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董其武 警卫员忆董其武将军:除工作不许家人用车

导语:在我担任董将军的17年中,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这些记忆促使我记录下这段历史——董将军的两三件大事应富良1971年2月至1988年8月,我有幸担任董将军的警卫。在过去的17年里,他善良、善良、公平、正直和节俭的高尚风范在

在我担任董将军的17年中,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这些记忆促使我记录下这段历史——

董将军的两三件大事

应富良

1971年2月至1988年8月,我有幸担任董将军的警卫。在过去的17年里,他善良、善良、公平、正直和节俭的高尚风范在我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榜样

董将军的自律得到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认可和赞扬。作为他的护卫,这种感觉更深。酋长常说,善待他人,勤奋学习,节约食物,珍惜时间。他遵守这些信念,并始终影响着他的儿孙和周围人的教育。

酋长尊重家里的保姆、司机和警卫。每逢节假日,他总会请厨师做几道好菜,和大家一起吃饭亲自倒酒,送他们一些小礼物。他还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引导他们与劳动人民建立血肉联系。一家人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们生厨师王的气,得知儿子犯了错,村长立即前去道歉,并恭敬地向王师傅敬了一个军礼。

董将军上任退休后,家里配备了汽车、司机和警卫,但他一再规定,除工作外,任何人不得用车。就连上了年纪的姚勤秀阿姨出门逛街,坐公交车,也从来不占用首长的专车。有一次,杜翔探亲归来,替战友们买了几个包。他想让司机送他们,但主任拒绝了。我受不了了,想帮忙劝说,但我没有开口。我想我和董的孩子一样,也想回归,但我还是没有勇气打破这个戒律。

董将军住的房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个普通的小四合院,房子破旧。部队负责同志多次要求他翻修房子,他都婉拒了。他的回答是:“我的住房条件比巷子里的人好。”“我不能直接为国家生产物质财富,但可以为国家节省一点精力。”。怕负责同志再提这件事,首长给北京军区后勤部服装部长写了一封信,催我寄出去,表明了他不修房子的坚决态度。征得秦基伟司令员同意后,房子的修缮没有停止。

村长坚持不修破旧的房子,我很感动。1981年4月20日,我写下了这件事的过程。相关内容复制如下:

……

白天,我在北京军区营房部工作时,技术员老孙子告诉我:“军区党委决定三月份给董同志修房子,但你必须保密。”讲完后,我直截了当地回答:“保守秘密是没有用的。他绝不会同意的。”“这次不能改了。”我笑着把我推出了门。

……

不出我所料,他一听到修房子的消息,就一连几个“不”把我推了回去。我退下,仔细琢磨,准备明天再“攻击”他。

第二天一早,董同志拄着拐杖走来催我寄信,并叫我寄挂号信。一个星期后,我接到后勤部服装部长的电话,说董吴起同志的信已经转交给秦基伟司令员了。

董同志的请求终于得到了批准。会上,北京军区秦司令员代表党委宣布同意董同志的请求。在董同志如释重负的笑容面前,我不仅想到了他的尊敬和爱戴,还想到了许多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

为了宣传董将军的高风亮节,北京晚报还刊登了这位将军写给后勤部服装部长的信。

服装部长:你好!

有一件事,请主持一下。我拒绝修理我住的房子。前天,一位同志告诉和我一起工作的工人应富良,部队领导同志亲自批了钱,给我住的房子,今年3月开工建设。我先是感谢领导同志对我的关心,然后婉拒了修房子的要求。因为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各种开支都减少了很多。为了渡过我国的经济难关,加强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厉行节约。

请你告诉领导同志,我住的房子三五年不修。请放心。并且请告诉修房子的同志,我住的房子是永远修不完的。我们所有人都在一起度过困难时期,我们永远不应该贪图个人便利,浪费国家财富。

今年元旦,中央仅用一杯绿茶就举行了盛大的茶话会。这是救国的示范,这是救国的命令。

我们在北京的部队是一个大单位,要上下贯彻一杯茶的精神。我认为积少成多,积少成多。这么大的范围,一年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

特别声明。

1月14日在董,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志愿军第23兵团原宣传部长王岩看了报纸,立即给董将军写了这样一封信:

董司令:你好!

你那封拒修你房子的信和20日发表的应富良同志的文章,让我很感动。除了向你学习艰苦朴素、关心国家和人民的高尚精神外,祝你健康长寿。

王衍4月22日,董将军给王衍的回信是:

王艳同志:你好!

很多年没见了,经常想你。收到你的信后知道你在北京,这是一个很大的安慰。请利用闲暇时间到我的蜗居,拨打660806

我拒绝修理房子。我的一所房子比邻居的好。第二,中国今年经济困难,我不能为国家增产,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小事不值得你表扬。舜进贡

4月26日,董

20天后的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也发表了一篇评论董将军的文章。在“共助时艰”的标题下,作者写道:

.....82岁的董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解放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做着有益的工作。要适当照顾他的生活,旧房翻新也不过分。他考虑的是国家的困难,中央要求厉行节约,要“尽可能地为国家节省一点”。与一味追求安逸生活的人相比,董同志的精神境界实在令人钦佩。

古人云:“玩物伤神,俭能养志。”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上向前看,生活上向后看。工作和力量的比例比生活好。”在中国经济全面调整的当下,在提倡两代人一心一意致力于振兴中华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发扬共同扶贫的精神。老一辈人把晚节保持得像秋天的菊花一样美丽干净,给年轻人留下了艰苦奋斗的时代风貌。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篇文章高度赞扬了董将军朴素、节俭的崇高精神境界。

了解你的善良,爱你的老朋友

作为董将军的贴身护卫,姚勤秀大妈病逝后的几年里,所有的生活收支都由我负责。在董老的家庭户口本上,有这样的数字:收入:423元;支出:50.51元中200元、20元、10元。

这个杨昌茂是他家的恩人,是他小时候的同乡、同学、朋友,多次被团长向我提起。

1986年4月2日,首长邀请老朋友周北峰到和平门烤鸭店吃饭。这四个人一共吃了74.66元。回来的路上,局长说:“小莹,这74.66元你擦一擦嘴就丢了。如果你把这笔钱给贫困户或者失学儿童,他们会感激一辈子。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旧社会一年有一个春节,我家连一斤面粉都没有。是我的同学杨昌茂给我送来了几桶小麦,我们一家人过了新年。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一点支持,有钱的时候得到一列火车的帮助,让人难忘。”

那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首长每年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杨昌茂发一定数量的钱。原来他是在报答杨昌茂的慷慨!

我还从不断来北京的山西董将军的乡亲那里了解到,董将军去太原考试的时候,有几个人给了他一笔小捐款,帮他凑了10大洋,其中董攀银一下子就给了他5大洋。参军后,董将军与傅将军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由于战功卓著,他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当他成为一名大官员时,他从未忘记善待他的老乡。在绥远安顿下来后,就带着老人董攀银到归绥,用好酒好菜招待他,尊称他为贵客,陪着董攀银四处游玩。回家的路上,董老用军用皮挎包装了满满一包银元,给了老人一件将军大衣,让卫兵护送他三千里,陪老人骑马回家。

1976年,中共中央发布6号文件,要求实行起义人员政策。这时,傅将军已经去世,董将军承担了为起义部下执行政策的全部责任。为了方便人们查找和邮寄信件,他让我们公布光明胡同47号的家庭住址。他对请愿者的原则是:“每个来的人都会看到你,给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首长多次告诉我和司机小马:“我当国民党绥远省主席的时候,有个副官叫王全福,主管来访者看我的权力。他不给钱就不让他看,人家就送外号‘二总统’。”解放后,酋长从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愤怒。他严肃地对我们说:“我董,不是高官。任何人都可以来看我。你一定要把握好!”这么多年来,董家的门一直很好进,能做的都尽量做到了,几乎没有拒绝过任何想要的人。

每次接待信访人,局长总是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同时尽力为他们出具证明材料。对于生活有困难的上访者,他总是支付住宿费和路费。他亲自批办了上万封投诉信,邮费由他亲自支付。他想给在抗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以安慰和支持。

我想:只有上过战场,九死一生的人才能知道“战友”这个词的含义。如果不是亲身参与“执行起义人事政策”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我无法理解首长对傅将军和起义部队的感情。

这一年,董将军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但他的善良、勤奋、感恩、率真等诸多优秀品质却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想起这些,我就珍惜那难忘的17年,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我认为这是对董将军最好的纪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张耳 张耳是什么人下一篇:美惠三女神 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