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绝世宝藏 中国七大绝世宝藏 金缕玉衣只能排第六 谁是第一

导语: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藏。边肖将带你去看中国七大绝世珍宝。 第七名:王月勾践剑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综合评价:第七名 王月勾践剑是一把青铜剑,制作精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藏。边肖将带你去看中国七大绝世珍宝。

第七名:王月勾践剑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综合评价:第七名

王月勾践剑是一把青铜剑,制作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成箍形,内铸11个同心圆,间隔仅0.2毫米。剑身覆有规则的黑色菱形隐格纹,正面为蓝色玻璃,背面为绿松石色。剑阁附近有两行鸟印铭文,共八个字——“王月鸠潜,初用剑”。

勾践剑

“王月剑”是越王勾践经过几年的历练,精心打造的。据《王月勾践春秋》和《越绝书》记载,王月勾践特意请龙泉铸剑人欧冶子铸剑五把。它的剑名有湛卢、春军、谢胜、玉昌、巨爵,都是少有的削铁如泥的剑。

王月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王山一号楚墓出土。出土时完好如新,刀刃锋利。全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饰菱形图案,剑格两侧镶嵌蓝色琉璃精美图案。靠近中间的剑,有八个铭文写错了金鸟篆书。剑的古代写法,剑的主人鸠山由纪夫,就是越王勾践,最后灭了吴。

考古学家称这把剑为“勾践剑”。无论是勾践剑的形制,还是材质的搭配,这把剑无疑是中国青铜短兵器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第六名:金玉衣裳

稀有指数:★ ★

技术难度:★ ★

考古价值:★ ★ ★

综合评价:第六名

曾有媒体报道“埃及有1000具穿金戴玉衣服的金木乃伊”,但那些金木乃伊只是镀金的,没有玉石成分,并不是真正的“金戴玉衣服”。

玉雕技艺在中国独树一帜,汉代也是玉雕装饰盛行的时期。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新说,从长沙出土的金缕玉衣碎片来看,不仅是简单地磨成玉片,还刻有装饰图案。

用金线缝制的玉衣

谁设计的金玉衣裳,历史上没有记载。1968年,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刘胜、斗湾墓葬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葬服“金玉衣”。据调查,这两套“金玉衣”是中国考古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一套。

第五名:元青花瓷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综合评价:第五名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一件名为“鬼谷下坡”的元青花瓷以1400万英镑成交,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制瓷工业取得了比宋代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生产出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

青花瓷普遍出现并趋于成熟,生产和销售蓬勃发展。元代文学家姜奇在《陶集略》中写道:“窑火断,商人争卖,上位者择窑。在交易时,牙齿的主人...,运输车入河,肩挑人持券,第二块用于商业集资,称为非子。”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元青花瓷制作精美,传世甚少,极为珍贵。按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延长期、转正期和元末,其中以“转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启了一个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丰富浑厚,画风大胆,绘画层次多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大相径庭。它确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成为中世纪瓷器工业的中心。

第四名:法门寺佛骨遗迹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考古价值:★ ★ ★

综合评价:第四名

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有一件真正的释迦牟尼手指遗物。

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发动过毁佛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上皇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韩愈谏佛骨之前,唐武皇李严在韩愈谏佛骨之后,柴荣、周世宗在韩愈之后。佛教徒称“三武一案”难。因此,当时中国的大部分佛教文物都遭到了破坏。为了避免佛祖指骨舍利的损坏,和尚们又复制了另外三块佛骨,也叫“隐骨”。

法门寺的佛指骨

1987年,法门寺从失陷的宝塔下发现了塔基地宫,并发现了四具佛教指骨遗物。这四尊佛指的是舍利。除了第三个发现略黄,有骨状纹理外,其余三个都是白玉,也就是做得好像是祖真魂骨的“隐骨”。

赵朴初将其认定为“影骨”:影骨是灵骨的反映和显现,以证明灵骨的不朽,影骨与灵骨有不同的关系;影骨也被视为圣骨,其支撑规格与佛祖舍利相同。“影骨无一不异,倒映一月三河。”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的一段指骨。这件指骨舍利在唐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的称谓。

法门寺舍利是指舍利的形态,唐史道宣《神州三宝集》记载:“舍利始于小指首骨,长二寸,内方空,外钝,下圆,内净外净。”《唐显通开寄祁阳真人实录》载:“长一寸二分,上下合十,上下不同。三面均匀,一面略高,里面有隐藏的痕迹。”色白如雨,微绿,细而有光泽,髓点大,自上而下开放。“形状与干桐庐、文志碑记载的一致。

第三名:曾侯乙铜像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

综合评价:第三名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雷家墩曾侯乙墓出土。

这个盘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鬼斧神工空装饰。装饰面相互独立,互不相连,由内铜杆支撑,内铜杆层层相连。装饰面高低不平,精雕细琢,令观者屏气凝神,叹为观止。

经专家鉴定,该系统为失蜡法铸造,因花纹精细复杂,配件无锻造铸造痕迹。失蜡法,也称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成型,成型后,用细泥反复倒入,然后在蜡模上涂上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制成模具。蜡融化流出形成模腔,然后可以浇铸铜汁。

第二名:继母丁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

综合评价:第二名

继母吴丁,又名继母吴大方丁和继母吴芳丁。原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它是由王上·祖庚或祖嘉制作的,用来祭拜他的母亲。它是商周青铜文化的杰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妈武丁是以铸在鼎腹内壁的“后妈武”二字命名的。鼎为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鼎顶有雷纹,四周雕有蟠龙、饕餮纹,体现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继母吴丁,一开始是为村民私下挖的。因为它的体积很大,她又把它埋了起来,以防止日本军队把它带走。1946年6月再次出土,保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馆。1959年,丁童由南京迁至北京,此后一直存放在新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经考证,鼎腹内壁的“武则天”铭文是武定后妃的庙号。后妈武丁是范涛法铸的。商代晚期,后母武定至少需要1000公斤的原材料,只有两三百左右的工匠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确定鼎中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代文献记载的铜锡比基本一致。

后母武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录。

第一名:曾侯乙敲钟

稀有指数:★ ★ ★

技术难度:★ ★ ★

考古价值:★ ★ ★

综合评价:第一名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1978年在湖北省睢县成功发掘。出土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个青铜编钟组成的巨大乐器,音域为五个半八度和十二个半音。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编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旋律最完整、气势最雄壮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会。原钟由商代的铜钹演变而来,根据形制和悬挂方式,被称为雍钟、牛钟、罗钟等。

不同频率的时钟按大小顺序成组挂在钟架上,形成一个融合合奏的音阶,称为编钟。时钟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声音的高低。商代时,钟表定为3件或5件,西周中后期为8件,东周增加到9件或13件。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与琴、笙、鼓、磬等其他乐器一起,成为皇室的陪葬品。

1978年5月22日凌晨5点,墓中的水排干后,雄壮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真面目,在场的人都被这个精美的青铜铸造器惊呆了:历经2400多年,65个大小钟,重2567公斤,整齐地挂在木钟架上。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黄翔鹏、王翔等音乐人赶到现场,对整套编钟的声音进行逐一测量。测试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度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小一个八度,中央音域有12个半音。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符皇后 符皇后:一门三后的显赫家世下一篇:千眼菩提包浆后图片 13种手串的包浆图片 让你从此深陷不自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