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顾炎武全集 文学大家顾炎武纪念馆在哪

导语:文学大家顾炎武纪念馆在哪顾炎武是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的重要人物,所以某些相关地区也纷纷为其修建纪念馆,以供各界访客参观,从而进一步宣传他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而从各地赶来的游人也可借此机会瞻仰其形象。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所以在当

文学大家顾炎武纪念馆在哪

顾炎武是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的重要人物,所以某些相关地区也纷纷为其修建纪念馆,以供各界访客参观,从而进一步宣传他的生平事迹与思想,而从各地赶来的游人也可借此机会瞻仰其形象。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所以在当地也有其故居,而人们今天所参观的顾炎武纪念馆便是在其故居的基础上修建的。

顾炎武纪念馆照片

不过,这个纪念馆不仅仅包括故居建筑,还包括其他建筑,比如祠堂等,所以其面积非常大,是很有文化氛围、很有古典气韵的地方。走进这座纪念馆,可想象顾炎武从小到大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他用心读书的情景,想象他认真研读各种各样古书散文的惬意情景,想象他为了经世致用的理念而勤奋研习的情景,以及他和自己的好友一起谈论国事、一起愤世嫉俗的生活情景,等等。

走进亭林祠堂,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家族成员,看到顾家后人对顾炎武的尊敬之意;来到顾炎武墓地,可以感受到后世对顾炎武的敬仰之情;参观顾园与顾炎武故居,可把顾炎武的生活起居等情景都描述在脑海当中,可以对他的为人有更多更真切的了解。

虽然,纪念馆的很多建筑曾经被破坏过,游客看到的只是经过修复的结果,可是整体气韵依然存在,游客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与古典气息。在千灯镇,这座纪念馆的建筑是最具明清时代风范的,游人参观纪念馆当然能见识这种历经数百年沧桑变幻的古典风貌。

文学大家顾炎武的诗全集

顾炎武是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横跨两朝的经学家,顾炎武还研究天文仪象、河漕、典制,对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并通音韵训诂。在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而且顾炎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好作乐府诗人。

顾炎武画像

其代表作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出自顾炎武的《精卫》“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出自顾炎武的《又酬傅处士次韵》;“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出自顾炎武的《古北口》,“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出自顾炎武的《五台山》,“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出自顾炎武的《白下》,“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出自顾炎武的《海上》,“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出自顾炎武的《过苏禄东王墓》,“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出自顾炎武的《秋山》,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出自顾炎武的《赋得秋柳》等等。

据《顾亭林诗谱》统计,顾炎武一生所作赋诗428首332篇,据推断顾炎武的诗清顺治年间二十余篇,其中可以断定为作品的有——包括议论文6篇——“乙酉四论”、《庙号议》、《庙讳御名议》,《顾与治诗序》等等。

文学大家顾炎武全集赏析

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顾炎武画像

《顾炎武全集》是2012年2月14日第一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总共7300页,此书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实的全部着述。样样精选顾炎武的底本,其中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重要代表着作,但整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列为次要整理。

《顾炎武全集》主要包括九种经部,五部子部,十七部史部,集部三种等共三十四种,约1200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排版、校勘、标点,而且还以繁体排印出版,本书以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反映来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涉及广泛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

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

文学大家顾炎武故居在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相信我们从小就已经知道。而讲出这句话的人,就是明代着名政治家,文学家顾炎武。顾炎武出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享年69岁年,葬于故居,祖籍是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的名字原本不是叫炎武,他名为绛,字忠清。不过他自幼就十分崇拜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从而改名为炎武,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故居的面积原本只有六亩,但是在顾炎武逝世之后,顾炎武的爱国精神以及文学成就极高,使得它的故居也是名声在外。后人不断的为顾炎武的故居进行修葺,并且还拓宽了故居的面积,使得原来的六亩,在现如今已经达到了六十亩。

其中包括了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以及顾园。其中顾炎武墓和顾炎武祠堂已经建立起通道,形成了墓,祠,厅一体,可以让游客在一条通道上,欣赏顾炎武故居的风采。

在1956年,顾炎武墓与顾炎武祠堂被正式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在1984年,江苏省政府又进行拨款,大规模修理顾炎武故居,增加了许多的亭子、石像、甚至是用膳房,都增添了不少,并且进行了装修。此外,还有很多顾炎武的碑文,不论是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还是顾炎武的文章,都有所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产。

文学大家顾炎武 字宁人的译文

从我们一开始接受教育,我们就已经从老师口中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这一句话是明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顾炎武提出来的,表达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后世子孙为之传颂,直至今日。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一开始并不是叫顾炎武,而是叫顾绛,字忠清。但是,由于后来对于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极为的钦佩,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则改为宁人。仅仅从改名换字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百姓的热爱是极高的。

顾炎武在年轻时候,对于学习是十分的狂热,并且在学习上也有极高的天赋,从而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受到读书人的爱戴。但是,在清军进犯顾炎武的家乡江苏省昆山市时,顾炎武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转为做了一名军人,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挥洒热血。由于清军力量过于强大,而明朝军队涣散,战斗力下降,从而导致抗战失败。而顾炎武最终也不得不流浪于江苏的最南一带,并于1682年2月15日逝世。

顾炎武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军事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上,他是文学泰斗。在军事政治上,他也着作了很多的经典作品,例如《形式论》、《军制论》等等,这些作品在今时今日仍旧受到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企业家的追捧,将这些着作封为圣经。

文学大家顾炎武手不释卷译文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着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等。

手不释卷就是形容顾炎武爱书的程度,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凡先生出游。所导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和平时所闻的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会用两骡三马来载着书跟随,路中遇到险要的地方,就会叫更随的人员去看看情况,如果打听来的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就会到住宿的店里面打开书核对矫正,有的时候,走到了平原开阔的地方,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或者事情,就会在马鞍上默默的背诵各种经典着作,偶尔发现自己遗忘了文字,就会在客店翻阅书本认真复习。

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貂蝉简介 潘迎紫版貂蝉的介绍下一篇:丁力和许文强原型是谁 电视剧上海滩中杜月笙是丁力原型吗

文章评论