‘杀之。’直想王,屈向父,报与罪。甚至这种观点也得到道家的认可。庄子指出:“若直躬以证父,则尾沉,患信。”

孔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道、法,但他们的观点只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或知识分子的观点。直到几百年后,汉宣帝才正式颁布禁止利用国家权力告密的圣旨。汉宣帝刘询是西汉中期一位有成就的皇帝。由于王室的政治纷争,他在幼年时期就经历了牢狱生活。因为这次经历,他更加谨慎和豁达。狄杰四年,刘询颁布“亲族相瞒,不计罪”的圣旨:“父子之亲,夫妻之道,自然也。虽然有烦恼,但他们还是死而复生。真诚的爱在心里,而且很善良。怎么能违反呢?你先躲父母,你老婆躲丈夫,你孙子躲父母,你就别坐了。”。在皇权时代,这道圣旨不仅非常人性化,还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正义——它大约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国家名义禁止告密者的圣旨。

在许多历史学家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皇帝。然而,他对如何处理告密者感到困惑。只是因为当时君臣关系和谐,才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后果。贞观五年间,无论是为帝王历史服务的万吉还是李仁发,都受到唐太宗告密的青睐,很多大臣都被激怒了。魏徵谏曰:“万吉等贼子不识大体,直忠厚。陛下一定不知道他与此事无关,所以他把它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并希望被他的大臣们吓到。还有万吉等。,挟恩依势,并表现出他的背信弃义,而所有的驱逐都是无罪的。即使陛下不为俗者行善,也不能奸淫自残!”魏徵的告诫一针见血。他所揭露的,其实是很多权贵利用小人告密,控制下属的共同心理和共同做法。毕竟,李世民不同于其他皇帝。虽然魏徵的话很重,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沉默”并奖励了魏徵。结果如何?“一直以来,万吉的强奸都是自曝的,所有人都被冒犯了”。

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因杀岳飞与金和好而臭名昭著。然而,赵构绝不是一个坏国王。在宋金对立、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并不容易。他在对付告密者方面并非一无是处。杀死岳飞14年后,赵构仍然是南宋政权的主要领导人。在绍兴25年,他写了一封信:“从近30岁开始,文人的作风就被淡化了,靠着指责作为进取之计,使百姓不敢窃窃私语,深深伤害了风教。你可以退出在任内外的大臣,你知道这个意图。如果你无罪,就让玉石台上场,把它放到法律上。”第二天,三省枢密院下令刑部开出告密者名单,并提出加重处罚,指出:“有贬低儿子倾向的人,尽最大努力送亲戚私书,到法院打官司,然后提拔大牢,因为他们赢了美官。缘分就是互相学习的习惯。他们虽然是老骨肉的朋友,但也是天各一方。他们在交流之间拿着书,喝得酩酊大醉后记录戏剧语言。在此期间,那些天生热情和有罪的人是软弱和邪恶的,这就是原因!”12天后,刑事部门发布了一份9人名单。赵构指示说:“这些人必须更加注意惩罚艾滋病”,于是他“摘掉了他的名字,阻止了他”。

元朝是一个外来的异族政权,统治中国不到100年。元朝的皇帝并不都是在战场上作战的马背蛮族。作为元朝的第五位皇帝,元英宗在博尔济津说巴德拉奉行“以儒治国”。虽然在位仅四年,但他推行了许多新政策,在历史上被称为“最高统治权的改革”,使元朝的国家潜力大大提高。然而,由于这些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他在“南坡之变”中被暗杀。英宗在位时,处理过一起告密案件,他的指导思想与儒家的“隐姓埋名”一脉相承。统治的第二年,马旭·徐讷的儿子苏拉报告说:“我的父亲密谋反对我,我的母亲秘密地跟随别人。”他举报亲生父母,涉及的原因是关于父亲的叛逆和母亲的出轨。英宗告发曰:“人子虽近族,然有隐而无罪。今天没有尴尬,不过是回复!”英宗的申斥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个人子,服侍父母,可以隐瞒,不可以违抗。父母有,没有劝阻,他们可以讲故事!如此叛逆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所以我下令杀了苏拉。

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为民请命,不避刀斧的人。乾隆初年,康熙、雍正年间的文字狱余烬未灭。曾监制云南道帝制史的曹说:“前年以来,小人……常以影响之言批评诗、批评词。有些师见风使舵,很多人穷,或者对老师和学生厌烦,互相同情。我认为矿区是封建的,但我经常谈论儒家思想,我不能靠古代谋生;说的是历史,但诗人的习惯并不能以古为今用...使这种知识超过了妖言,而所犯下的罪行应该是不可饶恕的,这将使世人起诉不休,而学者们以文字为戒,这不是国家的意思。正义和仁慈的意义。”为此,他建议“谁先有话后有话,若无迹可循,就与被指控的罪行依法坐以待毙,认为背负报复和诬告的人应该放弃。”平凡的话可以累,诉说的风可以歇。".曹的追悼会针对性很强,明显是针对乾隆祖祖辈辈纵容告密和发展文狱。这无疑触及了清廷的禁地。虽然李鸿表面上“如其所言”,但在其执政的几十年里,不仅没有收敛于纵容告密者和制造文字狱,反而愈演愈烈。

在我国历史上,即使是专制独裁者也不一定非要把告密进行到底。一旦他们认为帝国计划稳定,大局已定,他们纵容和鼓励告密者的政策也将改变。武则天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寿元年,“告密者不计其数,太后百无聊赖”,她支持御史严善思的监督,消灭“诬罪者850余人,罗志党消沉”。然而,阎善思被告密者陷害,一度被流放到赣州。不久,武则天召回他为弘一监。当初被重用的,比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都被清算了,结局都很惨。

当年5月,武则天颁布了禁止屠宰和捕捞虾的法令。捡起右边遗物的张赢了他的儿子。孩子三天大的时候,他“私下杀了放羊社的同事”,放在隔壁桌子上庆祝。不想填补空白的杜肃之后,藏了一块羊肉作为证据,去找武则天告密。第二天,武则天对张德说:“文清生而为人,非常幸福。”德谢谢你。太后道:“哪里来的肉?”张德知道自己违反了禁止屠杀的规定,连忙磕头道歉。太后说:“我不准宰杀,也不预判吉凶。不过,卿若从此叫客,必也择人。”意思是,朝廷禁止屠杀,吉凶不干涉。不过,艾青以后请客应该是有选择的。武则天甚至当场公示了杜肃的告密信:“苏大不要脸,想往脸上吐口水。”

在我国历史上,告密文化的线索延续了几千年。回顾这个历史过程,似乎有一些看不见的规律。比如,告密往往是自上而下纵容、萌生的结果;纵容和发动告密者,往往反映出对统治缺乏信心;虽然人员和言语有区别,但告密者的本质是权力斗争。

“告密者”这个词其实很值得讨论。既然是“秘密”,那就是只有你知道我,别人不知道的秘密。这应该是现代社会隐私和保护的问题。然而,说“秘密”并不意味着说“罪恶”。别人的隐私和秘密不能等同于犯罪。不是因为“秘密”才符合法律上量刑定罪的法律范畴,而是与法律无关的政治迫害。因此,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是杜绝此类冤假错案的根本途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南京云锦博物馆 南京云锦博物馆介绍下一篇:娜芙蒂蒂 图坦卡蒙 密室与消失的王后:雷达发现重启娜芙蒂蒂墓穴之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