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分析 黄巢起义的真实情况

导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在唐朝甚至在现代依然着名的诗句是一位起义军首领写的,很多人都对这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感到好奇,他就是反唐首领黄巢,关于他的传说一直有很多,一起来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在唐朝甚至在现代依然着名的诗句是一位起义军首领写的,很多人都对这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感到好奇,他就是反唐首领黄巢,关于他的传说一直有很多,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这个人吧。   黄巢起义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分析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吏治败坏,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常常处于战争状态,黄河南北的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地主官僚疯狂地兼并土地,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实际上,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失修,唐朝末年的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公元874年,黄河以北发生旱灾,小麦只收成一半,秋季作物颗粒无收,人们只能用草籽树叶充饥,无数百姓饿死,农民被迫揭竿而起,其中最着名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起义军,沉重的打击了唐朝政府。

  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到底黄巢一共吃掉多少人,史无记载。但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看来,他从长安城里的龙椅上滚跌下来,意犹未尽,没有过足皇帝的瘾,干脆在此再成立一个临时朝廷,好“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一番。中国封建社会能迁延数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这里,农民革皇帝的命,不过是革掉了皇帝以后,他来做皇帝而已。   但是,这位皇帝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被食人数。

  “舂磨砦”的发明权,不是黄巢,应该属于朱粲,名称略不同,叫“捣磨寨”。黄巢围陈州,他已预感到,自己的丧钟快要敲响。一个知道死神即将来临的赌徒,还有什么筹码不敢推到赌桌中央呢?于是,将朱粲的食人法,光而大之,数百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扩大原料供应来源,“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这位革命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的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即使以唯物史观判断,也很难再冠以“革命”二字来美化他了。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

  反对者的质疑   但科学依据告诉我们人肉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抛去血水之后百斤人肉所剩无几。更何况是经过冲砸碾磨。 按每七人一日食死尸一具,二十多万人除去四五万人饭。还有十多万人靠吃人为生。那么至少每天要吃近两万人。三百多天就六百多万人。尽管如此也不至于轮到他自己吃人肉吧,由此可见史书对农民军及其首领,存在过分的抹黑和蔑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曹睿怎么死的 曹丕为什么不喜欢曹睿 揭秘曹丕到底是怎么死的下一篇:吕后的结局 吕雉为什么要杀掉韩信 吕雉最后怎么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